弗洛姆代表作之间的逻辑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6436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弗洛姆代表作之间的逻辑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弗洛姆代表作之间的逻辑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弗洛姆代表作之间的逻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洛姆代表作之间的逻辑(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弗洛姆代表作之间的逻辑 摘要弗洛姆的重要著作之间互为联系,各有重点,以层进的关系,一起成为体系。其中, 为己的人表明了弗洛姆的基本价值观:人道主义;逃避自由是“人的问题”的起点, 爱的艺术是解决“人的问题”结论;最后, 健全的社会是弗洛姆对“人的问题”的理解应用于社会的推论。纵观弗洛姆的思想体系,他应被更多地理解为一个心理学家为宜。弗洛姆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著名学者之一。在他去世以后,也就是在80年代开始,我国才集中翻译他的著作,直到今日,特别是近几年,在期刊上还能经常看到学者们对他观点的介绍和评价。这些期刊论文,集中在思政、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内容以述评为主。弗洛姆作为一位西方著名学者,他一方

2、面被人们认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人之一,因为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等,并强调心理的社会文化因素;他另一方面又被理解为一名社会学家,因为他总是忧切地关心人们的处境,寻找社会进步的途径;此外,由于他提倡马克思主义,因此还被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许多学者所关注。 是什么使这三种身份统一在弗洛姆身上的呢?用弗洛姆自己的话来说,他关心的是一种“人学”。或许是这种出发点,造就了他这三种学术身份。他的思想,集中在他的几本代表作中。通过阅读文本,笔者发现,弗洛姆就像是事先安排好似的:一本著作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几本代表作环环相扣,相互呼应。它们之间,是一种层进关系,演绎着弗洛姆闪亮的思想。这篇文章,

3、不侧重于述评弗洛姆的观点,而在于分析论证这些观点的演绎逻辑。一一为己的人为己的人表明价值观基础表明价值观基础如果说,弗洛姆的其他观点是经过推理演绎的话,那么,他在起点上,一开始就相信人的理性力量。由此,他提出了一种伦理观,作为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观基础,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伦理学”。这个理论思想,不是弗洛姆的创造,而是他对人道主义伦理学的重申,浓缩在为己的人著作中。笔者看来,在这本著作中,弗洛姆重点对这种伦理学,论述了四点:(1)它是有别于相对主义的;(2)它是有别于权威主义的;(3)它是客观主义的;(4)它是有历史传统的。 从历史上看,人们首先是信仰上帝,后来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知道应该信

4、赖自己。弗洛姆看到这个变化中, “人既失去了权威的领导,又失去了理性的指引,结果是接受了相对主义的立场。 ”1(P.133)而这种相对主义,容易导致人的价值混乱,容易使人导向非理性的价值体系。弗洛姆旗帜鲜明地反对相对主义伦理观,而试图规范它。有的学者认为他的伦理学就是一种“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2(王雨辰) 那么,这种“规范”的倾向性,会导向什么呢?弗洛姆又很小心地论述,他的这种规范是有别于权威主义的。在过去,人们屈从于权威,禁锢于权威性的伦理观。对此,弗洛姆的回答是,我们需要理性的权威,而不是非理性的权威。但在现实中的更多情况是,统治阶级常常为了维持其利益,把“服从”看作为最大的善,把“不服

5、从”作为最大的恶。弗洛姆立论,理性的权威不应该如此,而应该站在“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上,这种立场是, “没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没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严”。1(P.140)看来,弗洛姆持典型的人本主义观点。他认为,传统的权威主义不相信人有能力主张规定其生活的规范,而需要外界给予制订,而弗洛姆却相信人有这个能力和权力。 那么,如果人有能力给自己作规范的话,这种规范又是什么呢?如果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规范,会不会掉入主观主义的误区呢?弗洛姆的回答是,他的伦理学是客观主义的,有客观的规范。而要知道这一规范,就要探讨“人性”。因为, “人性”这个概念,对每个人来说,是统一的。他说,人生活的目的是根

6、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他的力量的。1(P.145) 那为什么要把“人性”作为伦理的标准呢?弗洛姆的论述告诉我们,这是有传统的。他引证了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斯宾塞和约翰杜威的观点,来表明他们和自己观点的一致性。他们的共同目标正如弗洛姆的书名:人要成为“为己的人”。 按照逻辑,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接下来就要集中谈谈“人性”了。那如何深入“人性”呢?弗洛姆说, “心理学研究人的本性,因而,伦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 ”1(P.149)这一过渡,即将进入弗洛姆最著名的观点了。 综上所述,弗洛姆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之后,拿起了他的心理学工具。二二逃避自由逃避自由是提出问题是提出问题这一著作是最为人们所了解的。

7、笔者认为,这本著作,讲了两个方面,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自由”问题,另一个是“异化”问题。其中, “异化”概念不是弗洛姆的首创;而“自由”的二律背反问题,弗洛姆论证得相当精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的首创,也是弗洛姆思想的核心,这恐怕是书名的由来。 弗洛姆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神经症。他敏锐地发现,人们在呼唤自由的同时,他们却在以各种形式逃避自由。他的论述比较特殊,他是先从分析人类历史开始的。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历史也可说是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过程。而人类日渐获得自由的过程,与个人成长的过程,有着相似的辩证关系。3(P.13)他用精神分析式的口吻描述人类说, “他对于自己

8、,由纯粹的被动反应,变为主动的适应:他可以有所创作。他发明了工具,借以支配大自然,他日益地脱离大自然。他开始朦胧地发觉自己或者可以说,发觉他的团体与大自然不是同一的。他也渐渐明白,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既是自然的一部,又要超越自然。他开始发觉,死亡是他的最后命运,虽然他试图以各种幻想,来否认这项事实。 ”3(P.12)人们虽然获得了自由,却换来了一种不安全感,一种焦虑,一种孤独。如果要比较过去和现在,弗洛姆认为,过去的人安全却不自由,现在的人自由却不安全。过去的人虽然把自己交给了部落群体,但却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现在的人,虽然更加自由了,却由于心底的不安全感引发了许多神经症。于是,他们开始逃避

9、自由。 当然,如果说,逃避自由是人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弗洛姆透过一个心理学家的眼睛,看到了人们却在以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方式逃避自由。他们中有的人把自己屈从于一个权威,即使可能被虐待,也要维持一种安全感;有的人则充当了这个权威人物,通过支配别人,使自己感到与别人联系在一起,如此等等。这就是人们生存问题的所在。 “自由”问题已经使人们陷入了困境,而“异化”问题无疑更加加剧了人的困难处境。人不再可以为自己活着,不能实现自身人格的成长,却被社会压抑着,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交给了“消费社会”。人如同社会的机械的部件,人不能够为己,而是异化了。 此时的弗洛姆,认为他在立场上是和卡尔马克思

10、站在一起的,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主要论据,认为马克思也是“人学”大师,马克思的中心概念就是要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当然,我国有的学者不支持弗洛姆的这种“投靠”,认为“异化”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概念。4(张和平) 总的来看, 逃避自由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它初衷是本着分析“人性”来的,作者却发现了人不能为己的理由。既然人无法为己,就有悖于弗洛姆一开始提出的“人道主义”。到此, 逃避自由的主要工作还只是暴露问题,分析问题。或许,弗洛姆知道,痛苦中的人们,亟需要答案。这个答案,就在爱的艺术里。三三爱的艺术爱的艺术是问题的解答是问题的解答如果仅仅看书的名称,不了解情况的人也许会认为,这本书

11、是写给那些想提高爱的技巧的人看的。诚然,在这本书里面,确实还详细谈到了性爱、情侣之爱和父母之爱等。有的学者,甚至将他的关于“爱的理论”拿来与其它爱情、性欲理论相比较。但在笔者看来,这本书完全不是这个目的。这本书,其实是作为其它著作的呼应,是一脉相承的。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说爱”,而是作者要给那些“逃避自由”且“异化”的人,一个答案。 弗洛姆忧心忡忡地看到,人们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通过动物崇拜、奢侈享受、清教徒式的节制、狂热的工作、艺术生活和创造性地生活等等。但是,通过心理分析发现,这其中大多数的途径都是不合适的,不能使人摆脱心理上的问题它们或饮鸩止渴、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弗

12、洛姆依次批判了纵欲、 “与一组人保持一致”等几种错误形式之后,认为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使人与世界相融。 但是, “经由生产性劳动达到的结合并非为人际融合他们只是对生存问题的不完全解答。完善的解答存在于人与人的结合中,人与他人的和谐相融中,即存在于爱之中。 ”5(P.348)这就是弗洛姆给出的答案。在书中,他反复强调,他所指的爱,不是被爱,而是施爱,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弗洛姆还反复强调,这种爱需要学习和实践,从而培养出爱的能力,爱的态度,爱的性格倾向。有了这种性格倾向,人才能走出孤独,走出“逃避自由”的怪圈,与世界保持积极而正确的联系。这种性格倾向,恐怕是弗洛姆所提出的“生产性性格”中,最重

13、要的一环。 回顾一番,弗洛姆提出的“爱”的解决策略,是建立在批判其它不良的逃避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弗洛姆并没有直接论证为什么“爱”的解决策略就是最终的途径。他的这一用“爱”来终结“逃避自由”的观点,后来被有的学者批判其为空洞的泛爱主义。此外,读者们可能还会发现,弗洛姆的这一理论和中国传统哲学提倡的精神相类似。这恐怕与他晚年受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的影响,而一度研究禅宗有关。四推论和一些补充四推论和一些补充在健全的社会里,弗洛姆构造了一种能够为人实现自己的社会,这还是与他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分不开的。因此,可以看作是用“爱”来解决人的问题之后,应用到社会范围的推论。这部著作篇幅不长,他对于经济、

14、政治、文化的改革也写得比较淡薄。因此,学者普遍认为他的“健全的社会”乌托邦色彩太浓,而很不现实。相比之下,弗洛姆闪亮的思想应该是在他之前的著作中,体现在对于人的问题的精彩剖析中。 此外,弗洛姆还用其他著作补充论述了他的思想体系的一些细节。比如说,他在精神分析和禅宗一书中,用类比的方式说明了他所使用的工具(心理分析学)的性质:“禅的教育方法似乎是要把学生逼入死角。精神分析者也作者类似之事。他必须避免给患者以种种解释和说明的错误,因为这只能妨碍患者从思维跃入体验。相反,他必须把合理化的借口一个个排除,把拐杖一个个撤掉,使患者无法再逃”。6(P.486)弗洛姆正是用心理分析学,试图去掉那些不健康的逃

15、避方式。此外,他还用超越幻象之锁链来说明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他说, “弗洛伊德着重个人的病理学,马克思则关心一个社会所共有的、从该社会特定的制度中产生出来的病理学。 ”7(P.530)两者都是针对人们的病态的。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弗洛姆想超越他,他认为, “试将精神分析法运用于文明社会并不是一种幻想,也不会注定没有任何收效的。 ”7(P.531)于是他觉得,他可以与马克思的抱负走到一起。 如前所述,弗洛姆是作为三种学术身份被人们所了解的。在了解了他的著作间的关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弗洛姆其实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围绕这一个问题,演绎了他的著作。在三种身份当中,他应该更多的被理解为一个

16、心理学家为宜。这是因为: 首先,弗洛姆只是运用了“异化”概念来说明了他与马克思的不谋而合,这一“合作”,仅仅是针对于解释病态的人与社会。弗洛姆并没有强调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其他哲学、经济学观点的认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多其他范畴。如果仅从一点上,看到他“继承”了马克思的某些精神,就认定他为马克思主义的,显得有些不妥。 其次,弗洛姆虽然用他的精力,为社会寻找出路,构想有益于人发展自己的健全社会,但由于其意见不具有超越前人的影响力,与其他著名的社会学家相比,他至少可以说是不太成功的社会学家。 另一方面,弗洛姆最为闪亮的,还是他对于社会中的人性的剖析。他所使用的方法,他的视角、思路和他在著作中的语言,都洋溢着一个心理学家的风范。心理分析重视“潜意识”的传统,贯穿在他的著作体系中,因此,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心理学家。参考文献 13567弗洛姆文集.冯川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72王雨辰.试论弗洛姆的规范人本主义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