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心理距离_与审美心理_赵西尧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26305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1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心理距离_与审美心理_赵西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_心理距离_与审美心理_赵西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_心理距离_与审美心理_赵西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_心理距离_与审美心理_赵西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_心理距离_与审美心理_赵西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心理距离_与审美心理_赵西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心理距离_与审美心理_赵西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许昌师专学报 ( 社会科 学版九八七年第二期心理距离”与审美心理赵西尧气合理距离”说,是英国美学家布洛首先提出来的。布洛所说 的“距离”,就是“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感受 之间 的间隔,是物我实用 观点上的隔绝。”布洛还把有无距离视作有无审美的根本区别,”“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能成立。”为了说 明问 题,他举了一个雾海行船的例子。他说,人在雾海行船之时,往往会感到危险,大有命运难卜,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可是,如果抛开那 些 由于危险而产生的恐惧心 理,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景色 和风物上,其心理状态就会出现另一状况。造成这种 心理状态 的差异性,就是由于“距离从中作梗而造成的。”

2、雾海行船时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就是由于后者使周围景色超脱.了个人需要和 目的牵涉而造成的(见美学译 文第二 期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 )长期以来,对布洛的, J合理距离”说,褒贬毁誉不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开放、搞活 的各项政策的实施,学术界的争鸣空气分外浓厚,对于布洛的t )合理距离”说,不少 同志发 表了很好的意见。这 里 笔者不揣浅陋,发表一些不 成熟的看 法,权作引玉之砖。我们先从一 段散文谈起: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沂胆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白帝,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3、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冬春之时,则素湍 缘潭,迥清倒影。绝山J欲多生怪柏,愚泉漆市,飞漱其间,清荣咬 茂,良多趣 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震卫哪道元:巫峡达是一段 文情 并茂的佳文,哪道元以生花之笔,把 巫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不息的江水,以及四时 景 色的变化,都写得有生有色,栩栩如生,颇富 于诗情画意,从而成为传诵 的名篇佳作。不过,我们如果考察一下巫 峡的地理环境,就会发现布洛的“心座距离说”言之成理。哪道元作为水经注的作者,并没有迥避三 峡险峻的地理环境:“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阔处

4、。重岩迭嶂,隐天蔽日”。然而 哪道元 面对这巨谷深洲可以吞噬万物的潜在危险而不顾,反而沉浸在悬崖绝壁,万初 峰巅,湍急的流水,深渊绝谷的惊心 动魄的雄壮场 面之中了。哪道元正是由于“超脱了个人需要和 目的的牵涉而造成”心理距离,把审美欣赏推向了极 致,使之尽情的领略大自然 的美。此时此刻,巨谷深洲可以吞噬万物的潜在危险,哪道元根 本无 暇顾 及了。无独有隅,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 诗也是写三峡 景 色的。李自更是 由于“超脱了个人需要和 目的牵涉而造成”心理距离,忘记了危险和险峻的地势,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大自然景色的欣赏并为之陶醉 了,所以才写出了千古 绝唱 的朝发白帝城。这种心理距离并非神密莫测。

5、站在 心理学 的观点来看,人 们 的心理活 动,总是针对一定的对象、受到客观外界刺激而引起并进 行的。心 理学上有一个专用述语 叫“注意。”这个专用述语“注意”,实质上就是指人 的心理活动的指 向性和集中性。一个人在 同一时 间内不可能把周围一切对象都感知 到,只能感知众多对象中的少数几个。我们都有这 样 的经验,当对某事物高度注意时,对周围 其他事物会出现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的状况。这 就是说,此时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中心,其他对象处于注意的外 围。于是 注意 的中心和注意的外围对象之 间就产生了“距离”。这就是我们 说 的心理学上的 心理距离。那 么,我们把心 理学上 的心理 距离的理论引用

6、到审美心理过程中,就产生了审美心理距离。哪道元李白上述创作实践证明,心理 距离是进行审美活动,获得美感享受 的必然条件,同时,也说 明了一般心理 距离和审美心理 距离是有严格区别 的。审美心理距离的特点在于,在审美活 动中,审美对象的审美特性处于心理活动的中心,审美对象的实用性即利害关系等方面的特性往往被审美者看作是非审美 的东西而弃 之不顾。这正如荷迩菲在美 的分析中所说:“当大量 的美的形态呈现在眼前时,心中的快乐增加了,而恐怖则缓和下来竟变成了崇敬。”哪道元李白正是把 注意的中心放在对大自然的壮美景象之中了,而对于那 些水流的湍急,悬崖峭壁可能造成 的危险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至于我们说

7、的一般心理学上的心 理距离,其明显特点在于注意中心不是事物的审美特性,而是事物的实用性,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古人对优秀文艺作品所产生的艺术魅力的赞语;孔 子 闻韶乐,三 月不知 肉味,这是形容韶乐对 孔子所产生的音乐效果之强烈。文艺心理 学告诉我们,当审美主体把全部心理活动集中在 对对象的审美特性的时候,必然形成一个 心理 活动 的优势兴奋中心,此 兴奋 中心导致对对象的 其他性能的抑制,从而把对象的审美特征充分地显现出来,也使审美主体获得最佳的艺术享受即审美享受.上 述例子,恰切而又充分地 说明 了这个问题。当然,在审美活动中离不开心理 距离。但也决不是 说任何时候和任何事物都可以随心所

8、欲地拉开心理距离,进入审美创作和审美欣赏的。也 就是说,审 美 心理距离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 里,我们 从两方面略加论述:首先,就审美对象来说:它必须具备有吸 引审美主体注意力的特性。我们先看洛 神赋中的一段文字:、其形也,翩 若 惊鸿,婉若游龙,荣喂秋菊,华茂青松。髻髦兮若 轻云之 蔽月,飘飘兮若 流风之回雪。这而望之,皎若 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菜出缘 波。浓纤得表,修短合度。肩若刘成,腰扣约素。延劲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折,皓音内鲜。明眸善昧。屠 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掉 态,媚于语言。曹植在洛神赋最后说:“于是背下陵高,是

9、往神留,遗情想 象,顾望怀愁。”那么,何以朋如比呢?曹植为什么对洛神这样折服、倾倒呢?当然,原因并不难找。因为曹植在欣赏洛神时,已摆脱了非审美因素的羁绊,把注意力专注在洛神自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美上了。你看,洛神的神态,容光焕发,有如秋 菊青 松,体态轻疾柔美,有如 惊 鸿疾飞,游龙蜿 蜓;神情温柔宽和,语言妩媚 动人,连两颊边的酒窝也 那么美丽、动人,加 之那明净的罗衣,瑙碧的佩玉,远游 的花鞋,薄薄的绢裙,越发显得艳 丽动人。这就是说,洛神的这种从服饰,神态听显示出 的美,一下子 吸 引了曹植,他把月光完全集中在这位美人 的特性上,其 注意力都倾注于洛神身上 的种种美的 因素上了。所以,他才

10、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为洛神作为美的化身所折服、所倾倒以至“浮长川 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让我们再看看戏曲中的两个例 子:梁祝中的楼台会:梁山伯一上场并没有和 即将分手的祝英台抱头痛哭,而是梁山伯兴冲冲赶来,祝英台强颜欢笑,动问起居虽然 他们内心 悲不自禁,但这样的结果,悲剧的气氛反而更加浓重,空城计中,司 马鼓十万大军压境,孔明身边 缺兵少将,既不 能退,也不能战。观众都为孔明担忧。但孔明却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在徐徐幽雅 的琴声中,司马鼓反而率军败走这 是一种寓紧张于轻松 之中的艺术手法。此种轻松,叫人屏声 息气,反而更感紧张。从而增强了艺术的强烈

11、感染力。上述例子 说明,审美 心理距离产生的条件之一,就 是艺术品必须具有审美的特性。笔者认为,我们承认这一点,对于 促进文艺 创作的繁荣是大有好处的。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要想 引起审美主体的往意,必须具备有皿引审美主休的吸引力,具有审美特性。对于艺术 作品来说,或含蓄不露,或虚实相生,或对比映衬,或栩栩如生,或情景交融,或余味无穷。因为如前所述,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而人 的探索心理又 总是使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新鲜、多变、独特等的事物即具有一定的审关特性上。同时,我们只有承认了这一点,才会 理解广大读者 对那 些浅、直、露的文 学作品,对 那些一览无余、毫无曲折变化的文

12、艺作品,对 那些“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文 艺作品不能给以“光顾”的原因。再者,那些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的公园,那些巍巍长城和奇险的崇山峻岭等之所以令人 心往神驰,恐怕道理也在于此吧。其次,就审美主体来说,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马克思 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 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 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罗丹在 其论艺术中也 说:“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因为艺术家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善于设置审美心理距离,而对于 那些不辨音律的人来说,音乐对 他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活 动一般都指向或集中于对他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但人们的审美心理 的形成,能

13、够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某一审美对象,必然以他有一定的审美能 力为前提条件。正 因为如 此,在林 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中,在鸟语 花香山川秀丽的自然界,多少人被 单 纯的实用观点挡住了双 眼,或失之交臂,澎淞肩而 过,或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只有那 些独具慧眼,感觉敏锐的艺术家,才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以艺术手段表现出生 活中的美,让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看来,审美主休在审美过程中必须 具有一定 的审美能力,是 形成审美心理距离的条件之一。这 里应说明的是,具有审美能力 的 人,决不只限于艺 术家。这 里只是便于举 例说明问题才达样而已。纵观上述,结 论是很明显的:就审美 主体来说,具备一定的

14、审美能力,是 形成审美心 理距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就审美心 理 的形成因素来说,它又是 一个比较复杂而又 特殊的 问题为了研讨审美 心理形成 的因素,我们先看 下面一段文 字:自己闷 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梁声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茜韵悠扬,歌声碗转。黛玉 便知是那十二个 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没留心去听,偶两然句 听 到耳朵内,明 明白 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颇垣!”黛玉 听了,倒也十分 感慨缠绵,便 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忍:“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末必 能领略其 中的趣味。”想

15、毕,又 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美花如春,似水流 年。”黛玉 听了这两句。不觉心 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 一 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春,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 无情”之 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 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 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 时 想起 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神神肚,眼中落泪。红楼梦二十三回。这是一段生动 细腻的人物审美 心理过程的描写。曹雪芹以生花 之笔,通过林黛玉 的审美欣赏心理过程的描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美

16、心 理学的典型范例。牡丹亭以巧 妙 的艺术表现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杜丽娘、柳梦梅这对具有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幸福、爱情的挚着追求,对美妙青春的珍惜,以及 由于封建礼教的压抑而未能如愿以偿的哀恨。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曲子 之所以会产生共鸣,如醉如痴,是因为作为审美欣赏对象本身深含着清新而独特的美,真挚而丰富的思想 情 感,明晰而深刻 的哲理,引起了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应,激起了审美主体的审美心 理 的情感波澜;同时,我们还会看到:林黛玉的这种审美欣赏中的心 理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取决于审美欣赏对象的性质,即上面分析的,一方面 更直接 的取决于审美欣赏主体的特定 心理状态:如审美欣赏主体的生活经验,审美经 验,审美观点,环境影响,特定 的心 境,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等等。概言之,审美创作或审美欣赏的心理 过程,是一种充满着复杂而又特殊的心理活 动,即形成审美心理的 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笔者试择几 点略加论述:审美心理的阶级差异性。如果用 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 类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