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 第6章商品流通环境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526058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政治  第6章商品流通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  第6章商品流通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  第6章商品流通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  第6章商品流通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  第6章商品流通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 第6章商品流通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 第6章商品流通环境(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商品流通环境 6.1 商品生产、商品消费与商品流通 6.2 市场结构与商品流通 6.3 经济体制与商品流通 6.4 技术和社会环境与商品流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对商品流通产 生影响的外在制约因素:商品生产和消费、市 场结构、经济体制、技术与社会环境,了解如 何在这些环境中组织好商品流通。【教学重点和难点】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再生 产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全面 、深刻地理解商品流通环境。 6.1 商品生产、商品消费与商品流通 在社会再生产中,商品流通处于中介地位 ,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无 论是生产的变化还是消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商 品流通的变化;同时

2、,商品流通的发展变化也 会对生产和消费产生影响。 一、马克思对生产、消费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的论述 (一)生产与商品流通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流通。生产为流通提供物质 基础,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表现在:第一,生 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流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没 有分工就没有商品流通。随着分工专业化的日益 增强,商品流通过程会加速复杂化。第二,商品 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商品流通的深度和广度, 进而影响到商品流通形式、流通渠道、流通环节 的变化。其次,流通反作用于生产。表现在:第一 ,商品流通的发展影响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的发展必须 以商品交换的相应扩大为前提条件,生产专业 化

3、程度越高,生产对交换的依赖程度就越大, 因此,商品流通越发达,就越有利于生产规模 的扩大和快速发展。第二,商品流通能否顺利 进行会延缓或激化商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第三,在特定条件下,流通对生产起决定性 作用。 (二)消费与商品流通的关系首先,消费决定流通。消费是社会再生 产过程中的最终环节,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同样,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流通作为生产 和消费的中介,它不仅被生产决定,同时也被 消费决定。表现在:第一,在一定的生产水平 条件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着流通。第二, 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决定者商品流通的规 模和结构。消费水平的高低会促进或抑制商品 流通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

4、主要影响不同 层次、种类的消费品流通规模,从而影响商品 流通的变化;消费方式的变化则影响商品经营 形式的变化。其次,流通影响消费。表现在:流通的 发展程度影响消费的实现程度;流通的发展影 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二、商品生产、消费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和市场态势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在市场上体现为商品供 给和商品需求的关系。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体现了生产和消 费的关系,因此,生产和消费之间也时刻存在 着从不均衡均衡新的不均衡的运动规 律,而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又直接决定了市场态 势。所谓市场态势,是指市场上供求双方在市 场上的力量对比所形成的势力对比。市场态势 可以划

5、分为卖方市场态势、买方市场态势、均 势市场态势和混合市场态势四种,不同的市场 态势下的商品流通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 (二)卖方市场态势下的商品流通模式所谓卖方市场,是指市场需求在一段较长 时间里、在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 市场供给,使卖者在与买者的竞争中形成对自 己有利的要价和条件的市场态势。商品普遍短 缺、供不应求、价格趋于上升是卖方市场的主 要特征。(三)买方市场态势下的商品流通模式所谓买市场,是指市场供给在一段较长时 间里、在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市 场需求,使购买者在与卖者讨价还价中处于特 别有利的地位的市场态势。商品普遍过剩、供 大于求、价格趋于下降,是买方市场的特征

6、。 (三)均势市场态势下的商品流通模式所谓均势市场,是指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 相对平衡,卖者和买者的经济力量大体上呈现 为一种均势状态的市场态势。商品供给与商品 需求基本平衡、价格比较稳定、适度供给和适 度需求的结合,是均势市场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流通、消费三方都 无绝对的优势或绝对的弱势,它们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四)混合市场态势下的商品流通模式所谓混合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 个较大的地域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和均势市场共存的市场态势。 6.2 市场结构与商品流通 一、市场结构的概念及分类市场结构,通常可定义为对某一特定产业 内部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产生战略性

7、影响的市 场组织的特征。或者说市场结构是指特定市场 (指一组特定企业的组合,特定一词的含义是 指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有较高的替代率)中 ,企业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 由此决定的垄断竞争形式。市场结构被划分为 四个类型,它们是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 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市场集 中度。二是产品差别化。三是进入壁垒的存在 。 二、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商品流通模式纵向贸易控制的程度与市场结构有直接的 关系,垄断程度越高,生产企业对流通企业的 控制程度也越高。因而,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 下商品流通模式不同。(一)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商品流通。 (二)垄断条件下的

8、商品流通。 (三)垄断与竞争兼容条件下的商品流通。 三、生产企业对流通企业的纵向流通控制如果我们把生产企业称为“上游企业” ,流通企业称为“下游企业”,那么在存在垄 断因素的市场结构条件下(比如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占市场等不完全竞争市场 ),商品流通模式主要体现为上游的生产企业 对下游流通企业的纵向流通控制关系上。生产企业对流通企业的纵向流通控制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零售商限定销售区域 2、要求流通企业实行排他性经营(独家交易) 3、搭配销售 4、维持转售(零售)价格 6.3 经济体制与商品流通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的实 现形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

9、 上进行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确定的各种经济行为 规则,包括政府制定的各种经济法规和经济政 策以及各种经济组织制度、监控制度的总和, 是一系列经济管理制度的总称。经济体制直接 制约着商品流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 而影响流通的规模、结构、发展等不同的方面 。根据经济体制的内容,可以把经济体制大体 地划分为三种类型:计划经济体制、混合经济 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商品流通计划经济体制是计划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协 调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与这种体制相适 应的商品流通体制也充满了集中统一、高度集 权的计划经济特征。从实践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 模式符合社会主义产生初期需要国家集中

10、力量 进行重点建设,从而要求集中有限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来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建设 的实际。在建国初期,这种体制曾经对我国国 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这种体制从根本上说是排斥商品 经济的,它与真正意义的商品交换相距甚远。首先,单一的流通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形式与 商品流通的要求不适应。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流通的运行主要依靠各 级政府机构的指令性计划来推动。 再次,政企不分,条块分割造成动力缺乏和效率 低下。 最后,商品流通部门内存在的纵向分割也降低了 商品流通的效率。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商品流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处于经济运行的中心 地位,市场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

11、用。它不仅是微观 经济决策的依据,而且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 参照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具有以下特 征:第一,流通主体独立自主。第二,商品交换自由平 等。第三,商品流通竞争公平。第四,商品流通的 开放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竞争规律等共同发挥作用,在每个企业都在追求自 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完成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在 激烈竞争的条件下,适应生产和消费的变化,流通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变化,新的零 售业态不断出现,新技术被不断应用,商品流通时 间逐步缩短,流通效率大大提高。 三、 过渡经济体制与商品流通过渡经济体制是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12、转轨过程中的经济体制 。我国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到90 年代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20年 左右的时间里基本上是处于过渡经济体制中。 在过渡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 结合、开放和封闭共同发挥作用,使过渡经济 体制下的商品流通模式更加复杂。双轨制是过 渡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典型的商品流通模式。所谓双轨制(又叫价格双轨制),就是在 多数日用消费品由市场调节的同时,政府将关 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主要农产品、生 产资料)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国家计划 控制,实行计划价格,流通渠道固定,用以保 证国家的重点建设和生产项目的需要以及稳定 人民生活;一部分由市场调节,实行由

13、供求决 定的市场价格,满足非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6.4 技术和社会环境与商品流通 一、技术环境与商品流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各个方面对商品流通产生着深刻 的影响。具体地讲,科技环境对流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影响流通的规模、结构。 2、科技进步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大多数产品的生命周 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3、科技进步为流通创造了更广泛的消费需求,需求的多样化、 复杂化又促进流通的发展。 4、科技进步使流通的地域范围更加扩大,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 和通讯手段日益超越地域的限制,使地区间、国家间联系更加 紧密。 5、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发展,甚至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6、随着流通领域发生的一系

14、列变化,流通作为一个产业迅速发 展,与流通相关,为流通服务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业、保险业、 金融业、证券业等迅速发展,从而伴随着科技进步,第三产业 的比重迅速上升。 7、科技进步对商品流通领域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环境与商品流通 (一)人口环境与商品流通人口的规模、年龄构成、职业构成、家庭 构成、地区分布、人口流动趋势直接影响生产 和消费,进而影响商品流通的发展。 1、人口规模与商品流通。人口规模是构成一定 时期内市场总需求的基本变量之一,人口规模 的大小直接影响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流通规模。 2、人口的年龄构成与商品流通。一个国家或一个 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 口中

15、所占的比重。人们的年龄不同,在消费需求 、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而要求有相应的商品流通结构及生产结构与 之相适应。3、人口的职业构成与商品流通。人口的职业构成 即在总就业人口中,不同职业的人口的构成比例 。人口的职业构成按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 可分为第一次产业(农业)人口,第二次产业( 制造业)人口,第三次产业(服务业,其中包括 商业)人口。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大产业 所占的比重不同,商品流通无论从形式到内容, 从深度到广度,从组织到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 。 4、人口的地区构成、城乡构成对商品流通的影 响。人口的地区构成及城乡构成与人口的职业 构成有密切的关系,

16、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 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1)人口的地区构成规定和影响商品的流向和 商品流通的结构。 (2)人口的城乡构成在更大程度上与人口的职 业构成相关(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从而对商品流通产生很大影响。首先,人口的 城乡构成规定着商品流通总量。其次,人口的 城乡构成还规定着流通的结构和方向。最后, 人口的城乡构成还是国内市场发育程度的重要 标志(国内市场的充分发育以农业的产业化及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为前提),因此它 还规定着商品流通的深度、广度等内容。 (二)政治环境与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商品流通的 政治因素和条件,主要包括一国的政治局势以 及有关的经济政策等。 1、政治局势对商品流通的影响。 2、政府经济政策对商品流通的影响。 (三)法律环境对商品流通的影响法律环境对商品流通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即法制的健全程度和与流通有关部门的具体 法律条款。为保证商品影响商品流通的经济立 法包括:各种市场管理的法规和条例;有关企 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进出市场的资格审查的 法规和条例;有关进入市场的商品资格、标准 的法规;有关企业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