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6015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从公共建筑物布局到公共设施体系构建 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武汉百年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成成 钢钢摘摘 要:要:本文试图从历史的纵向维度出发,对百年来武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思想与实践的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对百年规划历程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解析每一阶段的主体特点,探寻蕴含在规划文稿和画卷中的思想火花,展示近年武汉市在公共设施规划体系中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期望和国内同仁一起探讨新时期城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和规划体系的新作法。关关键词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体系以 1861 年汉口开埠为肇始,西人将近代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式引入武汉三

2、镇,城市公共设施从无到有、由少积多,逐步得以完善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掀起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高潮,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体说来,武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共经历了前前奏期(奏期(19491949 年以前)年以前) 、发展期(、发展期(1949194919781978 年)年) 、完善期(、完善期(1979197920012001 年)和形成期年)和形成期(20022002 年至今)年至今)等 4 个阶段。同时,武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实践也经历了从无据可依到参照国家标准、到制订地方标准、再到形成综合性的标准体系等一系列过程,印证了中国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不断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1 前奏期(1949

3、 年以前)公共建筑物的初步设置1.11.1 实业兴汉,公共建筑规划与布局的原始动因实业兴汉,公共建筑规划与布局的原始动因晚清时期,武汉局部地区有过类似规划的方案图,但真正的武汉近代城市规划自张之洞督鄂开始。张之洞倡导以实业治国, “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 ,在武汉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实施“湖北新政” 。这一时期,武汉三镇在交通、工业、堤防、教育、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兴学堂、办商场”的举措成就了武汉近代公共建筑布局的原始动因。自 1891 年始,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创办算学学堂(1891 年) 、矿务学堂(1892 年) 、自强学堂(1893

4、年) 、湖北武备学堂(1897 年) 、湖北农务学堂(1898 年) 、湖北工艺学堂(1898 年) 、湖北师范学堂(1902 年) 、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 年) 、女子师范学堂(1906 年)等(见图 1) ,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晚清各省中独立鳌头,奠定了今日武汉教育强市的地位。随后出于治水患和增田地的考虑,张之洞重修了武昌南北堤,使得武昌古城南北洪泛区遂成良田。武昌城北地区与汉口铁路、码头、租界相对,港口交通条件较好, “将来商务必臻繁盛,等于上海” 。于是张之洞奏请“将省城(武昌)北十里外作为自开口岸” ,雇请2英国人斯美利勘测设计,将武胜门外,自今

5、徐家棚至余家头沿江十里江堤内向江岸扩约 1 公里的地段,约 5 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了 1:5000 的武昌商埠全图(见图 2) ,所有土地分甲、乙、丙、丁四区 123 块,并规划了驳岸、马路、沟渠等配套设施。其后由于受朝廷猜忌,扼腕离鄂,商埠工程未能进一步实施。同期,张之洞在兰陵街创办两湖劝业场,设置本地商品区、外地商品区、本地天然产品区三类功能,鼓励国人入场经商。晚清时期武汉地区公共建筑的分布特征初步显现了朴素的规划思想,如学堂大体上选择依山傍湖、环境清幽的地方,商场、商埠则主要临水、临港而设,看中的是便利的交通条件,尤其是武昌商埠(今为滨江商务区)的规划选址更是体现了张之洞敏锐的城市经营意

6、识和长远的发展思虑。1.21.2 西风东渐,公共建筑规划思想的初步运用西风东渐,公共建筑规划思想的初步运用20 世纪初,随着汉口地区租界建设的日益成熟,洋人逐渐将西方的公共设施建设方式,公共休闲方式引入武汉,最为著名的就是球场和跑马场。英国人在京汉铁路以外地区建设了西商跑马场(今解放公园) ,本地华人也不甘落伍,修建了华商跑马场和万国跑马场(见图 3) 。此外,租界内还建设了一批教会医院、影剧院、育婴堂等设施,政府也结合大型工厂和铁路枢纽兴办了部分公立医院和学校。这一时期公共设施建设呈现一种自发生长的态势。图 1 重要教育设施示意图图 2 武昌商埠全图3为指导三镇合一的武汉市建设,1929 年

7、编制了武汉特别市工务计划大纲 ,引进欧洲的城市分区理引进欧洲的城市分区理论论,对三镇进行了功能分区,首次提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住宅区等分区规划,明确城市发展规模。其中对公共建筑物包括市署、图书馆与演讲厅、公共厕所、菜场、公墓、公共浴堂、公园、博物馆、游戏场、戏院等进行了简要的罗列。并运用传统的古典主义手法阐释了市政广场、市政厅、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物的布局要领。随后的武汉特别市之设计方针(1929 年) 、 汉口都市计划书(1936 年) 等规划均以此为蓝本进行了若干规定。由于政局变动频繁,此类规划均未得以实施。1.31.3 时局动荡,公共建筑规划设想终成理想蓝图时局动荡,公共建筑规划设想终

8、成理想蓝图抗日战争期间,武汉的各项城市建设和规划工作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为研讨武汉战后重建事宜,湖北省政府组织制订了大武汉市建设计划草案 (1944 年) (如图 4) ,草案将武汉定位为国际都市,将公共建筑物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分类,对经济性建筑物、行政性建筑物、儿童教育建筑物、高等教育建筑物、文化事业建筑物、社会性建筑物、卫生性建筑物等的设置和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受西方社区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完整社区单位”的口号。1947 年,武汉成立了区域规划委员会,并由规划大师鲍鼎先生主持编制了武汉首个接近于现代城市规划框架和内容的武汉三镇土地使用交通系统计划纲要 ,设定了“公共建筑地带”的概念,提

9、出地带内原有住宅可保留,新增的建筑应以各类行政机关、文化教育设施为主,但建筑物面积不得超过基地面积的 40的详细规定。其后由于进入三年内战时期,规划的美好设想终成一纸蓝图。图 3 跑马场建设示意图4图 4 大武汉地形图(1944 年)1.41.4 小结小结这一阶段武汉城市规划全面引进和学习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理论,大气魄地从三镇的尺度对城市职能进行了分工,以国际性大都市的奋斗目标规定了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原则,强调了商业、教育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上,模仿甚至立志要超越租界建设水准,由于时局动荡,武汉真正获得平稳发展环境的时间太短,导致公共设施在建设上种类少、规模小、标准偏低

10、,发展较为缓慢,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三镇的近代化水平(见图 5) 。图 5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图(1949 年以前)2 萌芽期(19491978)居住区生活设施的指标规定2.12.1 重工轻居,公共设施建设未受重视重工轻居,公共设施建设未受重视解放初期,国家提出武汉要转变城市性质,变消费城市为工业城市。在苏联规划思想的指导下,以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中心,编制了多轮总体规划。其中,1953 年和 1954 年5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见图 6) ,对行政中心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安排(著名的城市轴线设想),但未规定大中型商业、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建筑分布和规划要求,仅在为工业区配套建设的居住区用地指标内列有

11、文、教、卫等公共建筑相关要求,将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居住区的一项基本功能予以对待。图 6 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1954 年)随后在 1956 年城市建设十二年规划方案和 1959 年城市建设规划(修正草案)中对大型公共建筑提出了分布原则:大型公建分布要江南、江北兼顾;要有便利的交通;要适当集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面貌;并提出在解放大道、洪山广场、长江边安排部分公共建筑。这一时期建成了武汉剧院(1959 年) 、新华电影院(1954 年) 、武汉体育馆(1956 年) 、新华路体育场(1955 年) 、洪山宾馆(1958 年)等。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指引下,自 1958 年以后的 20 年时

12、间里,新建住宅建筑量大为减少,降至年均 100 万平方米左右,以致人均居住面积仅为 4.05 平方米,同时居住区内必要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也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2.22.2 小结小结建国后,武汉市的城市建设走上正轨。通过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城市规划模式,适应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开始了现代城市规划进程。这一时期公共设施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一是兴建了以中苏友好宫为代表的体现城市公共中心意象的公共建筑;二是强调为居住区配套建设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了大部分城区,但建设标准不高。总体而言,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受苏式规划思想的影响和国家财力的制约,当时很难将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因而也

13、就不难理解在公共设施甚至没有出现在最初的规划内容中,而仅仅作为居住区的一项功能,但从时间的纵向维度来考虑,19551958 年间依然兴起了公共设施建设的一个小高潮(见图 7) 。6图 7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图(19491978 年)3 发展期(19792001 年)公共设施体系的初步形成3.13.1 百废待兴,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雏形初显百废待兴,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雏形初显文革结束后,武汉吸取过去的经济建设中片面强调工业化而造成国民经济失调的教训,开始以建设多功能、综合型的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20 世纪 80 年代,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发展“有计划的商

14、品经济” ,编制完成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2 年) ,第一次从体系上提出了建设商业服务设施的设想,将商业服务中心分为全市级、地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设定了武汉商场、中南路口、解放路、中山大道等 4 处市级商业服务中心、钟家村等 7 处地区级中心、唐家墩等 20 处居住区级中心,居住小区级商业设施按住宅建筑面积的 3%-5%配套建设。同时,对其他类型公共设施的分布设置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1988 年城市总体规划在上轮规划的基础上扩大了公共设施的涵盖范围,纳入文化、体育设施的相关控制要求。将商业服务中心,按照城区分区、分片配套建设的原则,分为全市性、地区性和小区性三级控制,新增了汉

15、口火车站市级商业服务中心;将不同规模的文化、体育设施按市、区及居住区三级控制,以方便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根据规划,这一时期建设了中南路商业中心(1984 年) 、航空路商业中心(1985 年) 、钟家村汉阳商场(1985 年) 、洪山体育馆(1985 年)等大型公共设施。3.23.2 日趋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的初步建立日趋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的初步建立20 世纪 90 年代,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方针,编制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 年) ,规划按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对商业、文化、体育、7卫生、教育等设施的分级体系和布局原则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除商业

16、和卫生设施以外的各类设施用地指标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公共设施规划体系的雏形初步显现(见图 7) 。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城市公共设施尤其是商业、医疗等经营性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图 7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 年) ,大型公建布局规划图3.33.3 小结小结这一时期,公共设施规划逐步趋向规范化,逐渐摆脱原来单一的注重规划布局的思路,转向对各类设施体系层级的梳理,使得各类公共设施内容逐渐丰满,各类设施的层级体系基本建立。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共设施建设趋向于盈利情况较好的大中型设施,但基层设施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 8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图(19792001 年)4 形成期(2002 年至今)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与体系的建构进入 21 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城市发展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愈发重视社8会公平、公正、民生保障等问题上来,并在党的十七大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理念。4.14.1 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