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525910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考试科目: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 院 别: 文学院 考试得分:_专 业: 学生姓名:_学 号:_授课教师: 王家伦 考试日期:2012 年 6 月 30 日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两个课时)一、学情分析本课文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时间为高二上学期二、教学目标:第一课时:A. 学生通过文本初读,了解本文如何体现散文写作“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 学生通过文本研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等手段凸显写作意图的。 第二课时:A. 学生通过阅读探讨,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手段增强表达效果的;B. 学生通过课文研读,理解梁实秋散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豁达、积极的

2、人生态度。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A. 学生通过文本初读,了解本文如何体现散文写作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 学生通过文本研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等手段凸显写作意图的。 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课文,深刻体会作者如何利用对比手法,彰显写作意图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反复朗读、讨论探究、媒体展示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梁实秋先生生平概况,以及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梁实秋(1903年 1 月 6 日-1987 年 11 月 3 日),男。汉族。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

3、万字的著作。梁实秋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他的散文了。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梁实秋与林语堂、周作人,都可称为散文大家。梁实秋去世后,有人说如今的散文之林,可以用“但恨不见替人”来形容。梁实秋的散文包含大量对当时社会人情世态的描写,蕴含着他几十年人生智慧的积淀,本文便是其中一篇。2. 梳理脉络文章的题目是中年 ,看到文题可以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有的人会有比较负面的联想,比如想到中年危机,乃至更年期,有的人则直接联想到父母,或老师。同学们的父母大多数已人到中年,他们与青年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读一读这篇文章,与大师进行对话,也

4、许你们会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加深一层了解。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并理解以下字词的含义:【入蜇】rzh:与惊蛰相关。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那么“ 入蜇”便是说昆虫钻入泥土,停止活动开始休眠。这里用“ 入蜇”比喻自己同辈的过世,委婉且带有谦逊之意。【辐辏】fcu 形容人或物聚集像 车辐集中于车毂 一样。也作辐凑:(车船)【仕】sh 做官:出仕。仕宦。(学而优则仕、仕途)【璞石】 p sh 蕴藏有玉的石 头。汉王符 潜夫论论荣:“ 夫和氏之璧,出於璞石;隋氏之珠,产於蜃蛤。”【轴子戏】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旧时京剧戏班排戏“ 打本子”,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

5、纸上,卷起来似一轴画卷。 戏大纸长,卷起的 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便有大轴,中轴,小轴之说。通读文章的第一感觉,仿佛作者写作是兴之所至,东说一段西说一段,一会儿贬斥女人,一会儿讽刺男人;一会儿中年人是走“下坡路” ,一会儿又“滋润”起来,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多读两遍,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暗中遵循着一个简单的结构,就是从诗歌结构里脱胎出来的“起承转合” 。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请同学分别起来读下面各段内容。其他同学思考:文章的“起承转合”分别是哪些部分?1) 起 文中有许多地方直接点题,比如第段开头便说,人的年纪像时钟一样, “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

6、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人到中年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作者将之概括为哪两件事?一是同龄人有的已经故去,仿佛提醒你,中年之后便是老年,人生很快就要走到终点;二是年轻人春风得意,让人对比之下,有相形见绌的感觉,觉得自己随着年龄增长渐渐被淘汰。中年给人带来强烈的危机感和无奈感,这当然不会是什么美好的事情。这里是第一次负面描写“中年” ,段尾的诗句“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就是很好的概括。“故人死”是与自己作侧面的参照,而“少年多”是直接与中年人对比。第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第段很好地总领了全文,让人对“中年”这个抽象概念有了一些具体的感知。 “中年”并不是提前和你打好招呼,按时降临的,

7、而是在某个时间倏忽便至,让人措手不及。2) 承 第段中的对比体现在哪里?作者一开始就拿老广告当例子,继续将中年人与青年人做对比。这么一幅简单明了的图画,在青年人眼里,寓意是什么?年轻人体力损耗多,因此要注重保养;但在中年人脑海里,这幅画却“时常涌现” ,为什么?这里作者又进行了一次对比,把“二十六块碎骨头拼凑成的一条脊椎”与“一根黄松的柱子”做比较,柱子尚有弯曲倾斜的时候,何况人的脊椎?这广告提醒了中年人,人体的衰老犹如木材的老朽,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人岂能不惶惶然呢?接下来说到“照镜子” ,从镜子里更不难发现对比,此时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已经从不同角色转变成同一角色的不同阶段了,他在拿

8、自己的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做比较,媒介就是镜子。同样是不经意之间, “突然”发现了额上的横纹、渐秃的头顶、甚至鬓角的白发。此时的感觉是“触目惊心” ,第一反应就是去拔掉!想阻止老年迈近的步子,却是做无用功。【拔毛连茹】b mo lin r周易里面是用它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梁老却用它的本意,拔一根白发总是连着边上的黑发一起拔下来,乃至“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 ,将人对年龄的敏感、对老去的恐慌显露无疑。字里行间颇有些调侃的意思。第段开头便说:“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 ”言下之意?上一段写的当然是男人。这段写女人到了中年,也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为什么特地把女人当作重点

9、来描写?因为年龄问题在女人这里更重要,更敏感。梁老在这里更是毫不留情地调侃女性,且让我们来看,年轻女子被比作“牛奶葡萄”这是说皮肤吹弹得破, “燕子”这是说身材矫健轻盈,总之就是各种美好。然后中年女人的皮肤便是“金丝蜜枣” ,身材则成了“鹌鹑” 。对比显而易见。作家还不满足,更进一步刻画中年女人的衰老:脸上皱纹纵横、色斑点点,身材在作家笔下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禁不起地心引力” ,连用三个“挂”让人觉得简直不忍卒睹,更说得减肥的方式是荒诞不经,连擀面杖都用上了。如果说第段对男人的中年,作者还算笔下留情,那第段作者写中年女性的笔触,则简直可以用耸人听闻来形容,固然作者生活的年代女性不懂保养,但这

10、般“毁”法显然背后有作者自己的目的。第段这一句“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他要讽刺的并不是外表,而是女人们为了延缓衰老,做出的种种荒唐行为。这两段“承”得到位, “承”得彻底,不动声色中将中年人的危机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试着总结以上这两段的大意。3) 转 以上种种关于中年的负面印象:从猝不及防,到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带来的不理智行为:拔掉白发、拼命化妆、疯狂减肥。这些行为的根源都是大家心底里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 。如果作者的文章到这里“完事” ,那这就成了一篇彻底的“青春悼文” ,将中年说成是世界末日,没什么立意可言了。所以第段,作者笔锋一转:“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

11、。 ”直接否定了人们内心对“中年”这一概念的抗拒。我们便知道,接下来作者要说的是中年给人们带来的“优势” 。第段这里仍然离不开对比。同学们发现这里的对比了吗?以前的自己是“井底之蛙” “扑火飞蛾” “撞窗苍蝇” ,只知道往上爬,不断碰壁;现在的自己则跻身“最高峰” ,顿悟过去,将来的路会轻松许多。第段,作者再次强调: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 这样说并不仅仅是因为人已经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峰” ,而是由内而外,四十岁上的人的的确确不应该“中途弃权” 。年轻时是“璞石”的,这会儿可饮“陈酿” ,对健康的人来说,中年并不是就意味着弓腰驼背、色衰爱弛。这可是连外在印象都发生了转变。那还有

12、什么理由说中年“就算完事”了呢?中年人在人生经验上比之青年人如何?身体、外表又如何?试着总结以上两段。4) 合巧妙地转折之后,作者尚未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 “中年”两字现在可以有不同的诠释,中年人就应当有所作为。作者认为中年人应该怎么做呢?“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这便是全文的“合” ,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告诫中年人,不应该放弃自己,活在年轻人的阴影中,也不该错误地试图留住青春,而是应该认清楚自己的优势,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至此,文章画上句号,也完成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起承转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结构,作

13、者的笔触看似松散随意,却处处在为这么一个结构铺垫和服务,很好地体现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说,作者描写“中年” ,先抑后扬,而整体是以“扬”的基调为线索。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对作者的表达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完善板书)五、板书设计中 年梁实秋(第一课时)起 青年人 (朝气蓬勃)危机、无奈中年人 (垂垂老去)承 青年男人(顾影自怜) 青年女人(轻盈美丽)惶恐 不择手段中年男人(触目惊心) 中年女人(色衰爱弛)转 青年人(井底之蛙、扑火飞蛾) 从容淡定中年人(人生巅峰)合 达观积极、享受生活六、作业布置1、思考:作者笔下的“年轻人”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认为

14、年轻人应该是什么样的?2、二十年后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写出你的愿景。或者选一位你身边的中年人,对照作者笔下中年人的形象,写一写关于他/她的介绍。字数在 300 左右。七、教学反思(略)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A. 学生通过阅读探讨,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手段增强表达效果的;B. 学生通过课文研读,理解作家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和他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阅读探讨,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手段增强表达效果的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反复朗读、讨论探究、媒体展示、师生互动四、教学过程1、复习与导入假如你的一位长辈,他觉得自己不如以前聪明能干,很多事情上优柔寡断,没有年轻时

15、候的冲劲,放弃追求理想,你会对他说什么?假如你面前有位同龄人,他觉得自己很努力,却总是被长辈批评,觉得非常委屈,你又会对他说什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中年的结构和它所运用的对比手法。请同学予以说明,举例。2、比喻修辞手法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中年这篇文章。之前在梳理文章脉络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到了,作者采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脱离枯燥乏味的描述,显得生动有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巧妙运用了比喻手法。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并将文中的比喻句用符号标注出来。请同学回答。你找到了哪些比喻句?“钟表上的时针 是在慢慢的移 动着的,移 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 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入蛰”(去世)“那线条(皱纹 )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 ”“哪个年青女子 不是饱满丰 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 得那么轻灵?”“牛奶葡萄要 变成为金丝蜜 枣(皮肤),燕子要 变鹌鹑 (身材)。“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 张脸 ,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 ,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