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马基大题题库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5636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农业大学马基大题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农业大学马基大题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农业大学马基大题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南农业大学马基大题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南农业大学马基大题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农业大学马基大题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农业大学马基大题题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物质和精神何 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意义: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是一切哲学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对他的回答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二、 他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首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她的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正确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2、,唯物主 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第一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他坚持了辨证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他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4、什么是意识和她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能动作用:一、意识的作用:1、意识活动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 造性 3、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改造世界

3、4、意识自身具有前进行 5、意识对人的生理和病理具 有控制作用 5 矛盾及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及二者的对立? 对世界状况不同回答,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精致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7、新事物和旧事物及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 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 志,决不能以时间的先后和自身的强弱为依据

4、 A 新事物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 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B 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是对旧事物的一种 “扬弃”C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用 户和支持 8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关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 矛盾则是指处于从属地位、服从地位的矛盾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关系和意义? 1 两者的辩证关系 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的相互区别、各不相同 B 而这相互联结;共 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而存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个性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C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

5、以相互转化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意义 A 他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 理论基础,也是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B 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 哲学依据10 质、量、度的个子含义?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 速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1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合的变更,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 渐进;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原有读 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是否突破度

6、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 质变相互渗透 A 在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B 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12 辩证的否定观?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的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5、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3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什么? 辩证关系:1、二者体现着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是相互区别的 2、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 道理 3、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7、和表现形式,任何偶然性都服从于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 4、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1、必然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 2、偶然性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条件 14 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 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对立表现在:1、现象是外露的,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所感知; 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能靠思维去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 象的共性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4、现象是丰富多彩的,本质是单 纯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上: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现象总是表现 本质的;

8、另一方面,本质总是有现象的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许多现象表现出来,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16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实践和认 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中,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 用表现在: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5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创立了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1、它第

9、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的阐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人的认识就是在实践,从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论能动的飞跃到实践, 并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2、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 观的辩证关系,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规律。他不仅肯定物质决定精神,而且肯定精神对物质 的反作用,承认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指出人的认识是一个随着社会实践 的发展而发展的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作为认识的 基础,又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科学的指出: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

10、动的改造世界。这就既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又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实现了认识 上的革命。所以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动能的反映论。时间的观点和辩证的观 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两个显著特点 17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使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8 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外事物表面现象 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而达到的、对事物的内部联 系和本质的

11、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 理性认识依 赖于感性认识 2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 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 掌握系统而真实又可靠的感性材料 2 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 学的逻辑加工。 19 什么是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既相互联结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的 统一。其表现为: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各有其不同 的规定性,因而

12、是相互区别的、相互对立的,决不能相互混淆。2 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 透。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中,相对真理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 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 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 对真理的过程。人们在时间中日益接近绝对真理,但永远不会穷尽真理,毛泽东曾把真理 比喻成“长河 ” ,相对真理犹如水滴或涓涓细流,这些水滴或细流都不断地归入到川流不息的绝对真理的 长河之中,既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不断地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是一个无限的、永 无止境的过程。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来,煤油单纯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任 何真理即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离

13、开相对真理来谈所谓的绝对真理,就只能是所谓的“永 恒真理”的陈词滥调;反之,不具有绝对行的纯粹的相对真理。 ,就只能是谬误 2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个客观标准就是社会实践。一种认识是不是真 理,不能由主观任意断定,而只能由社会实践的结果加以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 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2、实践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社会活动, 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点 3、真理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4、逻辑证明是判断认 识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但也不是

14、检验真理的标准。 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2、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内容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作为形式,则是相对稳定 的因素。只有从二者的辩证关系入手来研究二者的矛盾运动才能真正把握社会生产方向的 发展规律 3、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的产生和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4、生产关系反作用及表现党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

15、关系适应生产力 发展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就会使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如虎添翼,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动 力源泉 2、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创造了先进的 工艺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的动力基础的变革产生重 大的影响。可以为经济发展新的能源和动力方式 4、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一体化,使 得各方面的管理,特别是生产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总之,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经 济振兴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最有效、最关键的环节和因素。所以,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23、经济基础和上

16、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以产 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对上城建筑起决定作用:(1) 它决定上成建筑的产生(2)它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它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中,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得以巩固的 政治、思想条件,因此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必须同时承认上层建筑对 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确保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2)有效地干预和控制社会生活(3)对 经济基础的发展起促进或障碍作用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观中的唯物论: 承认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历史观中的辩证法2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思的产生和存在要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人和社会赖以存在的的是物质资料 的生产,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是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2)是会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来源 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而 变化。只要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