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淮盐转运线上的三颗明珠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25582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5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淮盐转运线上的三颗明珠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扬州淮盐转运线上的三颗明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淮盐转运线上的三颗明珠(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辑:陈爱东 设计:袁敏 校对:肖腊梅E-mail:电话:8786316517年12月4日星期一A18A21【扬州解密】A18扬州淮盐转运线上的三颗明珠洪军扬州城的命运始终与盐运紧密相连。正是盐运造就了扬州数度繁华,至明清时,扬州盐运税收几乎占了国家税收一半。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上, 自然成为东盐西运的枢纽。而在这条由东向西的转运线上, 湾头、 瓜洲、 仪征十二圩则是重要的盐运中转站和出口港, 是三颗闪亮的明珠。历史上的瓜洲位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上, 这里原为江中沙碛,晋时开始露出水面, 在江水冲刷下,涨成形如 “瓜” 样的沙洲, 故名。唐代前期沙洲北移, 到了唐中叶已和北岸连成一片

2、。至清康熙年间, 长江江流北移, 长江南岸的镇江段开始淤涨,而长江北岸扬州段开始坍塌, 瓜洲开始坍江, 雍正末年, 尤加厉害。虽经多次筑修, 仍无济于事, 到光绪二十一年, 瓜洲城全部坍入江中。如今的瓜洲镇, 仍是原城西北的四里铺, 随之渡口也北移, 沿河逐渐形成街市。自隋唐起, 瓜洲一直是 “漕运正道, 盐船入江之路” 。在唐代, 朝廷在江北扬子津(扬州城南)设立了盐铁转运使巡院。由于江岸线南移, 扬子津已不在岸边, 为便于江南粮渡江北上, 两淮盐南下入江, 唐开元二十六年(7 3 8 ), 润州刺史齐浣开通了2 5里长的伊娄河,大大缩短了润州到扬州的江面行距,便利了南北通航, 瓜洲就成了大

3、运河的出江口。唐肃宗乾元三年(7 6 0 ), 刘晏任盐铁史后, 改进了榷盐法, 盐利达 “六百余万缗” 。运道穿城多有不便, 唐宝历二年( 8 2 6 ) ,时任淮南节度使兼盐铁使的王播又开了一条长1 9里的七里港河,大体上就是今绕城的古运河, 正是这条古运河使扬州保持了漕运中说到湾头, 首先得从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 刘濞开茱萸沟连接通扬说起。湾头的兴起, 和供奉在扬州古邗沟旁的大王庙里两尊吴王有着重要关系, 这就是春秋霸主之一的吴王夫差和西汉吴王刘濞, 正是这两位吴王为扬州开通了盐运的财源之门, 为湾头带来了好运气。春秋左氏传记载, 公元前4 8 6年, 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 运兵北上,在

4、蜀冈上筑邗城, 在蜀冈下开邗沟。夫差开的邗沟就由今湾头镇西侧北去,直至末口(今淮安北五里) , 而蜀冈之南不远处就是滔滔长江。汉初, 刘濞受封为吴王, 都广陵, 汉文帝元年( 公元前1 7 9 ) ,刘濞以今湾头为起点向东开了一条运盐河,西起扬州东北茱萸湾的邗沟, 东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 使夫差开的邗沟与东边的产盐区相连接。这条运盐河又叫茱萸沟, 也叫做 “邗沟”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 “濞以诸侯专煮海为利, 凿河通运海盐而已。” 扬州水道记说, 吴王刘濞开邗沟 “专以运盐” 。这条运盐河就是通扬运河的前身, 大体上就是今老通扬运河的西段。这两条人工的水道和天然的水道长江一起担负着重要的运输

5、任务, 除了运输食盐外, 还运输大量的粮食( 漕运) 和其他物资。 至隋代,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唐时期湾头便成了盐运、 漕运的重要港口, 也逐步成为交通的枢纽、南北转运的中心。唐文宗开成三年( 8 3 8 ) , 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 曾从这里登岸来到扬州。他在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湾头以东运盐河的情形: “半夜发行,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 或四五船, 双结续编, 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 乍见难记, 甚为大奇。”中唐以后, 国库收入主要来自江淮, 扬州的盐业经济支撑着唐王朝的大半壁江山。两淮盐远销至巴蜀、 湖广、 赣闽等地。从宋代起, 在湾头设两淮盐运司的专用码头, 直至明清时期。由

6、于通扬运河地处沙土地区,淤积严重, 因而时兴时废, 加之战争的破坏, 不可避免地阻碍了盐运的畅通。北宋时,宋高宗因惧怕金人南下入侵, 曾下令“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 “务不要通敌舟” , 给盐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元末明初, 通扬运河失修, 濒临湮废, 明宣德时, 江都白塔河开挖以后, 盐船只才得以从通扬河运抵湾头。到了清代, 政府设定了淮南各盐场运往扬州的五条盐运航线, 各场盐船汇集泰州坝, 提盐过掣之后, 运至湾头闸, 至北桥掣盐所验收呈纲, 继续前行。设在盐运司专用码头南面的是避风塘, 历史上是专为过往盐运和其他船只提供避风和补充供给的港湾, 至今现存水面十余亩, 闸口附近还留有拴绳石笋,

7、 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邗沟最初是用于航运的河道, 由于黄河夺淮, 到了明代淮水开始从扬州入江入海,又成了排泄淮水的走廊。为此历朝历代做了不少水利工程, 如归江十坝, 其中湾头老坝和壁虎坝就在湾头境内。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排水泄洪和蓄水盐运的矛盾, 排水的方向, 由北向南, 而盐运的线路, 由东往西, 从仙女庙至湾头。 河官注重排水, 盐官注重蓄水, 常常势不两立。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 7 5 8 ),乾隆皇帝规定,在冬春水量少时, 可以蓄水便于盐运,除此不准下闸板。时间久了, 法纪松弛, 盐商控制了归江各坝的启闭权, 也由于盐业 “动关国计” , 谁也不敢贸然下令停止盐运,所以这条盐运线

8、路仍然保持通达, 实际也保持了湾头和扬州盐运的地位。千年古港数湾头几经变迁是瓜洲转北上的门户和盐运的出江要道, 维系着唐王朝的命脉, 而瓜洲作为南北向运河与东西向长江的交汇要冲, 帆樯如织, 商旅如云。 随着瓜洲的繁盛,瓜洲自唐代中叶起开始设镇, 并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由于瓜洲地绾南北,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自然也会直接影响到盐运和漕运。宋及以后各朝, 淮南盐已不经过瓜洲转运。北宋时瓜洲仍为镇,宋金对峙时期,瓜洲成了战争前线。到了南宋乾道四年(1 1 6 8 ), 开始在瓜洲筑城堡, 驻兵戍守。明嘉靖三十五年(1 5 5 6 ), 为防倭寇, 筑瓜洲城,设守备镇守。据有关史料记载, 瓜洲城镇

9、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 后经历代修筑形成了环抱四周的城池, 城内有标志性建筑大观楼、江淮胜概楼、 文昌桥、 观潮亭等。清咸丰三年(1 8 5 3 )九月,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进入扬州, 南京和扬州之间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交战的主战场, 清朝两淮都转盐运使衙门也迁移至泰州, 后又移至泰兴口岸出江, 两淮都转盐运司在口岸镇设淮盐分栈。直到1 8 6 4年, 清政府平定太平军之后, 长江各口岸需盐量日增,而淮南盐业因海岸东迁,盐场萎缩, 亦时以淮北盐补济, 绕行口岸盐栈甚感不便, 同治四年(1 8 6 5 )四月, 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曾国藩提议移淮盐总栈于瓜洲, 专门行销两淮盐引。总栈在迁移瓜洲

10、之前, 曾国藩曾亲赴瓜洲查勘, 看到入江口河道狭窄,冬令时会有浅阻之虞,因此特地筹款将运盐河道全部拓宽浚深。此后又挖新河, 从瓜洲陈家湾起, 经北水关绕至东门桥以东至出江口,新河全长6 5 5余丈。 又在运盐河之尾挖一池塘名 “新河塘” , 广达数十亩, 使从两淮盐场出来的盐船皆可泊入塘内。塘与大江中间筑一大坝, 取名 “新河坝” , 于坝上特建盐仓数座,以便堆储来不及运出的盐。时盐运码头位于旧时瓜洲城以东三里、 七壕口以西二里许的六壕口。盐引抽掣过坝后, 即上江船, 淮盐总栈于同治四年 (1 8 6 5 ) 六月十九日开业。曾国藩特挑选廉慎官员,督同值月栈商驻栈经理盐运业务,每月用轮售的方法

11、销卖盐引。 此次移栈瓜洲, 盐船与外江大船仅一坝之隔, 极易贩私, 故特将南掣同知及南批验大使移驻新河口, 于过坝时逐船抽掣, 如有重斤(指引包超过规定重量) , 照例惩办。同时责成招商局派出查舱委员, 亲驻新河口, 逐船严搜, 防止夹带。然而, 到了同治九年(1 8 7 0 ) , 由于 “地不效灵, 江潮肆虐,濠地逐坍, 无可补救” , 总栈处境岌岌可危, 于同治十二年(1 8 7 3 )不得已放弃瓜洲码头, 选择新的栈址。十二圩的兴起和曾国藩慧眼识珠密不可分。由于瓜洲江岸坍塌严重, 他沿江视察, 发现十二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这里地势开阔, 江对面有世业洲, 夹江之中水域宽广, 水

12、流平缓, 便于盐船停泊, 而且仪扬河与运河相通, 便于盐船来往, 曾国藩在得到同治皇帝的首肯和支持下,决定将淮盐总栈至仪征十二圩。追溯淮盐运输出江的历史, 不难发现, 仪征是盐运史上时间上最长、 运转量最大的水运中转码头基地。东晋时, 古运河扬州段通长江口淤塞, 公元3 5 2年,向西开挖3 0公里仪扬河, 由此改从仪征通江。 唐伊娄河开通后, 瓜洲取代了仪征的地位。 到了宋代, 由于长江南移, 瓜洲水道不畅, 江淮发运使范仲淹和鲁宗道浚通真扬运河后, 仪征运道大畅, 面江背淮, 形成了水运中心地位, 承担了淮盐输出口岸功能。 仪真(仪征)在北宋时先升为建安军, 后又升为真州, “为一都会”

13、。元代, 朝廷在真州设立盐引批验所,所有经过扬州 “设纲攒运” 的淮盐, 都必须经过真州批验才能装船运往上江各地。明代沿袭前制,委派同知一级的官员在仪征监督批验。初期,仪真每年集散盐2 5万多引,以后逐渐增加到7 0多万引。清承明制, 据 康熙两淮盐法志 记载, 淮南盐船, 出场入运盐河, 抵泰州坝, 经湾头闸, 至北桥掣所, 验引呈纲,直抵仪征天池泊候, 在此等候 “盐引批验所” 开所掣验。每年的临江大掣, 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由两淮盐运使司择定具体日期,然后具报两淮巡盐御史批准。届时于江口搭盖篷厂, 至期,盐院亲临厂内,恭祀江神毕,标挽盐牌, 取盐数包, 抽秤, 标发头船桅封开行。掣验完,

14、 解捆毕, 淮盐方能装入开往上江的船。而所有上江的盐船,都是从仪征大码头启航的。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载, 道光年间, 仪征县共有人口三十万七千余人, 参加搬运装卸盐的以及辅助作业的就有九万人之多。明清两代, 从仪征发送的淮盐行销鄂、 湘、 赣、 皖、 苏、 浙六落日余晖十二圩省, 正可谓是 “纵横数千里, 户及亿万家” , “运转半天下焉” 。由于受到太平天国战火影响, 设在仪征的淮盐转运码头终于咸丰十年(1 8 6 0 ) , 从此当年繁盛便不复存在。十二圩西靠仪征, 这里原是长江冲积淤涨的沙滩, 后经人工开垦而形成。清同治十二年, 淮盐总栈从瓜洲迁移至十二圩, 在此后6 4年间, 一直作为

15、淮南盐运的中转站。 十二圩淮盐总栈是一个庞大的衙门, 衙署大堂的正中, 挂着曾国藩书写的 “东南利浦”巨匾。总栈下设多个机构: 淮南盐监掣同知署, 负责稽核盐商申报承运的引盐数、 票证、 税收等掣放手续, 发给凭证, 开堆放盐上船运行; 淮南盐引批验所, 负责稽核发放引盐数票证的数字; 查舱局, 负责查验盐船空、 实舱与承载盐斤数; 总栈浦委厅, 负责淮盐盐斤进出场一切事务管理, 并监管场浦各职司工种和水陆工种的职责;盐务警察总局, 内设水陆两个巡防缉私营, 既承担治安防卫任务, 又查缉私盐,巡防缉私营后改名为税警大队。十二圩镇虽在仪征境内, 但行政关系不属仪征县, 同治年间总办由知府调任,

16、品秩高于知府, 光绪年间则以正四品道员担任。 总栈门前便是那条著名的盐河。极盛时期, 拥有西门、中门、 东门、 杨家、 金凤楼、 大兴、 中镇、 衡山、 潇湘、 安益、 湘乡、 如意、 洪都、 吉安、 江西等3 0座码头, 盐工5万人。江边, 每天停泊大中小盐船都在两千艘以上, 江岸码头上盐工的号子声不绝于耳。 各码头均搭有杉木浮桥, 便于货物的上下。其中, 中门码头还建有长达2里的栈桥, 铺设了轻便铁轨, 供装卸过驳之用。另外, 镇上专建了一座火力发电厂供港口用电。 十二圩是当时全国最大盐运中转集散地, 常年储盐量在1 0亿斤以上, 盐储运量占全国第一, 每年经十二圩转运的食盐约4 0万引,行销范围有湘、鄂、 赣、 皖、 苏、 豫6个省区2 5 0个州县。光绪后期, 两江总督兼盐运正使刘坤一来十二圩视察, 见江面万帆云集如十里连营, 占地三百四十亩盐垛千堆如巨浪起伏, 数条巨型码头伸向江边, 气势之雄壮, 地形之优美, 让人赞不绝口, 便书写了 “东南尽美” 四个大字, 制成巨匾悬挂在总栈二堂。盐运的发展,带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