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司法中的具结制度刍议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25194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司法中的具结制度刍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司法中的具结制度刍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司法中的具结制度刍议(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 7版责任编辑林淼法治星空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电子信箱: 热线电话:(010) 67550745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主办WWW.RMFYB.COM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

2、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

3、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EOPLE S COURT DAI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LY格言录法人茶语宋今声勿近苟得清代司法中的具结制度刍议法治视野黄晓霞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 (北宋) 王安石“苟得” 一词出自 礼记 曲礼上 :“临 财毋苟得, 临难毋苟免。 ” 经学家孔颖达解 释说:“非义而取, 谓之苟得。 ” 我对苟得的 理解是, 以不正当的方式、 手段轻易获得 一些东西的行为。比如于无人处捡到贵 重物品

4、, 昧心藏匿, 无人知晓, 属于侥幸之 得; 蒙恩受惠, 享受回报, 再三推辞, 最后 收下, 互得慰藉, 情有可原; 以公器为资 本, 以公职为优势, 于天地之间, 收礼受 贿, 一遭污行, 两次成性, 再而三官德尽 丧, 即便行为没有败露, 也是贪官。 在古代, 不近苟得的例子很多。淮 南子 应道训 载: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 他特别喜欢吃鱼, 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 来献给他, 公仪休却一条也不接受。他 的弟子问他这是为什么?公仪休说:“我 如果收了别人送来的鱼, 今后, 在理政上 一定会出现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 有不 敢要求他们的表现, 就会枉法; 枉法, 就 会被罢免相位。遭罢免以后,

5、我虽然爱 吃鱼, 人们不再送给我鱼吃, 我又没有财 力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 就不会被罢免宰相, 尽管爱吃鱼, 我也能 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 公仪休聪明理 智, 怕 “吃人嘴短, 拿人手短” , 苟得成性, 噬德伤廉, 最后难免被罢黜免官。 太平御览 卷十五载:“陶答子妻 者, 陶大夫答子之妻也。答子仕陶三年, 名誉不兴, 家富三倍。其妻数谏曰:夫子能薄而官大, 是谓婴害; 无功而家富, 是谓积殃。昔楚令尹子文之仕, 家贫而 国富, 福结于子孙, 名垂于后代。今夫子 贪富务大, 不顾后害, 妾闻南山有玄豹, 雾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衣毛 而成其文章, 故藏以远害。今君与此

6、背, 不无后患乎? ” 陶, 古邑名, 在今天的山东省定陶县 西北一带。周代为曹国都城, 春秋末属 宋国, 战国时属齐国, 地处当时的经济、 交通中心, 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商业城 市。一位名叫 “陶答子” 的读书人入仕后 在陶邑做了三年地方官, 政绩不佳, 政声 低下, 可是家财却比以前多了三倍。他 的妻子见状怵然, 再三规劝:“夫君啊, 你 能力小而官职大, 就是接近了祸患; 无功 劳而家资富, 就是积攒了余殃。 ” 她还对 丈夫讲述尹子文为官清廉、 遗福子孙、 名垂后世和山豹为了不使美丽的皮毛受到 雾霾污染而忍饥七日躲在山洞里的故 事, 陶答子不听妻子规劝, 继续我行我 素。陶答子做官,

7、家富了, 国穷了, 遭到 所有人的唾弃。五年后陶答子退休还 乡, 继而因贪腐败露而获罪被杀。这个 故事 列女传 里亦有记载。 读了以上这段历史故事, 我们对陶 答子妻子的贤淑善良而肃然起敬, 对陶 答子为官不自爱、 不自重、 不自尊、 不清 廉而扼腕痛惜、 嗤之以鼻。谈古论今, 在 当今的官场里类似陶答子的官员依然存 在, 而即若 “陶答子妻” 者, 可能是凤毛麟 角。不然的话, 怎么就从大到小, 不查则 已, 一查就 “塌方” 似地 “夫贪妻败” 呢? 列女传 齐田稷母 载: 战国时期, 田稷任齐国宰相, 躬身敬业, 办事公正。 一次, 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 几番推 辞, 最后碍于情面还

8、是收下了。田稷将 黄金原封不动地献给母亲。田母见了, 面露怒容, 说:“你为相三年, 俸禄从没有 这么多, 难道是掠取民财、 收受贿赂得来 的吗? ” 田稷低下了头, 以实情相告, 田母 严肃地说:“我听说士人严于修己、 洁身自爱, 不取苟得之物; 坦荡磊落, 不做诈 伪之事。不义之事不存于心, 不仁之财 不入于家。你肩负着国家的重任, 就应 处处做出表率。而你却接受下属的贿 赂, 这是上欺瞒国君, 下有负于百姓, 实 在让我痛心啊!速将金子退回, 请朝廷 发落吧! ” 田稷孝顺, 听了母亲的话, 羞愧 万分, 先将百金如数退还, 又立即到朝廷 坦陈过错, 请求罢相。齐宣王听后, 对田 母的道

9、德风范称赞不已, 他对群臣说: “有贤母必有良臣。相母之贤如此, 何愁 我齐国吏治不清。赦免相国无罪。 ” 并诏 令天下学习田母廉洁清正、 教子有方的 高尚品德。后来, 田稷更加严于律己, 清 正廉洁, 后来成为齐国的一代贤相。 梦溪笔谈 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王安石得了哮喘病, 医生说要用紫团山出 产的人参入药, 方能治愈, 但是没有找到 这种东西。恰好当时薛师政 (北宋元丰年 间知枢密院, 史称其善于经商和管理财 务) 从河东回来, 刚好带了紫团参, 便赠送 给王安石几枚, 王安石推却不接受。有人 劝王安石, 说:“大人您的病不用这味药没 法治, 这病着实令人担心哪, 再说了, 赠给你的

10、, 拒不接受好吗? ” 王安石正色说: “我一辈子没用紫团参, 也活到今天 了。 ” 最后还是没有接受。王安石面色 黄黑, 他的幕僚门人因此担心, 便向医 生询问。医生说:“这是出汗垢, 不是 病。 ” 于是, 有门人向王安石进献澡豆 (类似肥皂的洗面物) 让他洗脸。王公 说:“既然老天赐给我一副黑面孔, 就保 持这个样子吧。 ” 清嘉庆年间, 王尔烈以诗文书法、 聪明辩才著称, 时称 “关东才子” , 为官 清廉, 素有 “双肩明月, 两袖清风” 之美 誉。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归来, 恰逢嘉 庆皇帝登基。嘉庆皇帝召见:“爱卿家 境如何? ” 王尔烈答道:“几亩薄田, 一 望春风一望雨; 数间草房

11、, 半仓农器半 仓书。 ” 嘉庆皇帝听罢微笑颔首, 说: “朕命你到安徽铜山监管铸钱事宜, 几 年后, 你的家境自然就会改善。 ” 王尔 烈奉命履新, 一干就是三年多。一日 回京, 嘉庆皇帝宣其进殿, 问:“铜山一 任, 足可安度晚年了吧? ” 王尔烈听出 皇帝的话外音, 笑答:“臣依然两袖清 风, 无欲无求。 ” 说罢, 从衣袖中掏出几枚打磨得油光锃亮的铜钱给嘉庆皇 帝看。这几枚铜钱是王尔烈随身携 带的铸钱模子, 此外身上别无分文。 嘉庆皇帝十分感动, 叹了口气道:“爱 卿真是群臣楷模啊! ” 为人一世, 能够做过一次官, 是 幸运、 荣耀的际遇, 尤其是对于读书 人来讲, 更是值得珍重爱惜

12、的人生历 程。十年寒窗苦, 难学把书念, 最后 学成为的是啥?为的是拥有立世经 年、 温饱有余的本领而自足, 还是为 了出人投地、 光宗耀祖而自豪?仁者 见仁, 智者见智; 而我对读书人能够 受到国家重用、 群众赞誉而走上了官 道的认识是, 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次危 险经历、 一段惕励旅途。走好了, 身 后留下一段斑斓绚丽、 难以泯灭的陌 里佳话; 走歪了, 不言而喻, 身后必然 是难以消除的骂名。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各级领导干部 提出了 “三严三实” , 这不仅是各级领 导干部的政治品质和为官做人的基本 准则, 当然也是所有共产党人和各级 政府公务人员的最基本的修身之本、 为政之道、 成事之要。唯

13、有始终做到 洁身自好、 勿近苟得, 才是一名在职廉 洁清正, 离岗两袖清风的党员干部。 (作者单位: 吉林省双辽市法学 会)清代社会延续了传统儒家的“无 讼”观念,官方“贱讼” “抑讼”倾向 明显,除了发布“劝民息讼告示”等 宣扬“无讼”的文书外,还制定关于 惩治诬告、越诉、滥诉的律令规章。 同时对于不可避免的诉讼,还有严肃 的堂审布置和残酷的刑罚处置来达到 杀鸡儆猴的目的,使有意催生讼端者 望而生畏。 然而,现实社会与追求无讼的境 界相去甚远,特别到了清代社会, “县 官词讼山积”的现象尤为明显。一方 面是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所带来的 更加复杂和激化的社会矛盾,另一方 面则由于以往的族内调解

14、不再能十之 八九地胜任消解纠纷的角色。 由此一来,层出不穷的民间纠纷 与“无讼是求”的官方态度在矛盾中 寻求抱合,息讼止争必然会成为清代 社会和官府的目标, “理讼”不仅事关 官吏的政绩考核,还影响社会的长治 久安。到了清代,已有一套相对完备 的司法制度,但论及对当事人权益的 保护,具结制度可谓应用广泛并显具 特色。 所谓具结制度, 指的是官府在审理 案件时, 在审讯过程中和审结之后, 由 犯、 证人等出具保证证言属实没有虚假 或对裁判结果表示服从的保证文书 (此 文书又称 “甘结” ) 。甘结作为保证文 书, 在宋代既已存在,通俗编 政治 甘 结 记载如下:“ 续通鉴 : 宋宁宗时, 禁 伪

15、学, 招监司帅守荐举考官, 并于奏牍 前具甘结, 申绕并非伪学人, 甘结二字 见此。 ” 当时的具结, 犹如上述保证不宣 扬虚假学问, 多用于社会事务, 而它真 正成为一项司法制度, 则在清代。大清 律例 第 336 条规定:“词内干证, 令与 两造同具甘结, 审系虚诬, 将不言实情之证佐, 按律治罪。 ” 另外,牧令须知 福慧全书 等官箴文书对诉讼参与人 具结的要求也有详细记载。所以, 在 “淡新档案”“巴县档案” 中收录的多数 案件都附有相关具结文书, 也就理所当 然了。 在诉讼过程中,需要具结的人包括 原告、被告、证人、仵作、保人等。起 诉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讼端,官府要求 原告具结, “

16、不敢冒捏混控等情,如有 等情,甘愿坐罪,合具切结状是实” , 即要求原告保证没有捏造事实,谎告、 诬告,否则甘愿承担诬告罪的处罚。在 审理结束时,原告还要出具内容为“甘 愿遵断,日后不敢翻异生端”的“遵依 甘结” ,以表示对裁判结果的认可、遵 从。为了能够定案审结,被告具结也是 必不可少的,其内容多为“如敢再犯, 定行重办,甘愿遵断,永不敢滋事,具 结完案,合具遵依结状是实” ,也就是 保证接受官府的处置,以后都不敢犯 了。为保证证人作证的真实可信,证人 须出具“不敢扶同捏饰,如违甘罪”的 甘结。对于殴伤、命案案件,则需要仵 作检验伤情,为确保验伤环节客观真 实,仵作在做伤口几处、伤口大小、是 否致命等伤情报告后,还得具结表示 “不敢捏饰增减混报情弊等情” 。另外, 清律对罪轻者、犯病者及妇女的保释问 题作了规定,乡邻、地保等人可以作为 担保人出场,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