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禹州各乡镇简介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6KB
约12页
文档ID:45248524
禹州各乡镇简介_第1页
1/12

浅井乡 娘娘蛋儿坡在浅井逍遥观的北山坡上,有很多又圆又光滑的石头蛋儿,那就是娘娘蛋儿坡在很早的时候,轩辕黄帝在黄河上游一带率领子孙开荒造田不知是为啥,他来到逍遥 观这儿,见这儿的山怪灵,风景也不错,就给娘娘商量,决定在这儿修道成神,超脱凡俗娘娘很心疼他, 但也指望轩辕帝修道成神后,能跟他升天享福,也就同意了黄帝和娘娘分居了,娘娘就住在逍遥观北山坡上因为修道成神不能与凡人见面,所以, 娘娘想出一个办法,找一根长长的绳子,拴在一个铜铃上,系在丈夫修道的观宇下,每到吃饭的时候,就 把做好的饭菜盛好,然后拉响铜铃,唤丈夫来吃,自己却远远地躲起来,等丈夫吃好离开了,才出头露面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娘娘总是做好饭,再拉响铃一天清早,一只小鸟落到了娘娘扯的绳子,绳子一晃,观宇下的铜铃响了,黄帝正闭目养 神,听见铃响,睁开眼睛,看看时候还早,虽有疑虑,但还是按约定的行事这时,娘娘还正灶伙里,刚把搅好的面疙瘩下到锅里,听见脚步声,扭头一看,见是丈夫 到门口,两人一见面,黄帝感到奇怪,娘娘也不知道是咋着哩心里怨丈夫没有志气,饭不中,就来吃 娘娘知道,这一来,丈夫再不能修道成神了越想越气,就把一锅面汤掀翻在地,面疙瘩滚了一地,出门 走了。

黄帝看着娘娘走了,还没有弄清是咋回事儿,一眨眼,满地面疙瘩却变成了一粒粒圆滑细 腻的鸭蛋石,后来,人们都叫这个山坡为娘娘蛋儿坡1、磨街乡 磨街乡大涧村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出山村都市风采,是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名村、全 国文明村2、方山方山,亦称方城山,古称龙山,也是华夏族裔生息繁衍的发源地清《禹州志》载:方山有 “五龙壁”或“九龙壁”之称,故呼为“龙的故乡” 因地处中原人类始祖活动的中心地带,境内旅游资 源丰富,景点繁多,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较著名的有:伏羲墓、伏羲庙、轩辕洞、八卦台、观月台、 睡佛、朱太尉墓、禹母洞、启母洞、红庙、长寿山庄、溯源亭、纸坊水库等 方雷氏所封之方山,即今禹州方山,因其形状为方形而得名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八世孙榆罔的长子方雷氏,因协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其族 称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之女嫘祖为妻,炎黄两个氏祖部落联姻,并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方雷 氏之后以封地为氏,有方氏、雷氏新百家大姓中方氏与雷氏分列第63、第78位禹州方山作为方姓祖地已为方姓族人认可近些年来,不少方氏族人回到祖地寻根谒祖中国禹州方氏总祠方姓发源地——禹州方山 禹州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荟萃、交通便利、资 源丰富,素有瓷都、药城、煤海之称。

在上古时期,是黄帝国都有熊的中心区域,黄帝政治活动的诸多传 说与遗迹大多遗存在禹州境内黄帝的许多重臣都有分封在禹州,如风后的封地风后岭,大鸿的封地大鸿 山,伐蚩尤有功的方雷封地方山等此外,还有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的具茨山,见广成子的崆峒山, 黄帝散驾处的散驾树,嫘祖庙等古迹后来由于治水有功,大禹被舜封于此地,禹的儿子启在此建都,史 称夏邑因此,禹州又有华夏第一都之誉 方山,位于禹州西部二十五公里处的方山镇方山村南铡,海 拔 403 米,山阴坡陡,山阳坡缓,缓接平川在方山北麓的半山腰,原有面积很大的方氏祖坟,苍松翠柏, 郁郁葱葱,远近闻名后来,在 1958 年因治山治水,平整土地,这里变成了沃土梯田,至今仍留有一比 的痕迹方山脚下因山得名的方山村,是上古时期方姓氏族休养生息、繁衍子孙,进而形成部落的地方 因历史变迁如今的方山村姓氏杂居,方姓已不占主流但在方山之尾的方岗,却聚居着 6000 多方雷氏后 裔方姓人古时称方山为上方山,称方岗为下方山方山与方岗,山岗相连,一脉相承,同属方姓源头 方山山门前的北面山腰有“古方雷氏封邑”石碑香港方润华先生捐建的“溯源光辉门楼”和“方氏溯源 亭” ,大韩民国温阳方氏中央宗亲会为他们的籍迁一世祖所立的“大唐翰林学士奉旨赴新罗文化便者方智 先生”纪念碑。

在下方山方岗,香港“雷方邝溯源堂”寻根访祖团捐资兴建有“方氏总祠堂”和“溯源纪 念堂” 新发掘的方氏古碑林立于总祠堂前,使上、下方山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3、花石乡花石,明属苌庄都,清隶钧阳里十甲此地自古处许洛故道上,为粮食集散之区清康熙年间,村南沟深涧阻,商旅往返艰辛,遂建红石桥一座此桥初名“三砖桥” ,传说 上京举子捐“四十八丙黄金”建造清嘉庆四年(1799)年,于红石桥北筑寨一座,号曰“永安寨” 据 传,因桥砌五彩花石一块, “永安寨”遂以花石代称古时也有称“花池”者三座寨门,南曰“花石” ,东曰“枕颍” ,西曰“怡山” 寨内呈“丁”字街巷布局后因清 末民初刀兵不止,杆匪蜂起,加之户丁淅增,商家入驻,寨垣日显狭小清同治元年(1861) ,接原寨北 寨墙再建一寨堡,遂有南北寨之分南寨北墙,即北寨南墙,南北寨共和一墙,开设一门相通,呈连环之 局出于安全考虑,北寨未另辟寨门,且在南北线上数设“腰门” 花石乡景色秀美,风景宜人,碧波荡漾、浮光跃金的白沙水库如一面明镜镶嵌其中,清澈见 底、波光粼粼的颖河水似一条玉带流经全境,秀美的五旗山巍巍挺立,苍劲的云头岭霞遮雾罩,自然美景 美不胜收,义勇武安大殿、闫寨夏文化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爷庙、石佛寺、龙潭寺等个代悠久的唐代建筑,这些历史人文景观让人看后,又令人叹为观止,三国名将关羽千里走单骑,河北寻兄, “过五 关斩六将”的第一关东陵关,更是因为关云长的英雄气概而声名远播,千年不衰,东陵关还有着优美的风 景,远看,关左是箕山山系的群峰环绕,关右是具茨山系的层峦叠嶂,近看,颖水涛涛,切割得峡深谷幽, 峭壁巍巍,秀美的花石乡,美丽的白沙湖,千古绝唱东陵关,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 为一体的渡假圣地。

看优美风景,品特色小吃也是花石一绝,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花石羊肉汤更是以独 具特色的风味,老少咸宜、肥而不腻的口感,让人吃后赞不绝口的感叹吸引着八方宾 求子洞 位于白沙水库景区钓鱼台西南崖上,为一天然洞穴传说一对夫妻,久婚不育一天夜 里仙人托梦指点其妻到该洞求子:拣一石子,投入洞内,便可得子该夫妻如其指点,果投石得子消息 传开,来此求子者络绎不绝,自此香火不断另,该洞有人考证为商代石姬娘娘养鸡处,故又称“石鸡洞” 或“石姬洞” 洞口略呈椭圆形洞口朝向烟波浩淼的白沙水库,洞前有一突出的平台站在平台上,脚 下水拍山崖“啪啪”作响,水鸟咽鸣翩然来去眺望北岸,亭台楼阁隐约,嵩山依稀可望名称由来白沙,曾称白沙里、白沙镇逍遥岭东侧,颖河西岸椐《禹县志》记载:“曹操迎汉 献帝于东都迁许由此” “元铁冶所在焉,旧住外委一员” 《禹州地名志》记载:明嘉靖年间,翰林陈献章, 字公甫,号白沙,广东新会县人,辞官后隐居于此,建陈园,种菜栽竹,怡然自乐明朝中期,在陈园西 元代冶铁旧址立炉铸犁面,后有商户定居,此地逐渐繁荣,便以德高望重的陈献章之号白沙命其村名 4、无梁镇 无梁镇名字的的由来无梁镇之所以得名,源于当地的一座无梁庙。

这座庙里的主建筑没有用一根木梁据说,当 年钧州遭遇灾害,农民收成不好,却还要缴纳皇粮,苦不堪言马天官便让禹州人先建起这座庙,又设法 劝说皇帝前去参观,并问皇帝有什么感觉皇帝道:“此处无梁, “梁”与“粮”是谐音马文升立即替 家乡百姓谢恩,要皇帝免收当地百姓的皇粮周定王陵,位于无梁镇老山坪东麓周定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弟弟 朱橚的陵墓朱橚于洪武十四年就藩于开封,王府设在北宋故宫,因其封国为周,谥号为定,故称周定王 他在世时河南连年遭灾,他把河南野草可食者,选其叶、茎、根分类绘图著文,编成一部文图并茂的《救 荒本草》 ,流传至今,是对古代科学的一个贡献其陵墓坐西向东,是一处由砖、石建成的规模宏大、气 势雄伟的地下宫殿建筑群,被专家们誉为十三陵的缩影距周定王陵右侧一里左右,有一妃子墓,俗称娘 娘坟,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地下墓葬,为建筑艺术之珍品.墓室距地面约 10 米,主题结构是用砖,石建 成环廊形穹窿顶洞,酷似“黄罗伞”盖,在“环”的外壁周围分置着距离相等的七个单体墓室和一个与墓 室形状一样的墓门这种造型在全国独一无二,被誉为奇迹2000 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

5、鸿畅镇鸿畅镇交通便利,郸神铁路、禹神公路横穿全境,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兰河、小青河穿涧 跳谷流汇于镇东柏桥水库,水量充沛画圣祠画圣祠,位于鸿畅镇山底吴村,是画圣吴道子所建初建于唐代,历代虽有修缮,终因 沧桑变化,祠屡遭毁坏,仅留下残墙断壁和碑碣数片1989 年,经中宣部、文化部批准,纪念历史文化 名人吴道子,其后裔为追念先贤,从四川迁回道子墓,并于村内修建画圣文化陈列馆和书画碑林1998 年禹州市政府成立了另道子旅游文化开发领导组,领导重修画繧祠今日画圣祠背靠九龙山,面对三峰山, 前有山门,内有碑廊,左右有厢房,后有大殿,飞檐垂拱,殿中画圣金身塑像,庄严粛穆,栩栩如生祠 堂依山势三进高升,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殿后有角门直通十八连环彩石洞1999 年,吴道子故里旅游 线被列为禹州市四大旅游线路之一,同时被列入许昌三国旅游线路,河南省旅游局也将画圣祠列入全省重 点对外开放单位6、古城镇 地名由来 古城原名为司马古城,三国时期,魏武帝都许,令司马懿屯兵于此,后改为司马古城,又因 古城内有一座显庆寺,建于唐代,较有盛名后又改为古城寺 古城的古迹有;古城遗址,东西宽 3 华里,南北长 5 华里,内外两城,西北部有诸侯山,是 夏禹的儿子启会见诸侯之地。

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烟叶生产成为古城镇农业三大特色产业7、火龙镇火龙的文物古迹瓦店遗址,位于火龙镇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颍河由遗址的北面、东面转而向东南 流去该遗址是 1979 年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包含有龙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 期遗存为主以地面起建的大型建筑基址和奠基坑为代表的遗迹,以及以精美陶酒器、玉鸟、玉璧、玉铲 和大卜骨为代表的遗物,都表明此遗址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规格是很高的1981 年以来,国家和省有 关考古研究单位多次对瓦店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一批重要成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作出了 贡献2006 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瓦店街在禹州城西 7 公里,南距火龙镇 2.5 公里,最初叫“瓦坊店” 、后来叫“瓦店街” 是古时候做瓦匠人居住的地方,名字非常久远了这个聚落传说是夏代建造都城时候形成的上古燧人氏时候人们都是住山洞,后来有巢氏时候 住在树上,再后来人们到平地耕作,就住地窖、半地窖,到黄帝和尧舜禹时候才住上了茅草房有一幅古对联说:“禹庙千年垂橘柚,尧阶三尺覆茅茨” “覆茅茨”就是用茅草覆盖在屋顶上这种用茅草、黄白 草、麦秸、稻草缮盖的房顶,俗称草房,从上古传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存在。

这种草房怕风,一遇大风, 房顶就会被掀掉杜甫不是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就 是描写的这种情景 大禹崇尚节俭,修建宫殿时仍坚持“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 可是,正当 修建大殿时,忽然刮起了大风,刚缮好的茅草,风一刮就刮跑了大禹非常伤愁这时有一个奴隶,在制 陶作坊干过活,他找到一些破陶片扣在茅草上,大风过后,扣住的茅草就没有被风刮跑大禹一高兴就表 扬了他这个奴隶就动起了脑筋,他把泥巴贴在转盘上,做成泥筒状,再切割成两块或四块,就成了泥瓦, 装进窑里一烧,一块叠一块扣到屋顶上,就成了瓦房,很结实,再不怕风吹雨打了大禹见他爱动脑子,就让他带头开了个“制瓦作坊” ,专门为建宫殿制瓦作坊里的瓦匠越来越 多,住在一起就成了一条街,有人还开了门店,专门制瓦卖瓦,人们就叫他“瓦坊店” ,后来开门店的人 多了,形成了一条街,人们就管这条街叫“瓦店街” 8、方岗乡:名胜古迹“禹王庙”又叫“拉王庙” ,相传远古时期,这里一片汪洋,海眼出水,泛滥成灾,大禹 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