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524815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感染免疫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抗感染免疫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抗感染免疫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抗感染免疫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抗感染免疫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感染免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感染免疫(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学基础(四)抗感染免疫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第四节 抗寄生虫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分为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等。包括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1. 非特异性免疫因素 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生来就有,有遗传性,它只能识别自身和非自身,对异物无特异性区别作用,主要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机体抗微生物物质组成。2. 特异性免疫因素 是出生后经主动或被动免疫方式而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某种病原体及其产物而产生的

2、特异性免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免疫记忆的特点,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在消除病原体作用中,占重要地位。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是通过抗体实现,抗体可发挥中和、免疫溶解、免疫调理、ADCC等。细胞免疫的T细胞主要是TD细胞和CTL细胞。细胞免疫对慢性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结核杆菌等)、病毒性感染及寄生虫病均有重要作用。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一、 屏 障 结 构1. 皮肤和黏膜 本身就是一种机械屏障,同时还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 皮肤和黏膜有阻挡和排除异物作用(纤毛摆动、泪液唾液气管分泌物的冲洗)。局部分泌液的作用 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正常菌

3、群阻止或限制外来微生物的定居和繁殖;二是刺激机体产生天然抗体。2. 血脑屏障 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的重要防卫结构。 3. 血胎屏障 是保护胎儿免受感染的一种防卫结构,能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的通过。二、体液抗微生物因素动物的组织和体液中存在有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扰素等。这些物质对某些微生物有抑菌、杀菌或溶菌作用,若配合抗体、细胞及其他免疫因子可表现出较强的免疫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补体。(一)补 体1. 补体系统 补体(complement)是正常动物血清中,具有类似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具有潜在的免疫活性,激活后能表现出一系列的免疫活性。补体系统是由30多种成分组成

4、,有C1(q、r、s),C2-C9等。2. 补体的特性A. 含量稳定 补体占血清总蛋白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占血清总蛋白的10,不受免疫的影响。不同种动物血清中含量不一致,其中以豚鼠血清中的含量最丰富,因而在实验中常以豚鼠血清做为补体应用。B. 性质不稳定 补体成分对热不稳定,5630min即可灭活,在0-10仅能保持3-4天,在-20以下可保存较长的时间。C. 非特异性和两面性 补体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生反应,没有特异性。补体系统也可导致机体免疫损伤。D. 连锁反应性 补体系统成分中除Clq外,其他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但某一成分活化后,以后的成分相继活化,形成“级联”酶促反应。

5、E. 合成的广泛性 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蛋白,如肝细胞、巨噬细胞、肾小球细胞、肠道上皮细胞、骨髓细胞、淋巴组织、肺等。但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在血浆中的补体主要来自肝细胞,炎性病灶中的补体主要由巨噬细胞合成。3.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补体成分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只有在激活物 (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下,补体各成分才依次被活化。补体系统有二条激活途径,即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经典途径 又称为C1激活途径。免疫复合物依次活化C1、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称之为经典途径。替代途径 又称为C3激活途径,C3旁路。该途径是补体系统不经C1、C4,C2而直接活化

6、C3。4. 激活补体的生物学效应A. 细胞免疫溶解和细胞毒性损伤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后,引起细胞膜的损伤,起到杀菌、溶菌或溶血作用。B. 免疫黏附 许多细胞都具有补体成分受体CRl、CR2等,CR1最为重要。覆盖有C3b的颗粒结合到有其受体细胞的过程称为免疫黏附。C. 调理作用 补体的调理作用是通过C3b和C4b实现的。D. 免疫调节 可促进ADCC和单核细胞产生IL1,刺激单核细胞释放前列腺素而抑制T细胞增殖。E. 补体介导的趋化性 在补体级联反应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多个趋化因子,包括C5a等。这些趋化因子对嗜中性、嗜碱性与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二)其他抗微生物物质除补体外,非特异

7、性抗微生物物质尚有溶菌酶与乙型溶素等。1. 溶菌酶 是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及泪液、唾液、乳汁、肠液和鼻涕等分泌物中。溶菌酶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2. 乙型溶素 是血清中对热稳定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膜而溶菌。三、吞噬细胞与吞噬作用动物机体内广泛存在着各种吞噬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吞噬细胞,主要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另一类为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脾、肝、肺的巨噬细胞、神经系统内小胶质细胞等等。吞噬过程分为以下几个连续步骤:趋化、识别与调理、吞入及杀菌和消化。 第二节 抗细

8、菌感染免疫病原细菌侵人动物机体后,首先遇到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抵抗,其中以细胞吞噬和炎症反应为主。随后特异性免疫产生,两者协同,共同把病原菌消灭。细胞吞噬 、炎症反应 。1. 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免疫急性细菌性感染多属细胞外细菌的感染,如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所致的感染。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大。有外毒素的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异性抗毒素有直接的中和作用,外毒素和抗毒素复合物最终被吞噬细胞销毁、消除。肠道感染病原菌的免疫,局部分泌型IgA抗体的抗黏附作用有重要功能。2. 慢性细菌感染的免疫慢性细菌感染多为细胞内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李氏杆菌等细胞内寄生菌而引起慢性感染。在这类

9、感染中,细胞免疫起决定性作用,而体液免疫作用不大。当这些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一般先由中性粒细胞吞噬,但不能被杀灭,巨噬细胞,也不能将吞入的病菌消灭,因而它们仍能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但当致敏的T细胞接触到含病菌的巨噬细胞或散在胞外的病菌时,则释放出许多细胞因子,促进和加速胞内菌的杀灭,从而感染告终。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参与抗病毒感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非特异性免疫主要为巨噬细胞、干扰素;特异性免疫以抗体中和和T细胞免疫为中心。1. 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非特异性防御因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增殖,控制病毒向全身扩散。干扰素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病毒

10、蛋白和抑制病毒生物合成,使这些细胞获得抗病毒能力。干扰素具有种属特异性。2. 体液免疫 抗体是抗病毒体液免疫的主要因素,分泌型IgA可防止病毒的局部入侵,IgG、IgM可中断已入侵的病毒通过血循环扩散。IgM可抗病毒早期感染;IgG是抗病毒的主要抗体,在病毒的中和作用和K细胞参与的ADCC反应中占主要地位。分泌型IgA在病毒的体液免疫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合成主要在局部组织细胞。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的免疫作用与分泌型IgA有重要关系。3. 细胞免疫 因中和抗体不能进入受感染的细胞,细胞内病毒的消灭依靠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在病毒性疾病的康复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有:被抗原致敏的细胞毒T细胞,能识别病毒和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杀死病毒或裂解感染细胞;致敏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直接破坏病毒,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破坏病毒的活力;K细胞的ADCC作用;在干扰素激活下,NK细胞识别和破坏异常细胞。但是,有些病毒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呈持续感染状态。如牛白血病病毒,病毒可存在于细胞膜的内侧面,因而能逃避识别。某些病毒可直接在淋巴细胞(如白血病病毒)或巨噬细胞(如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中生长繁殖,这样就直接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第四节 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寄生虫的结构、组成和生活史比微生物复杂得多,因此,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也是多种多样,有多种表现形式。感谢观看此片欢迎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