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教师版)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4462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教师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共小题,共 0 分)分)1 (2011 年高考广东文综 13 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点拨】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

2、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 ,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A 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 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 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 D 项。

3、【结束】2 (2011 年高考上海文综 9 题)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C【点拨】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 ,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 C。【结束】l0 【选择题】 (2011 年高考上海文综 10 题)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B光复会C强学会D同盟会【答案】D【点拨】图片信息显示的是民报 ,而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选D。【结束】3 (2011 年高考山东文综 9 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

4、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点拨】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所以 C 符合题意。A 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 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 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

5、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 D。故选 C。【结束】【结束】4 (2011 年江苏高考 2 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

6、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取代了原先的九品中正制,自创立后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本题图示可了理解到,进士的出身分布广泛,但主要是士族子弟,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存在一定局限,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要入仕人数有限。本题选 D 项,ABC 三项说法与所学不符。 唐书所载的 830 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 表述错误。【结束】5 (2011 年海南高考 8 题)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

7、政的官员,俗称“藩台” 。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答案】D【点拨】选项 A,节度使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而非明朝官职,可排除 A 项;选项 B,枢密使是北宋时期掌握兵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 B 项;选项 C,三司使是北宋时期掌握中央财政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 C 项,故本题选 D【结束】6 (2011 年高考北京文综 13 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历代

8、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学生分析能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A 项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的地方势力,而非相权;B 项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与相权无关;D 项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应是明太祖废除丞相,而不是清设军机处。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B 项的措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要求。清朝已无宰相,故 D 项错误。本题考查。【结束】7 (2011 年海南高考 4 题)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

9、“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答案】B【点拨】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 B 项。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地。排除 A、C。【结束】8 (2011 年高考全国文综卷 24 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

10、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点拨】解析 1: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A、D 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而 B 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解析 2:本题以董仲舒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

11、制。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 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 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 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 C。解析 3: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本题解答关键在于理解题意,题干明确强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由

12、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儒家思想天下“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C 正确。【结束】9 (2011 年海南高考 1 题)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属于考查材料阅读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题,难度中等。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 A

13、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 B 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C。【结束】10 (2011 年江苏高考 4 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点

14、拨】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度。 南台备要是元代记载御史台制度、事务等的书籍。材料大意是说江浙行省遇到“调兵剿捕”的时候,行省官员若要将事务不管大小轻重都向中央一一请示禀报,可能会延误事务的处置。如今凡是“调遣军情”和动用国库等紧急的事情,不需要再禀报,交给行省官员自行处理。据此,材料反映了当时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本题选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与中央权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未体现;地方只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平时各类事务仍受中央节制,所以 ACD 三项说法错误。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

15、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 表述错误。【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0 0 分)分)11 (2011 年高考上海单科 35 题)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2 分)(1)按示例填写表格。 (6 分)(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6 分)【答案】(1)答案 1:回答符合史实。(6 分)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其他答案。(0 分) (2)论据(4 分)答案 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 分)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答案 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 分)其他答案。(0 分)组织(2 分) 答案 l:叙述连贯成结构。(2 分) 答案 2;叙述较连贯。(1 分) 其他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