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下学期主题.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524445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下学期主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班下学期主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班下学期主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班下学期主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班下学期主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班下学期主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下学期主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班下学期主中班下学期主题题带幼儿上街观察国庆节的热闹景象,引发幼儿积极表达其所见所闻并做其热心的听众。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班下学期主题,欢迎参考!中班下学期主题一活动思路:孩子们从小班升入中班了,升班对于孩子来讲,概念比较模糊,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了”“我们长大了”,激发孩子们做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帮助其萌发初步的责任意识,并尝试体验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做徒手操和器械操,带领孩子们练习“钻”及绕过障碍物向指定方向的动作“走”,培养他们意志坚定,不怕困难等,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倾听他人说话,激发其用普通

2、话围绕主题说话的愿望。二预设目标1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心情愉快的参加各类活动。2学习使用筷子,安静愉快的进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3能耐心倾听别人讲话,理解他人说话意思,并做积极的应答。 4学习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与人交往。5乐于参与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处的快乐,喜欢老师、小朋友。6知道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成功。7亲近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了解其生长条件,懂得关心动植物。8、鼓励幼儿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颜色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有条理的进行剪、画、贴粘等活动。9、激发幼儿参与节日活动的兴趣,帮助其充分感知节日的欢乐气氛;初步培养幼儿爱祖国,爱老师的情感。

3、三环境创设1围绕“我升中班啦”、“我爱。”等主题布置教室。2自然角里放置螳螂等昆虫标本和秋季水果。3创设心情区,让幼儿有宣泄情绪的地方。4美工区放置纸、笔等用具。5科学区放置长短、高矮的图片或物品,印章,“5”以内数的实物或玩具,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图片,摸箱等6图书区提供一些图书,开展“我有图书大家看”活动。7开展大带小活动,建立“值日生”制度。四家园共育1多与幼儿交谈,鼓励其讲述自己升入中班的各种快乐、有趣或有意义的事。2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3带幼儿上街观察国庆节的热闹景象,引发幼儿积极表达其所见所闻并做其热心的听众。五主要活动健康 1我不哭了 2给娃娃送礼物3菌类蔬菜有营养4我爱探

4、险5皮球真好玩 语言1我升中班了 2我是中班小朋友 3传话4打电话5香蕉船 6图书是我撕破的7戴红帽的小姑娘8我和图书交朋友9花花绿绿的贝壳10彩车来了社会 1教师节2朋友真多 3一起来洗澡 4祖国妈妈的生日5.红红的国旗6一个星星 科学 1我长高了2我会数 3好吃的早点 4数字宝宝“1、2、3” 5数字宝宝“4和5” 艺术1小娃娃跌倒了 2哭娃和笑娃 3好孩子要诚实4我们爱老师5鞋匠舞 中班下学期主题一、主题活动设计意图:秋天的红树叶,秋天的黄树叶。形状各异的树叶让孩子们感受到植物随着季节变化的神秘。周围水果成熟了,农民伯伯收成粮食,大雁飞向南方去,这一种种信息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根据孩子特点

5、“幼儿的好奇心是基于对事物认知的兴趣”。充分利用“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对于中班孩子发展是有益的。由此确立了班级主题活动秋天来了二、主题活动目标:1、感知秋天天气的明显特征,周围植物的变化,乐意参加收集树叶等集体户外活动。2、尝试用树叶拼贴画、拓印画,体验其中的乐趣,激发创造兴趣,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3、引导幼儿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三、相关活动准备:1、观察秋天周围事物的变化,请家长带幼儿到农田参观农民伯伯劳动。2、墙饰体现秋天植物、水果等明显特征。3、区角投放相关制作材料。 四、活动生成网络图:主题活动方案的建构是以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目标

6、为依据,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为幼儿发展提供条件。五、相关收集目录:社会:小树的烦恼语言:竹笋娃娃树叶去旅行科学:植物分类变来变去的颜色艺术:歌曲:小叶子美工:树叶贴画水果啊水果健康:酸酸甜甜的水果植物食品环境创设纲要注重环境的作用,激发幼儿问题的意识。在秋天来了这一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情况实施调整,有准备的创设主题墙饰,让幼儿参与讨论装饰。我们将幼儿作品及时展现出来,并请孩子集体装饰水果树。收集各种秋天水果和植物,装饰丰富自然角。收集有关秋天的儿歌、图片投放在语言区,鼓励幼儿观察阅读。活动构思一:活动名称:树叶去旅行活动目标:1、喜欢听故事,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兴趣。2、理解故事情节及画面内容

7、,知道落叶是秋天特有的景色。活动过程:1、教师以故事导入,引导幼儿感受故事情境。2、出示树叶区旅行大图,请幼儿观察秋天来了,一片树叶挂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它的心情好吗?众多小朋友回答不好。教师:为什么?雨涵:因为它一个人。晨晨:因为它想妈妈了。航航:因为它都哭了。教师:一阵风吹来了,小叶子请风带它去旅行,小叶子经过了田野,发现小。草变黄了,农民伯伯正在收成粮食。小叶子经过果园,看见阿姨正在采摘水果。小叶子遇见大雁,大雁告诉它:“秋天来了,我要到南方去了。”最后,小朋友看见小叶子,小叶子告诉他们:“秋天来了,我要去旅行了。”延伸活动:请幼儿玩秋风吹落叶的游戏。幼儿扮演小树叶儿,教师当秋风。“小树叶

8、”听“秋风”的信号作出相应的动作,如:“刮大风了。”幼儿在场地上自由跑。“风小了,”幼儿慢走或跑。活动反思:落叶是秋天特有的景象,“树叶去旅行”由一片小叶子引发了秋天明显的特征,农民丰收,大雁南飞。活动以游戏结束,更加深了幼儿对秋天来了的认识。活动构思二:活动名称:我和树叶朋友活动目标:1、观察秋天植物的变化,有初步环保意识。2、能分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发展感知能力。3、能将相同的叶子放在一起,初步学习分类。4、乐意参加捡树叶活动。活动过程: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观察秋天大树的变化。“秋天来了,树叶开始慢慢变黄了,秋风吹过来,一片片树叶往下掉。”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听,还不时唱起了歌曲“小树叶

9、”。这时,刚好一阵风吹来,几片树叶飘然而落,有两片吹到了庞棵瑞得衣服上,瑞瑞小朋友笑了起来,“老师,树叶掉下来了。”“对呀,地上还有许多的树叶哦!我们来把树叶送回家吧!”孩子们都兴高采烈的去捡树叶去了,一边捡还一边念:“捡树叶了,捡树叶了。”不一会儿,他们捡了许多的树叶,并向我高兴的炫耀。在孩子们捡的过程中,不时有小朋友发出疑问:睿睿:为什么树叶不一样啊?航航:这片叶子是红色的,这片叶子是黄色的。雅智:这片叶子像扇子一样!萱萱:那棵树没有叶子,它死了吗?教师引导幼儿将树叶按形状、颜色相同的叶子放在一起。活动反思:创造科学理论指出:“无疑则无思”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听了孩子们的问题

10、,发现孩子们的观察很仔细,加上前一个活动“小树叶去旅行”的铺垫,孩子们对树叶很感兴趣、探究性很高。因此。我决定从幼儿的观察与兴趣入手,开展下一方案活动。活动构思三活动名称:树叶粘贴和拓印活动目标:1、尝试用各种树叶印画,体验其中乐趣,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2、激发幼儿对植物的热爱,学习用树叶进行粘贴装饰。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不同树叶的组画和拓印画的成品,请幼儿欣赏。教师示范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将叶子的形状印或拼贴在纸上,可根据幼儿的层次,启发幼儿用一片、两片、三片树叶组合图案。 2、活动中,很多小朋友大胆参与:棵瑞:不时拿着不同形状的树叶比划着。如意:目不转睛的盯着范画看了老半天,接着拿起

11、一片扇形的树叶行动起来。欣悦:我要做一条鱼,鱼很漂亮。安安:金鱼,我要我要。锦睿:“老师,树叶里面有好多的线。”“那是树叶的叶脉。”3、亲子活动: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树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各种树叶的形状像什么。引导幼儿组合一些简单的动植物图案,并贴出来。4、展示幼儿作品,师幼共同欣赏。活动反思: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想象力丰富,大部分孩子都能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幼儿发挥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育教学中,家长是不可缺的教育资源,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发挥家长最大效能。活动构思四活动名称:树叶标本活

12、动目标:1、了解制作树叶标本的过程。2、观察各种标本,巩固已有树叶知识。活动过程:1、请家长与孩子共同收集落叶,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并做好记录,协助幼儿将树叶夹在旧书中。2、教师将已压平的树叶拿出,请幼儿选出自己喜欢的粘贴在纸上制成标本。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几种形状的新鲜叶子,用碱水泡,隔天换水,直至只剩叶脉,引导幼儿观察叶脉的形状和颜色,制作成叶脉标本。4、展示标本活动反思: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过程。”将不同颜色、形状的叶子制作成标本丰富了孩子的感知经验,为孩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信息。同时,通过观察比较,孩子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树叶上的线是叶脉。活动构思五活动名称:水果成熟了活动目标:1、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2、感知秋季时令水果的色、形、味,喜欢吃水果。3、能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交往分享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