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4111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关于阅读教学教什么以及文本解读的思考关于阅读教学教什么以及文本解读的思考 何伟俊何伟俊引言:关注语文教学研究的时代转向 从课程的角度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王荣生先生从课程论的视角,将现代语文教学的研究由传统的主要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转向重视教学内容的研究。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这本书是现在研究语文教学的必读书。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研究语文教学绕不开三老(叶吕张),绕不开斯霞、袁瑢、霍懋珍,绕不开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现在的语文教学研究当然还要继承这些传统,但更多的应该是发展和改造。现在的语文教学研究绕不开王荣生和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这是研究视域

2、的转变,从教学方法的领域到课程的领域;这是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从思考怎么教到思考教什么;这是话语系统的转换,从讲究技术性的话语系统转向探求语文教学本体的话语系统。 当我们在弄不清楚教学内容甚至弄错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研究必然是徒劳的、毫无价值的。就像我们花费心思烹饪出花样漂亮的菜肴却毫无营养一样。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都教给了学生什么呢?阅读课侧重于教内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教概念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教道理什么道理,什么精神,什么思想。事实证明,教这些内容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诸位想一想,你现在具有的语文素养与这些内容有没有

3、关系? 那么,阅读教学教什么呢?希望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在这里,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认为,阅读课应该教语言而不是内容,“教”形象而不是概念,“教”情感而不是道理和结论。学生只有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具体语言材料的过程,只有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语文能力才能形成。道德、情感、品质、价值观、品位、审美情趣等等都蕴涵在具体的语言之中,都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没有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感悟、品味,这一切都只能是无源之水、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语言学概念中所指的语言,不是抽象的语言知识、语言规则,也不是游离于学生生命之外的机械的语言材料。而

4、是活生生的、富有生命的,与学生生活经验契合的语言材料,是有形象支撑、饱含情感的语言。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值得品味的字词句段等语言材料和文章表达方法等语言因素是与整篇文章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必须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形象是感悟、运用语言的背景,情感与感悟、运用语言相依伴,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归宿。“形象大于思想”。留下形象、情感比只留下道理、结论更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当情感感动心灵,当情感变成信念,才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语言、形象、情感三位一体、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体现语文课程的多重

5、功能,体现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语言的魅力给学生一个由语言创造的语文独特世界。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数学是数字、符号,定理、公式组成的世界;音乐是音符、旋律组成的世界;美术是线条、光影组成的世界。语文则是语言创造的世界。台湾的蝴蝶谷创造了一个蝴蝶一样灵动充满活力的世界,番茄太阳创造了一个太阳一样温暖人心的世界,爱如茉莉创造了一个茉莉一样芬芳淡雅的世界,给家乡孩子的信创造了一个清泉一样真诚纯净的内心世界。 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感悟,引领学生进入这样的语言世界。 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

6、任务都是这样说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1、如何认识正确理解语言: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理解是一劳永逸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似乎是对学生的终生负责。其实,理解是一个不断生成,永无止境的过程。比如,最简单的“一”,我们理解了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撇,一捺,一个简单的人字,我们理解了吗?我们人是什么,我们人从哪里来,我们人到哪里去。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理解了吗?苏格拉底对人们说,认识你自己。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理解了吗,我们找到答案了吗?对语言的理解,伴随我们的一生,伴随整个的生命历程。我们怎么能用课堂的一时一刻的理解,去替代一生的领悟呢?老师要做的大

7、概只能给学生一个理解的基点,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面向未来的无限空间,而非一个理解的终结。 我们的理解往往定于一尊,一成不变。 我们的理解更多注重文章内容和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忽视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对语言自身魅力的感受。 我们的理解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定义式的理解,缺少形象的支撑和情感的参与。其实,一个抽象的词只是具有了语言的形式和外壳。抽象的词只有和具体的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它才会被赋予生命。维特根斯坦说,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表现它的意思。“所以”是一个抽象的关联词,本来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但当作家把这个词和一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和一个人生的故事联系起来,这个词就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就有了生命。作

8、家池莉用“所以”做书名,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作家的点化和演绎,我们从“所以”这样一个抽象的司空见惯的词里读出了无奈,读出了辛酸。我们也感受到了作家的语言智慧。她对语言有了这样生动的理解,才产生了对语言的独特的创造。 我们的理解更多是教师的搬运,教师的牵引和告诉,缺少学生主体的独立思考。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不少老师教学时,总是引导学生理解,老人工作劳累、辛苦,然后体会老人这种认真工作、为游人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读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说说自己的想法呢。语言的理解必须准确,才能正确理解意思。比如: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很多人把“优”理解成优秀,就完全误解

9、了孔子的意思。这儿的“优”是“有余裕”的意思,就是有空闲的意思。明察秋毫,毫,不能仅仅理解成细毛,这里的毫是动物秋天新长的细毛。明察秋毫的意思不仅是说观察入微,还有目光敏锐,发现新出现的细微的事物。语言的理解,还要注意语言的情味意蕴。如:望穿秋水,怎么不是春水、夏水?秋水的深远、澄澈,秋水还有着凄清和寒意,与悠远的思念而又思之未得的心境切合。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引人遐思的意蕴。语言的理解还与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分不开。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理解语言时加以关注。 2、如何认识语言的运用 我们的运用是从语言到语言沙上建塔的运用,缺乏语言感受、积累的根基和生活积累、感受的根基。(爱如茉莉最后的小练笔,学生没有什

10、么感受,只是言辞的搭配) 我们的运用复制多,创新少。 我们的运用重视书面表达,忽视口语表达。 我们的运用注重内容、思想,忽视语言规范。 语言的运用应该是一种创造,要有丰富的想象,真切的感受。 四、阅读教学教学生“语言、形象、情感”的课程标准依据(略) 五、对“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思考”的具体阐释(凤凰语文、教学论坛、何伟俊主题帖“关于语文教什么的思考”) 六、文本解读,必须关注语言。 一个文本,一篇文章,只要不是抄袭、照搬的,都是作者的一种创造,是作者思绪、思索、思考、思想的流露。我们阅读就是去追作者的这些思。而这些思都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要循着语言去追。在 2007 年读

11、书第二期的一篇文章诸子学与现代学生研究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对我们解读文本也许有启发。朱子主张“熟读精思”就是把阅读与思考紧密联系起来的最好说明;“熟”与“精”二字,即表示对于“读”与“思”的重视与讲求。“熟”是熟悉,熟悉不是背诵的意思,而是对文本十分深入地掌握,可以了解文本最为精微的意思与道理。怎么能做到呢?一定要用思考,要尽量进入作者书写这一段文字时的心理过程,要尽量设法把作者的思考重演一次。所以,如果只是像鹦鹉学人语一样,复诵书中文句,一定不是朱熹所说“熟读”的原意。王荣生在 2007 年第三期语文学习上发表了“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评议”一文。关于散文的理解,他说,散文是真人真事的抒写,不联系

12、到被写的人与事,就谈不上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的这个人,也谈不上散文的理解。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散文是即情即事的产物,脱离了具体的时间、空间,就只能把作品当作言辞的技巧,犹如我们许多语文课所做的那样。于是,我们的目光再次留驻文章,留心它的言辞、它的表述。它何以说这些,它何以这么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由这样的人说着这样的人与事?而言辞与表述有两种把握的途径。一种是文内的,在上下文语境中;一种文外的,在具体的时间、空间语境中,联系着写的人和被写的人与事。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感觉太亲切了。因为,在和老师们一起备课、研究教材时,我常常说这样一句话:研究教材就是研究人,研究

13、人就要研究人的心。言为心声,这个人心是通过语言表露出来的。任何语言都是人的表达,都是人心的表露。不管这种表露是直白的,曲折的,还是隐讳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文也是这样。书信不用说是人的心意的表达。留言条是通过语言留下的人的意思。即便最适用的广告,也是人要传达的意思,而且还要通过这种传达去打动人的心。所以,研究教材又归结到研究语言。由语言而人心再到语言,由语言到形象再到语言,由语言到情思再到语言,等等。这个人有文章中写到的人,还有写文章的那个人。而,这个写文章的人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他的心思、意图更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因此,文本解读,就是在语言的丛林里追思、发现,就是一个由语言追思人、追思人心,又由

14、人、人心再追思语言的过程。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叶秀山在思-史-诗这本书里说,人真正的归宿,真正的家,不是砖砌、泥堆的,而是“字”建起来的。这也就告诉我们,语言是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研究语言,怎能不研究人,不研究人的心灵世界呢? 爱如茉莉,除了关注爸爸妈妈,还要关注写这篇文章的人,爸爸妈妈的女儿。不仅写了爱,还写了爱的感悟。也许,这个女儿正经历着一场爱,一场玫瑰般热烈的爱,但她却明白并感叹于一种茉莉一样的爱。注意了文中的人,注意了写文章的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本解读,还要读出“这一个”。爱如茉莉、番茄太阳、给家乡孩子的信都是写爱。抽象地说,都是一样的爱。但,具体的爱是个不

15、相同的。爱如茉莉是淡雅温馨的,这种爱是需要感受的;番茄太阳中的爱,却伴随着艰辛这种爱是会相互感染的,好心人帮小姑娘,小姑娘也要做好心人,也要帮助别人。快乐也是相互感染的,我灰暗的心就是被明明一家人感染而快乐了;给家乡孩子的信则表现了一位老人的赤子之心,爱是老人坦露的心迹。由每篇文章的独特的这一个视角,去探寻语言,就会对语言有真切的感悟。爱是要感受的,作者是怎么感受的呢?从细节中逐步感受到的。爱是相互感染的,作者是怎么受到感染的呢?她看到了那一幕,她感受到了。父亲的耐心,告诉作者,如何面对灾难。爱是一个人老来心迹的自然流露,“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这样的语言就不是谦虚所能概

16、括的。当一个人年轻时,他可以不及成败吗?只有一个即将走完生命历程的老人,才能如此看淡一切。 任何时候,生活中总有无奈,甚至,无奈有时就是生活本身。 同样,现在的教育也有太多的无奈,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也有无奈。 面对无奈,我们需要不是抱怨,而应该是思索;面对无奈,我们需要不是徘徊,而应该是行动。 巴尔扎克说,唯有思想的力量是无边的。让我们做一个思想者,首先改变我们自己。 让我们行动起来,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影响我们的学生。 让我们尽心,对每个学生实施人道主义。 让我们尽责,把语文的元素嵌入学生成长的合金中。让祖国的语言在学生的心灵中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实的果。但愿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播种的同时,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