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8)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3149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8)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8)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8)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8)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8)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8)(非选择题)1 (34 分)在中国古代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有很多的经验 教训值得记取。回答下列问题:(1)西汉时期选用地方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选人制度?(4 分)(2)到了东汉,这种选举制度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后果?(4 分)(3)隋朝时,科举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唐朝则对科举制予以继承和完善, 并形成定制。你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有何评价?(17 分)(4)明朝的科举制有何局限性?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这种局限性说明了什么? (9 分)2 (34 分)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的君主为

2、避免官员权力过大,经常推行相关政策或制 度以监督、制约官员。据此请回答以下问题:(1)概括自秦朝至明朝封建君主加强对官员监督的措施。(14 分)(2)从时代背景和影响方面简要比较明朝在地方实行的“三司分权”与孟德斯鸠的 “三权分立”的不同点。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差异?(20 分)- 2 -3 (34 分)观察并理解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片所载信息反映了世界历史中的什么重大事件?(2 分) A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自然科学勃兴D天文学革命(2)图中人物所在的国家在产生这个事件方面存在哪些有利条件?(5 分)分析这个事 件对东西方关系的主要影响。 (5 分) 材料二:(3)结合所

3、学知识,判断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2 分) A三权分立形成 B代议政治产生C垄断组织出现D国家宏观调控(4)分析这一现象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6 分)到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现象 出现了什么新变化?(4 分)- 3 -材料三: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 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 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 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

4、装起来(5)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 分)分析其迅速发展的 原因。 (6 分)4 (34 分)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 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变迁,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 为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

5、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回答:(1)参照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3 分)(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参照材料一、二 与所学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6 分)(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6 分)(4)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实,说明中

6、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如何对待传统儒 家学说的?并分别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15 分)(5)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的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4 分)- 4 -5读下列图,回答问题。(1)B 国在近代历史上长期遭受哪一西方国家的侵略?给该地区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 (4 分)(2)分析图中 A、B 两国之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原因。 (4 分)参考答案1 (1)察举(或选举) ,即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4 分)(2)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 (4 分)(3)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或特权阶层世代相袭为官)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4 分)扩大了官吏来源,

7、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寒门地主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参与 政权。 (4 分)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为一体,提高了各级官员的文化素质。 (4 分) 把选人、用人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4 分)总之,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对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应 予肯定。 (1 分)(4)实行八股取士,即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文体 死板,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5 分)这种局限性说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衰 落(腐朽没落、下降)时期,封建专制极端加强(登峰造极) 。 (4 分)(说明:第(3) 、 (4)两问答案语言可有所灵活

8、,意思说清楚即可给分) 2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管国家监察事务。 (2 分) 西汉:设刺史制度。 (回答出刺史制度的具体内容也可得分) (2 分) 隋唐:设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2 分) 北宋:在地方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向皇帝直接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 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有效。 (2 分) 元朝:设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2 分)- 5 -明朝:在地方设三司分权,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设特务机构监视、侦察官民。 (可根据教材所述内容采意酌情给分) (4 分) 历史背景:“三权分立”提出时,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3 分)启蒙运动兴起 (2 分)

9、 (或回答洛克思想的影响也可得分) 。 “三司分权”提出时,中国封建社会由盛 转衰, (2 分)明朝君主不断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 分) 影响:“三权分立”为反对封建专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三司分权”使地方权力 相互牵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6 分) 本质差异:前者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回答阶级立场不同 或目的不同可得一半分数) (4 分) 3 (1)A (2 分)(2)有利条件: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丰厚的资本;丰富的原料和劳动力;广阔的海外 市场;积累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5 分)影响:列强加紧对外扩张,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东方从属

10、于西方;19 世纪中 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5 分) (3)C (2 分)(4)影响: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 分)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 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扩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3 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 分) 新变化: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逐渐发展。 (4 分)(5)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4 分) 原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各国的 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

11、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 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之间发 展的不平衡,产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或和平发 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 。 (6 分) 4 (1) “仁政” 。 (3 分)(2)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策略。而且经 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为核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统治的需要。 (6 分)(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 理” 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12、 (6 分)(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 道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批判儒家旧道德,提出“打 倒孔家店”的口号。维新派力量弱小;为了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辛亥革命推翻了 封建统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15 分)(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4 分) 5 (1)英国。一方面殖民侵略加剧了印度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另一方 面在客观上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冲击了印度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 6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4 分)(2)A、B 两国之间矛盾冲突激烈,罪魁祸首就是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 “二战”后, 面对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殖民政策,公布蒙巴顿方案, 按照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两个自治领,实行分而治之,用心险恶,给印巴两国人民带 来了长期的不利影响,为他们以后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了种子。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