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筹备资料兼容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23056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筹备资料兼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筹备资料兼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筹备资料兼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筹备资料兼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筹备资料兼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筹备资料兼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筹备资料兼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十五专题十五 历史上的中外改革历史上的中外改革【考点解析考点解析】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是选修模块中重要的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 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专题。 从 2013 年的高考命题试题来看,课标要求的四个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均有 所涉及。从考查的内容上看,高考侧重于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成败的原 因。其中改革成败的原因也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 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 从题型上看,山东高考考查非选 择题,而且逐渐由考查单个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如:山东高考曾 经考查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2、的比较;宁夏卷曾经将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与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综合起来考查。因此,在 2014 年备考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两个改 革的对比,例如: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改革对比、古代改革与近代改革的对比、中外 改革的对比等。 近三年高考涉及本专题考点情况列表: 年分地区涉及考点 2011 年山东俄国农奴制改革 2011 年江苏、福建明治维新 2011 年浙江自选 9、大纲全国戊戌变法 2012 年山东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2012 年安徽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2 年江苏梭伦改革 2013 山东王安石变法 2013 年新课标戊戌变法 2013 年江苏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针对考点,在二轮复习中应注意以

3、下问题:针对考点,在二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重主干知识的落实:从背景、性质、措施、结果及影响等方面梳理改革 的知识点;结合改革的背景分析,理解历史背景下实施的措施、特点,正确评价改 革的历史作用。 2、比较归纳重要改革:注意将同类性质和不同类型性质的改革放到一起,从 背景、内容、措施、影响、成败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和个 性。 3、总结改革成败的规律和认识:二轮复习时要主要分析同类或不同类改革的结果和历史影响的异同,分析中外重大改革成败的原因;加深对改革的本质、改革 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的认识,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认识改革是 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重

4、要动力之一;认识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 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加深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线索梳理线索梳理】 1、梭伦改革 (1)历史背景 内忧: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前提: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措施 经济领域的改革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政治方面的改革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寡享受权利;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建立 “四百人会 议”和公民陪审法庭。 (3)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进步意义 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历史局限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 利。 2、商鞅变法 (1

5、)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秦国落后 秦孝公要求变法图强 商鞅个人的改革精神 (2)措施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加强集权,“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 律。 (3)影响 商鞅变法的进步作用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 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2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 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变法的历史局限 法律严酷,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

6、坐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焚烧诗书摧残文化。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背景: 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可能性: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 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与汉族通婚、改汉籍 (3)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

7、尖锐,社会危机严重。 政治上:形成了“积贫”“积弱”局面。 (2)内容 一是富国之法,主要有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 法。这些法令的共同点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改变局面。 二是强兵之法,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这些法令的共同点是 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改变积弱局面。 三是取士之法,主要有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只唯才用人。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为 改革选拔有用人才。 (3)历史作用 进步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改变了“积贫”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 力,初步扭转了“积弱”局面。 局限性: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加重了人民的负 担。

8、(4)失败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背景: 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 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文化因素: 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1517 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进行勒索 主要改革: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2)内容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 :因信称义 ,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简化宗教仪 式,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9、 加尔文宗教改革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 仪式;主张“先定论” ;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3)作用 沉重打击了宗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 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 发展奠定了基础。 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历史背景: 埃及国力的衰弱:奥斯曼素丹的政治、经济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经济 凋敝、政局动荡国力削弱。 埃及形势:恶化 ,马木路克的统治,西方经济势力入侵 。 (2)内容: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赋税制度;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重 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

10、用工业 。 政治: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文化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军事 :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 (3)评价: 局限: 建立并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的剥削和掠夺 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 意义 : 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 制。 3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7、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农奴制激起农民的不断反抗;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新思

11、潮的涌动;克里米亚 战争的失败。 (2)内容 废除农奴制,解放法令 ;土地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赎买一块份地;强化村社对 农民的管理。 (3)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 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 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局限性: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

12、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改革使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8、明治维新 (1)历史条件: 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 内忧: 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外患:1853 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 ,日本沦为半 殖民地。 武装倒幕成功; 明治政府建立; (2)内容 明治维新措施简表 项目内容 政治(1)废藩置县(2)四民平等 经济(1)土地、地税

13、改革(2)殖产兴业 改革币制发展资本主义 文化提倡“文明开化”, 努力发展教育,派遣 留学生,社会生活习 俗“西化”发展近代教育军事实行征兵制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3)成功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4)历史影响: 进步性:内: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 外: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东方强国。 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阶层) 。 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5)日本近代

14、化的表现: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化的历程) 经济上: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历程) 文化上:文明开化(西学东渐的历程) 军事上:建立了现代化军队 9、戊戌变法 (1)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维新派思想的发展 (2)主张 学习西方,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3)百日维新4(4)百日维新的失败 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 的冲突日益尖锐。 (5)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 强大。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

15、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 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些因素决定了维新派的失败在所难免。 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 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 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 历史发展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重点、热点问题突破重点、热点问题突破】一、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

16、异同 1相同: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 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 击旧贵族的特权。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2不同: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 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 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两者的性质不同。梭伦 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 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 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 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 变革。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不但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