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2781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浅论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词作影响 山东微山夏镇一中 谢继田摘要摘要: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后人的心扉。以“靖康之变”为界把她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她的生活平淡宁静,所以创作出了活泼聪慧的少女词和轻淡清丽的思夫词;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生活促使她创作了凄楚无依的孤苦词和融有国仇家恨的感时词,李清照不愧是苦难时代词坛上的奇葩。关键词关键词: 李清照 少女词 思夫词 孤苦词 感时词 苦难李清照是一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宋代杰出女词人。她的词作大致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由名

2、噪闺阁之外的大家才媛而成为擅长学术文艺的贵妇;后期处于北宋覆亡,丈夫病逝国破家亡的凄惨境地,她在落落寡欢,颠沛流离中度过了晚年。她的词集中反映了两宋交替的动乱中一个女子的身世遭遇及其内蕴深厚真情实感。完全可以称得上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李清照的词作能有如此高的成就,这是和她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和她晚年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下面将对她的人生经历和各个时期的词作及词作成就进行具体的论述。一一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出生在北宋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士大夫之家。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是北宋有名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宋史记载李格非“工于词章”而且对文学创作抱有一定的独特见解;母亲王氏“亦善文

3、”。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的李清照,一方面使她与外界缺少接触因而影响到她前期词作内容的广度;但另一方面,她家庭中的这种浓郁的文学气息,对于培养她成为一个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却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条件。李清照与生俱来就从父母身上继承了对文学的感悟性。她记忆力非凡,在散文金石录后序中她说:“余性偶强记”。良好的文学感悟性,非凡的记忆力,再加上士大夫家的典册史书,自然会使勤奋聪慧的李清照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的绝代才女。她一生在诗词、金石、音乐、绘画方面的修养都很高。十七岁就写成了文化蕴味十足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从而名噪闺阁之外,而最能代表她文学才能的当推她的词。她早年著有词论,对词的艺术要求甚高,她强调诗

4、词分畛,词当属诗之外的“别是一家”。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词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这和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以词论诗”的观点迥然不同:如果说苏轼是以文学为本位来认识词的体性,强调了词与诗的历史渊源和共同之处;那么,李清照则以词应合律为基本立场,强调了词与音乐的血脉联系和词与诗的不同之处,以此为认识来维护词的独特性,严分诗词界限。词论的某些观点虽然限制了它词作的内容和艺术,但作为由北宋到南宋的转折时期的大家,她的词论却是带有总结性的。它对于词的艺术由粗转精、不断完善和追求词的音乐美方面具有的指导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南宋词人讲究词的音律较之北宋更为严格、精细,这不能说与李清照词论的倡导无关。”李

5、清照有漱玉集传世。“她的作品留传的不多,没有争议的作品只有四、五十首,而堪称首首珠玑。”她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词中人物形象不同,可分为少女词和思妇词;后期词以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孤苦词和感时词。(一) 活泼聪慧的少女词 李清照少女词的代表作当首推点降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描绘的是一副生动活泼的深闺行乐图。读罢此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倚门回首,却又低头嗅梅的顽皮少女。词的上片用“起来慵整纤纤手”描绘嗅梅少女的洒脱、毫不在乎。词的下片更进一步通过“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6、、“倚门回首”、“青梅嗅”几个典型动作,不仅写出了嗅梅少女的妩媚、婀娜,而且还写出了她的娇憨、可爱模样,充分体现了她的稚拙、活泼形象。让我们看到词中的主人翁是一位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的纯真少女。这样的词是多么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啊!试想李清照为什么能把词中的少女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传神呢?如果没有非凡的文学才能,没有荡秋千的生活体验,她还能把这首词描写的这么生动、具体、可感吗?李清照以女性口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女性词,当然要比那些词坛上的“须眉”假托女性口吻描写女性词,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深刻的多,独道的多。这种生动自然、活灵活现的少女形象在李清照的前期少女词如梦令中也出现过: 常记溪亭日暮,沉

7、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词人用溪亭、日暮、藕花、鸥鹭等景物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日暮河湖图,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在这幅画面中渲染迷离荡漾的愉悦氛围,把景、物、人、情融会成一片,唤起读者美好的想象,从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谁能说这不是作者前期美好生活的反映呢?她的词具有这种风格的还有念王孙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 多愁善感的思夫词 李清照十八岁嫁于当朝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为妻,赵明诚实为忠厚学者,尤善金石考据之学,是宋初有名的金石家。相等的学术知识和文艺水平、共同的爱好、高洁的理想,使得他们的婚后

8、生活十分和谐幸福,这在她的散文里有印证:“每获一书,即共同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间一烛为率。故能纸扎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或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种婚后的甜蜜生活,曾使李清照沉醉在一种无尚的幸福里。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朝廷党派斗争的缘故,她被列为元佑奸党,身为党人子弟也不得居京”。 当时李清照才二十一岁,结婚三年就被迫离开了她的丈夫赵明诚。在她被迫迁回原籍后,她写了不少思夫词,以抒发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有佳话之传的醉花阴就

9、写于此:愁永昼薄雾弄云,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善于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进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合交织,从而创作出以她自己为主体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怜花而自怜的思想情怀。从早晨到黄昏主人翁都处于一种极度失意的氛围里,全词没有思念之句,思念之情却溢满词章。我们知道:重阳节之后,白昼是愈来愈短,但词人却说“愁永昼”。这是词人心理时间上的一种反差:愈是愉快的时光显得愈短;愈是痛苦的时间显得愈长。此时她和丈夫分居两地,思念之痛时刻纠缠着她,试想:当一个城市的欢笑变成两个城市的思念,思念的痛苦怎会不让

10、她感觉到白昼的漫长难熬? 词的结尾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向来被传为惊人之语,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销魂”二字,点破了这极度愁苦的感情正由离别而引起。词人“为伊销得人憔悴”,比那秋天的黄花还要瘦弱。至此,词人的思夫之情已淋淋尽致的表达出来。怪不得在赵明诚的朋友陆德夫看来,他妻子的这三句会胜过他的五十首。赵明诚和李清照有二十六年美满幸福的夫妻生活。赵明诚两次出仕,李清照都未能随行,在这期间她也写了一些传咏千古的思夫佳作。如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独居思念之苦;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塑造了一个终日凝眸独对楼前流水等归舟的思妇形象。其

11、他象行香子 七夕 、也都是这类思夫之作。(三)前期词的艺术风格我们知道李清照虽然生长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之家,但她的家庭风气还是比较宽松开明的,这样的家庭环境养成了她自然率真的性格特征。 她的前期词作也受到她这种性格的影响,大都写的欢快明朗、自然清新。写的欢快明朗的如前面举到的如梦令,下面这首则显得清新自然: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这首词中,她把那些用惯了和用旧了的俗语融于词中,却组成了极清新自然的语句,以寻常语道出了不寻常的意境。她懂音乐,妙解音律。在这首词中:“秋、舟

12、、楼、流、愁”等字读起来音韵和谐,象“眉头、心头”这样的口语,在李清照用来却也清新工巧,一首表达相思忧愁的词,被她写的清新自然。李清照前期词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是她对语言进行加工整理的结果,而决不是语言的原始状态,就像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不过李清照前期词风的形成,最根本的还是得益于她前期生活的宁静、和谐、幸福。 二 如果李清照只是借词抒发她少女生活的甜美、少妇生活的闲愁,那么她不过是中国词史又一个幽怨的魏夫人,或者是缠绵多情的张玉娘。应该说真正成就李清照的是她的后期词。”靖康之变“后的人生经历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风格上对她的词都有巨大的影响。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别林斯基

13、说:“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的联结着。”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虽然评价的是诗人,但我觉得它对于词人李清照的词学创作同样适用。公元 1127 年的“靖康之变”,金人南侵的铁蹄使李清照经历了丧夫失盗、兵荒流离、被诬通敌等种种生活的痛苦。国破家亡的经历,使李清照的词由抒发闺阁之思转向抒写国破家亡的愁情苦绪和飘零身世之感;同时,在词的风格上也有前期的清新自然转向后期的凄苦绵密。这种转变使她的词更具有进步性和典型性。 (一) 凄楚无依的孤苦词 公元 1127 年,金人陷青州,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苦心收集的金石书画损失大半。公元 1128

14、 年赵明诚又在赴任途中染疾身亡。李清照大病一场后,在孤苦无依中展转流徙,不久,玉壶颂金流言四起一连窜的打击使她心力交瘁,公元 1135 年在金华逃难中,她写了凄苦哀愁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真是“史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物是人非,事事不似从前,满腹的心碎、愁苦从何说起呢?又向谁诉说呢?欲言无语,惟有以泪代替了。这首词有亡夫之痛、飘零之苦、寡居之悲,词情极其凄凉。对着那异样的春天,经历了人生之苦的女词人,只觉得心情沉重而毫无欢乐之感。活跃的春日景象也曾激起她泛舟出游的意兴,但刹那间就被

15、深沉的忧伤所淹没了。作者用三组口语词:“闻说“、“也拟“、“只恐“曲折的反映出当时她那种极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内心活动。此外,词中还运用了极其鲜明而形象的比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使得作者在那个苦难时代所产生的无法形容、难以排遣的身世之悲、孤零之苦得到了深刻的表达。除这首武陵春之外,词人在寡居时期创作的孤苦词还有忆秦娥 临高阁:全词渲染出秋日黄昏一片凄旷悲凉的景象,从而深刻的展示了她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她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这首词就象一只失伴的孤雁发出的凄凉哀鸣,寄托了她对亡夫的深挚感情与凄楚的哀思。(二) 融有国仇家恨的感时词李清照的感

16、时词和她的孤苦词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稍晚于孤苦词)所作。但是前者比后者的内容更为丰富,在风格上也更为深沉。如她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据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永遇乐。词的开头: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一幅绚烂的晚晴美景,跟着用比兴手法,引出:人在何处?这一悲叹,景色固然美好,自己的丈夫,中原的父老,半壁的江山都在哪儿啊?接着采用柳色笛声渲染初春消息和节日气氛,跟着用烘托的手法,引出清醒的一问:春意知几许?令人产生希望的春之迹象恐怕没有多少吧!又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收束良晨与美景的描写,设想出:次第岂无风雨?这样的良晨美景,难道不会有风雨吗?好景不长、阴晴难定,这是她人生经历的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