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链接现实,促进发展,铸就良好道德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22598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论文:链接现实,促进发展,铸就良好道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论文:链接现实,促进发展,铸就良好道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论文:链接现实,促进发展,铸就良好道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论文:链接现实,促进发展,铸就良好道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论文:链接现实,促进发展,铸就良好道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链接现实,促进发展,铸就良好道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链接现实,促进发展,铸就良好道德链接现实,促进发展,铸就良好道德 摘要摘要 现实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有着取之不竭的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善于链接现实,提取有用的信息,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提升教师机智,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关键词 现实生活 促进发展 良好道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为了使这门课程能更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

2、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我们的教学应该积极而主动与现实携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链接现实生活链接现实生活 融入品德学习融入品德学习现实生活,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己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教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自然地融入到品德学习中来。1 1、 关注现实小事导入学习关注现实小事导入学习开学不久(六年

3、级上册),发现学生们一下课就聚在一起,谈论着什么,我一走近他们,谈话戛然而止,若无其事地各做各的事。我旁敲击侧,才勉强透露,原来同学们对从四年级起就担任班长职位的女生很是不满,认为她懦弱,缺乏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无法独挡一面。其中一位很有号召力的男生自作主张推荐班中的另一位女生,并威胁班中的同学如果不选他推荐的女生将被孤立。面对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把这一事件与教学的内容结合,临时改变教学的顺序,将后面要上的提前学习。品德课上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同学们,新学期到了,我们应该进行班级干部的选举,选谁呢?怎样选呢?”有的说无记名投票,有的说竞争上岗,还有的说我们自己推荐然后通过表决确定。由此我

4、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到底怎么选呢?我们来学习感受村民选举 ,共同来感受村民的选举,然后我们模仿他们的做法选举出我们信任的干部来。”借班级现实小事巧妙导入学习,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期待,课堂精彩不断。2 2、锁定现实新闻展开教学、锁定现实新闻展开教学现在的学生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在教学中利用同学们这种的心理,给学生讲一些新闻事件,进而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学习隔海相望(六年级上册第 6 课)一课时,锁定现实新闻进行教学。2009 年 8 月,台风“莫拉克”正面袭击台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一个村庄因为泥石流死伤无数。我们大陆百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2姓心系台湾,纷纷

5、解囊相助,捐钱捐物。有关的新闻适时地播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与台湾同胞同根同源,我们都是中国人,台湾是祖国血脉相连的一部分,我们心连心,我们永不分开。这样的教学很自然地引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台湾的欲望,恰到好处地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进入六年级后,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个主题的呈现是符合学生生活逻辑的,特别是全球化,是学生可以触摸到的东西,是各种传媒中的世界各地的人或者事情。世界虽然很大,却又很小,每个人某种意义上是地球人,世界人。这个时期的儿童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的精彩,因此学习从世界看中国(六年级下册第二课)一课时,锁定上海世博会有关新闻,搜集相关新闻。让学生在聚焦世博会新闻的过程中更好地了

6、解中国了解世界。让学生意识到,人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人们以一种新的世界观在看待世界。3 3、再现现实生活开展活动。再现现实生活开展活动。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 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贸易交流会,学生将自己用过的书籍,玩具等各种物品在班级里正式出售,让学生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

7、遵守的道德及规则。4、借助现实媒体升华情感、借助现实媒体升华情感鲁迅先生曾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造悦耳、赏心、移情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情感越来越被人疏忽,越来越被人淡忘,而情感恰恰是一个人行为的“指向标”,有了丰厚的情感做基础,人才会更有动力去干好某件事情。人的情感总是相互的,把教材的内容制作成形象、有趣、动感的画面,再配上能拨动学生心弦的音乐,来唤醒学生浮躁的灵魂,使其正确体验情感,并不断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学习身边的变化一课,播放春

8、天的故事歌曲,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迸发为国家效力的热情。如跟着唐僧去西游幻灯片和同步录音朗读冰心散文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播放印度舞蹈录像。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感知印度的舞蹈艺术,同时激发学生了解印度更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热情。 怎样到达目的地幻灯出示轿、马车、乌篷船、轮船、飞机、轿车、火车和磁悬浮列车等交通工具的一角,让学生猜出这些交通工具并随机介绍它们的特点,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学习。学习明月 中秋 祝福时播放宇航员拍摄的月球录象资料,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了解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飞禽走兽,不能传播声音,日夜温差大等知识

9、,学生探究月球奥秘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心灵在情感的冲击下变得异常晶莹透亮,这样的教学应贯穿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始终。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教师用书,它通过创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良好情境,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移情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而升腾情感,大大提高教学效益。3二、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铸就良好道德铸就良好道德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所以学习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只

10、有生活受到了有效的指导,课程的学习才有了意义、有了学习的价值。1 1、参与实践活动,促进道德形成。、参与实践活动,促进道德形成。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生活相通,与实践相连,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学 生获得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动手实践等,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 得到锻炼,培养合作、探究、判断、分析等能力。如教学地球生病了这一组课文时,为了让学 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小区,工 厂实地勘察、访问,记录情况并进行归因,写

11、出调查报告。上课时,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 最后大家纷纷表示环保要从身边做起,把班级设立的卫生岗位一抢而空。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 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环保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环保和倡导低碳生活理解 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 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2 2、运用讨论方法,明理道德观念、运用讨论方法,明理道德观念 运用讨论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道理,激发情感,明理道德观,把道德认识

12、转化为道德 行为,。如教学父母的难处,展开“应该怎样理解父母的难处孝敬父母”的讨论,学生们各抒 己见:体贴孝敬父母应做到心理有父母,了解父母的疾苦;自觉认真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听父母 的正确教诲;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果父母生病,应该关心照顾父母;尊重父母意见 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要向父母打招呼。对父母有意见, 应有礼貌的提出,不和父母吵架。如果发现老人有不正当行为,应耐心劝阻,不要同流合污;要坚 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老人负责。 教育学生继承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古人理想的“大同世界”中,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强调孝敬父母,并且推己

13、及人。就是说学生不但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 的老人。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淳厚民风,让每位老人安度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终。以此让 学生将其转化为体贴孝敬父母的行为,并使行为升华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更改知识。3 3、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我教育。、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我班有一个学生横行霸道,不择手段地欺负同学,我接任的时候(四年级)全班几乎每个同学都受到过他不同程度的伤害。许多学生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莫名其妙地遭

14、到欺负和威胁。我为此伤透了脑筋,经常找他谈心,可是效果不明显。在学习面对欺负和威胁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受到的欺负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各各同学纷纷发言,有些回忆起往事甚至泪如满面,此时的他受到了大大的震动,主动承认错误,决心从此痛改前非。 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要淡化教育痕迹,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4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

15、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 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 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效链接现实,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铸就学生 良好的道德。参考书目: 1、苏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3、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文、高玉柏,中国教育学刊,2006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