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来宾一中方幸)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22243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来宾一中方幸)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来宾一中方幸)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来宾一中方幸)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来宾一中方幸)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来宾一中方幸)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来宾一中方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来宾一中方幸)(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来宾市 2013 年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模板评定结果:_姓名 方幸 单位 来宾市第一中学联系电话 18378281065 电子邮箱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设计思想运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较、归纳理性结论、观点,再用结论、观点去组织、驾驭、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 ,又由理解地 ”的教学原则。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知识,学生还要有能力和品质的双重提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角度出发。通过模拟动手设疑探究建立思维模型探究等方式,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抽象的地貌形成原因形象化和

2、具体化,学生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动手,演示,观看录象和拼图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简单有趣。诱导学生读图探究,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教材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表形态,要求的重点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应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

3、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重要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掌握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区域地理中出现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的地理韵味很浓,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其中出现的地理术语较多,使之成为目前高中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学情分析1、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2、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比较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学生基础较差,

4、知识积累非常有限,对地形的了解也往往流于表面,无法对这些现象做完整的解释。本节课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欲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的主动性。但由于教材要求的起点较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较多,许多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障碍。3、 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运用视频,结合实例,使学生明白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能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3能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表

5、格对比内外力作用,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3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4学会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貌的成因。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2利用图片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教学重点 1.运用板块

6、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难点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2.综合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教师活动 预设的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几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问:图中的美丽景观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人们建造的?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师:大自然如此巨大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又如何塑造出这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播放视频:世界的形成展示表格: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小组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有哪些?完成表格内容。通过视频了解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能从短片中分析出内、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培

7、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教学过程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通过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团体荣誉感。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展示两幅古代和现在的海陆分布图。问:为什么现在和古代的海陆分布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同学们了解有哪些相关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读图探究:(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2)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什么?(3)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怎样?(4)有人说,若干年后,地中海会从世界上消失

8、,红海成为世界最大的海洋,为什么?学习小组探究让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发挥想象,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拼图游戏:六大板块拼一拼 一名学生演示拼图 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记忆。展示六大板块图、世界主要地形图、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对比分析:六大板块相对运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总结: 1.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高峻山脉、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海沟、海岸山脉、岛弧。如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3.板块张裂地带形成裂谷或者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4.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和地震。学生对比分析六大板块与地

9、形、地震带分布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深刻理解板块运动对宏观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播放视频:汶川大地震。探究: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小结:地震破坏性强,对人类影响巨大,怎样把地震灾害减到最小,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增加,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责任感。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承转:展示真实景观图背斜山问:同学们看到的地理事物是什么?能否看出这座山形成的“痕迹”?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区别。引出褶皱、背斜、向斜的概念。学生们拿出一本书双手相向挤压,使其弯曲变形。选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说明背斜和向斜的区别。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区

10、别。引导学生通过演示,直观地认识到褶皱的两种表现形式。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岩层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观察能力。问:一般情况下,背斜、向斜分布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学生回答。展示背斜山和向斜谷的景观图。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与地貌。问:是不是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展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真实景观图。感悟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探究: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原因。学生小组讨论。体验感悟,理性升华。小组互动,发挥特长,合作学习。发挥部分学生的带头作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断层探究:1. 什么是断层?断层是如何形成的。2. 断层的两种形态及其对地形的影响是什么。3. 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后会形成什么地形?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教师归纳。通过学生动手,增强直观性,突破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播放断层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动态视频资料,呈现地垒、地堑景观图。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不同景观图的特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地垒和地堑,加深印象。小结:结构特征 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质构造类型岩层形态地形 成因 举例背斜 褶皱向斜 地垒 断层地堑 师生共同小结,理清知识脉络。课后探究:学习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给我们现实生活带来哪些用处?学生课后共同探究。结合现实,激

12、发学生兴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活学活用,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形式 从形态上看 对地貌的影响 原因一般成山 背斜 有时成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一般成谷 褶皱向斜 有时成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地垒断层 地堑 作业设计一、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是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2、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A. 向斜成山 B. 背斜成山 C. 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 D. 褶皱形成的高地3、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C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二、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其中 A 为 ,B 为_。(2)A、B 两处,岩性较坚硬的是_。(3)A 处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