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轼一词一赋中的景物描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522215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苏轼一词一赋中的景物描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谈苏轼一词一赋中的景物描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谈苏轼一词一赋中的景物描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苏轼一词一赋中的景物描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苏轼一词一赋中的景物描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苏轼一词一赋中的景物描写熊露士读过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也许有人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在赋和词中所描绘的赤壁江景截然不同?词中说赤壁的江景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而赋中则说赤壁的江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老师们在授课时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解释。有说季节不同江景就不同的,有说气候不同江景就不同的,也有说苏轼两次游的地点不同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都出于臆测或强解,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持谨慎态度者则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作任何解释。最近看到有一位先生著文说他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内容大致是说苏轼游的赤壁,也就是黄州的赤壁,那江

2、段当初(现在已面目全非,看不出来了)有入口和出口两处,且入口处和出口处都较狭小,形如一个两头束口的袋子,所以入口水流急,中间水流缓。东坡写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游的是入口处,所以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写赤壁赋时游的是中间处,所以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美景。虽言之凿凿,而问题是作者考察的黄州赤壁的故址早已发生了变化,作者只是根据古代文献资料和遗留的蛛丝马迹推测而来,同样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最令人疑惑的是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江中真的能够乘“驾一叶之扁舟”自由徘徊?即使在长江的下游宽阔的江面上也不能任一条小船自由来去,何况在中游?是苏轼错了?抑或我们错了?其实苏轼没错,是我们错了

3、,因为我们把文学创作和历史真实混为一谈。文学作品可以虚构,而历史不能。我们不能以文学的形象思维去解读历史,也不能以要求历史真实去要求文学。一赋一词是文学,不是历史,也不是地理,我们不能根据文学的描写去追索其真实。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也就是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讲究辞藻,在内容上主要是借助描摹物象来抒情言志。也可以说“铺采摛文”是手段,而“体物写志”才是目的。为了达到目的,具体手法可以灵活,甚至可以虚构。如果说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所写的长门之景不一定是他所亲见。那么杜牧的阿房宫赋所写的阿房宫之景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等等就肯定不是他所亲见。

4、因为阿房宫早已在秦末被焚毁,他又何从得见?其实作者所写之景都是想象出来的。作者之所以对阿房宫,对宫人,对饮食起居,对声色歌舞浓墨重彩地描绘,是为了说明统治者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并最终得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的结论。其用意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借古讽今,对统治者提出告诫:以秦为鉴,勿蹈覆辙。作者立意如此,所以将阿房宫描写得越富丽堂皇,越美轮美奂越好。至于是否真实,是无关紧要的。即如我们熟知的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其中写景之文极有感染力。他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阴森凄凉之景,是为

5、了衬托“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情;同样,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也只是为了表达“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气洋洋的感情。并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进而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劝戒,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最高境界来。当我们读到洞庭湖变化万端的景物描写时,恐怕谁也不会相信范仲淹并没有亲眼见过岳阳楼,所有这些景物描写都是从想象而来。庆历五年范仲淹被贬邓州(即今之河南南阳市辖

6、内之邓州市)做官,庆历十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与一篇记。因邓州与岳阳远隔千里,范仲淹不能亲赴岳阳,于是滕子京便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图给范仲淹,于是范仲淹便根据想象写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既然是凭想象而作,必然与实景有异,为什么无人提出异议?其实问题很明白,就是刘勰说的“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 岳阳楼记不是一篇游记,而是一篇体物写志的作品,文章的目的不是写景,而是借写景引出的道理对老朋友滕子京进行劝导。并不介意写的是否实景,人们关心的是文章的立意如何,或者说人们不太介意“铺采摛文”的真实性,更重视的是“体物写志” 。回到我们的题目上来。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是借景说理,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主

7、要是借景抒情,都属“体物写志”一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记。但为什么他在同样的地点,所写的景物又大不相同呢。这就关系到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了。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通过在赤壁的联想,对周瑜年轻时就建功立业表示仰慕(在 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也有类似的感情表达),进而感叹自己年华虚度,一事无成,心里充满了时光易逝而功业难成的无奈和对屡遭贬谪的愤懑,因而心潮激荡。所以描写的景物也惊心动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大有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之势,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心潮滚滚的激越不平之气。而前赤壁赋则是通过黄州赤壁山水明月的描写,展现由苦闷到解脱的心路历程和徜徉风月的旷达胸怀。所以

8、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心平气和,波澜不惊,景和情是一致的,和谐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所游的赤壁其实是黄州赤鼻矶,并非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三国时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县境内。因苏轼不能随便离开黄州,所以把“赤鼻”当“赤壁” ,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词赋。他游的虽是假赤壁,写的却是好文章。我想,以东坡之渊博,当不会不知此赤鼻非彼赤壁,他依然以假作真,也不过是以赤壁之名借题发挥,作怀古之思,抒胸中之情罢了,何曾真要以假为真?连赤壁都是假的,景物描写是否真实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者,从前赤壁赋的内容看,也不太可能是记实。一般记游文章中同游者都是实名( 故意隐讳者

9、例外,如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而前赤壁赋中的“客”却无名无姓,如同子虚乌有一类,只是赋家常用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至于清代魏学洢的核舟记中说客是佛印和尚和黄鲁直,只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景物描写不是独立的,也不是目的,它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这里的情与景“互藏其宅” ,是说情藏在景中,不是随便写景,要写含有情的景,离开了情的景就不宜写。这就是“情与景名为二而实为一,圣者有景中情,情中景”的道理。主要目的是写情的文章,写景就是为了抒情,抒情为主,写景为辅。至于写景

10、是否真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多少理由认为苏轼这一词一赋中的景物一定是实景呢?当然,有些文章就不可以虚构景物,如考证性质的文章和游记。还是以苏文为例。前者如石钟山记 ,作者为了考证为什么石钟山以“钟”为名,于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进行考察,终于弄清了因“大石当中流” ,且“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窽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其声与周景王之无射、魏庄子之歌钟相似,因而得出了何以以“钟”为山名的正确结论。苏轼反问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见这类文章是以真实为生命的。后者如苏轼只有八十六字的记承天寺夜游 ,真人真景真情,令人如入境中,如化于境中,

11、如有一处假,则断无如此魅力。当然,游记也可引发议论的,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但整篇文章还是以记游为主,而记游是议论的基础。最后从真实的经历,得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结论。且这两篇文章都记载了同游者的真实姓名。所以记游一般是真实的,否则得出的结论就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说,文学作品中的景,是含情之景,不是游离于情外之景,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议论。而在以抒情、议论为目的的文章中,景物描写是允许虚构的。所以苏轼的一词一赋中的景物描写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所抒发的感情不同。换句话说,其中的景物是可以根据抒情或写志的需要而虚构的。熊露士,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