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22136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错的地方,但这些都已成为了过去,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对的,是踏向将来的基石,错的,是未来的借镜。它们的作用在对未来负责,和对未来有所帮助。对已经过去的做无益的在缅怀或追悔,只会剥夺了向前拓展的精力,延迟了向前拓展的时间。 (前言:有很多个理由说明今天我不应该坐在这里,但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又决定了我坐在这里,这个理由是什么呢?是这个话题课堂教学中的“缺憾”。我不知道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有“缺憾” ,但对于我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这种缺憾伴随我每一年的教学,甚至是每一天的教学。 ) 缺憾一:理念目标? 或许大家看到这个标题就已经觉得好笑了,当然不能划等

2、号。可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你真的没有弄混淆吗?我在这里不可能将新课改的理念一一拿出来盘点,但我清楚地记得课改理念中有几个关键词:“情境、合作与交流、多样化”等等,对于这几个词语我曾一度屈解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缺憾”,今天在这里一一剖析给大家。 (一)情境 课标中说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我的理解中,一堂完整的课就应创设情境,而且是创设一个与生活实际、生活环境有关的情境,这样带来的影响有两个:挖空心思,花费大量力气,迂回曲折地创设情境。1、记得在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为了创设相同加数连加这一情境,专门制作课件,到生活中去找这

3、个场景。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如:发本子有必要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去找吗?刘艳上面积时前后建议对比。难道情境创设越复杂、越热闹就越有价值吗?2、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情境创设建立模型解释应用” 这样一个教学模式,我在教学中,认为只需在课的开头进行情境创设,以后的探索,建模就不需要情境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屈解,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的“情境” 。从时间维度看,是一个一步一步地纵向深入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教的角度看,是一个教师作为有情有意的知识载体沟通教材、学生之间动静结合的过程;从情绪角度看,是一个学生获得认同、接受、尊重、信

4、任的过程;从生理角度讲,是一个大脑神经系统和植物神感受、兴奋、活跃、激动的过程。 (案例:圆的认识、第一与第二次的对比) “井盖为什么是圆的?”“VCD 为什么是圆形的?” 第一次:在探究前作为情境出现; 第二次:作为情境、并展开探究。 (二)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对于“多样化”是这样说明的: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算法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口算,提倡方法多样化”,可在

5、我们的课堂中,几乎看不到口算训练,对于估算也是一笔带过,而算法多样化却备受青睐,正如小学数学前辈顾汝佐老师所说的“应该重视的未被重视,提倡或鼓励的却大做文章。 ” 大做文章到将之确立为了教学目标(本是尊重主体,张扬个性) ,不知道大家怎样想,在2002 年下半年,也就是我市课程改革的第一年,算法多样化是我们点击率最高的词,而且在我听过的计算课中,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们的积极思考,总是能想出五、六种,甚至十来种的不同的解法,教师积极表扬有不同解法的学生,学生以能想出更多不同的方法为荣,课堂中奇思妙想迭出,部分学生异常的活跃。 在我教过的计算课,最常见的就是拼命启发,拼命引导,目标定

6、为让学生想出许许多多的形形色色的方法。 听这样的课,重点放在这节课上学生想了多少种方法,上这样的课,就想让自己的学生也想出这么多方法,甚至超过这些方法,学生想不出来, “逼”学生想, “逼”不出来,就干脆“ 教”。 现在回过头来,我对算法多样化有了更多的感悟: a.算法多样化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特别是以出现更多的解法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恐怕是有些断章取义了。 从算法多样化提出的本意来看,我猜提出者可能是想让教师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它是不同的学生理解数学的表现,可以体现出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和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将“算法多样化”作为

7、一种教学目标提出,课堂教学的目的异化为让学生想出许许多多的形形色色的方法却是不可取的。 b.鼓励和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不是“教”学生算法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在同一问题中出现的不同解法,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出现另一种情景,学生自己本没有多样化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大多都是靠老师引出来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教”出来和“ 逼”出来的。作为教师,脑海中有了这种教学理念,如果课堂教学的教学情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学生还没有能够自发应用多样化思考问题的思维,出现再多的算法又有何用?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多样化思考问题的思维,不是一味追求更多的解法。 (如:全市小学数学课

8、改培训,刘全祥主讲,我回答) 2、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凡是上过公开课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在上课前,总想:学生会按照我设想的,用多样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吗?教师在设计时,可能就觉得这个地方是本节课的亮点,可学生能否在这个地方“出彩”呢?教师心里实在没有把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撇开别的因素不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师对策略“多样化”的理解的误区,觉得学生能够达到预设的要求,也就是教师想到了的要求学生也想到,甚至能够超过自己,更好,如果教师想到了的,学生没想到的,就认为没有体现“多样化”或者说是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如: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时,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量、剪拼、

9、撕拼等方法来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应该说多样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教师不满意,这时,教师提出了在三角形中添一条高,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学生的表现是比较淡漠的,出现了冷场,因为这个时候学生没有这种想法,没有这种需要。为了教案的顺利实施,学生的配合显得相当重要,这种配合是教师的“需要”,但并非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时常会模糊教师的眼睛,迟钝教师的眼力,造成教师难于关注学生的需要。 (如:角的分类) 缺憾二:教材内容二教学内容吗?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将课本上的例题板书在黑板上,先复习,再讲授新课,最后做书上的习题,这实际上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生搬硬套。我们知道:教材是落实教

10、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编写者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但也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完全满足现实中的每个学生的需要,也不能做到完美。如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教材编写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

11、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到底怎样运用教材呢?向爱平主任曾经在讲座中提到一种文本观尊重文本(究竟、想要、能够、应该) ,凭借文本(传统、个人、研读、驾驭)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真正地用好教材,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教学思想方法?(2)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3)从教学目标看,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什么?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诸如调

12、整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总之,一句话,对于教材的把握讲究得是如何“用好”、 “用活 ”、 “用宽”、 “用实”、 “用新”。 “用好”体现在基于教材,教材是专家智慧的结晶,在编排上有它的严密性,教材是我们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 “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寻求的是再创造,显现思维层次性,题材内容创造性、活动过程探索性、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时空开放性。 (案例:刘美霞买花方案) “用宽”体现在拓展、丰富学

13、习素材和内容。 (田艳娥:用字母表示数量) “用实”体现在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用新”体现在捕捉最新的学习信息和资源。 缺憾三:教案二学案吗? 对于教案,我们现在最时髦的说法就是学案,一种预设的学习方案。通常教师会根据课前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封闭,依赖预设,那么预设的教案就会成为“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的一切活动,将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序化,缺乏激情与生命力,况且真实的教学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指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

14、其当课堂比较开放时,实际教学的过程远比预定的要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轨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和生成的过程。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学会审时度势,现场调整教学预设,引导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纳入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之中,促进课堂活跃,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是“封闭”与“ 开放”的有机统一,应是“预设”与“ 生成”的有效配置。教师要努力做到备课时精心预设,教学时自然生成。关于“预设”与“ 生成”(“圆的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只” ) 1、备课时精心预设 (1)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合理开发教材 (2)注重

15、学生学习体验,精心设计过程 2、教学时自然生成 (1)把握研究问题的自然生成 关于“圆的周长” ,学生已经知道了公式(本来准备绕、滚来推导) ,这已经违背了教师的初衷;学生不知师引导探究建模运用 转而提问: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想不明白的? (2)把握解题策略的自然生成 (3)把握数学思想的自然生成 (蕴含在知识的发生、拓展、应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 案例一 关于“圆的认识” (1)VCD 光盘为什么是圆的? a.便于保存,把它放在袋子里不容易把袋子磨坏(圆是曲线图形) b.播放流畅(半径都相等) (2)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便于钻出钻进(同一个圆里的所有线段中直径最长) 案例二 关于“乘法的初步

16、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回答“55”和“2 2222”后,再改成乘法算式,任务就算完成了在本次教学时,由于受前面教学的影响,学生兴趣极高,思维异常活跃,几乎把所有得数等于 10 的加法算式都写出来了,如 46,010,3331调整方案“你觉得哪些与别的算式不一样,哪些可以改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为什么?” 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错的地方,但这些都已成为了过去,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对的,是踏向将来的基石,错的,是未来的借镜。它们的作用在对未来负责,和对未来有所帮助。对已经过去的做无益的在缅怀或追悔,只会剥夺了向前拓展的精力,延迟了向前拓展的时间。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来谈我的“缺憾”,让我免于无谓的追悔,轻装上阵。只是不知道我的观点对不对,对的咱们共勉,不对的请批评指正!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