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变脸艺术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1681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中的变脸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课堂中的变脸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中的变脸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中的变脸艺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中的“变脸”艺术 “变脸”原本是戏台艺术,但在课堂中如果能运用好了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英语课,暖风熏得学生和我都感到有点困乏。强打精神走进教室, 看到学生无精打采的样子,我一下也成了泄气的皮球。怎样改变这种沉闷的气氛,用以往 的办法:讲个笑话?还是 “报告!”我正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气喘吁吁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站在门口的 是一张满是汗水的学生的脸。看到他那惭愧而紧张的脸色,我灵机一动,于是将脸色一变, 颇为严厉地问道:“为什么迟到?干什么去了?”看到一向和气的我突然“发火” ,学生们 一下子困意全无,一个个将心提到了嗓子眼,暗暗地为那位迟到的同学捏了一把汗。迟到 的同学

2、更是“惊慌失措” ,不知如何是好。我一看时机已到,随即大喊一声:“唱支歌,以 示惩罚。 ” (但此时我的脸上已经不再是严厉的表情) 。整个班级先是几秒钟的停顿,接着便 是一阵大笑,然后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在那位同学的带动下,全班同学一起“吼”了一首 无心伤害 ,歌声可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困意“走了” ,气氛“来了” ,我正式开始了 我的英语课虽然整个过程占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但那节课课堂之气氛高涨、师生情感之默契甚至 可用完美来形容。在孩子们那高涨的情绪感染下我讲得竟然是那样的出色,测验结果是那 样出奇的好。 看着作业本上孩子们那“流畅的线条” ,我不仅陷入了沉思:其实,在日常的教学过程 中,

3、又有多少这样的“变脸” 时机出现在我们面前:学生考试的失利、课堂回答时的尴尬 场面,学生的顶撞但这些时机曾多少次与我们擦肩而过,甚至于我们不去进行“变脸” , 而是按照习惯“大发雷霆” ,从而使原本可以高效的课堂而更加沉闷,进而在以后的课堂教 学中与学生的情感越来越远,师生之间的代沟再也无法填平。所以美国心里教育学家古诺 得说: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我们惶恐的结论:“我们态度,决定 着孩子的成长” 。是的,当我们一脸怒气面对学生的时候,孩子们无不噤若寒蝉,无不害怕 撞到我们怒气的枪口上,课堂气氛可想而知。而一个小小的“变脸” ,能让学生的困意全无 且能取得如此高的课堂教学效益

4、,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惊叹这一“变脸”艺术。教育固然 需要精心的构思和设计,但更需要充满灵性的发现。在时刻充满变化的教育过程中,随时 随处都潜藏着教育的契机。敏锐地抓住生活小事的教育意义,既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也在 潜移默化中,变化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自觉行为。教育其实就这么简单,面对变化不定的课 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让我们多多思考 一下“变脸”这一艺术吧! 反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时机的供给是无弹性的,它无法积蓄、无法取代、无法失 而复得。如果说教学激励时机的呈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那么它的捕捉与利用则主要是教 师为主体的。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激励时机的

5、捕捉与利用有决定性的影响。要准确和科学的 利用时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它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 如果说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的硬性的工作的话,那么教学激励则可以称为教师 的软性工作。硬性的工作的完成带有强制性,软性工作的完成则依靠教师的高度责任感。 因为:1.只有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及时发现激励的时机。2.抓住教育激励时机需要 教师更为艰苦的劳动。3.只有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能主动去发现和创设教育激励时机, 而不消极地等待时机的到来,因为机遇始终属于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 要恰如其分的运用这一“变脸”艺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也就 是要用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教育去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它 是判断教育激励时机的性质和正确利用教育激励时机的重要条件。 要使这一“变脸”产生效益,它还必须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育直觉。直觉思维是一种 不必经过严密的逻辑和经验,而蓦地对问题的精义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 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了较强的教育直觉,就能很好的感悟教育激励动机的捕捉。它是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学生的新的、特别是临时突变的 情况做出快速的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这一“变脸”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原则性 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深思熟虑与果断性相结合的一种教育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