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j****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KB
约10页
文档ID:45212076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1页
1/10

1 -2003200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金牛区统计局2003 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克服“非典”冲击,国民经济呈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迈向现代化,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2003 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1828501 万元,比上年增长 14.0%,其中第一产业 14076 万元,比上年下降 13.8%;第二产业 650414 万元,比上年增长17.4%;第三产业 1164011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9583 元,比上年增长 8.9%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完成区属增加值 551080 万元,比上年增长 18.2%,其中第一产业 13104 万元,比上年下降 13.8%;第二产业 337388 万元,比上年增长23.2%;第三产业 200588 万元,比上年增长 13.6%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区性差异使得农民收入来源和收入数量差异较大,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且收入渠道单一地区的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生活保障的难度较大;工业企业效益的整体下滑制约了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第三产业仍以传统商贸服务业为主,而计算机服务、信息咨询、管理服务等反映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行业发展还不充分;第三产业受到“非典”冲击,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一、第一产业一、第一产业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了- 2 -“订单农业” 、 “股田制”等利益联结机制由于耕地资源锐减,城市禁养区的限制等原因,全区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严重下滑,全年农业增加值呈现大幅下降的态势2003 年,全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14076 万元,比上年下降 13.8%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农业增加值 7080 万元,林业增加值 15 万元,畜牧业增加值 5776 万元,渔业增加值 189 万元除水产品生产有所增长外,大部分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主要农、牧、渔产品产量及牲畜存栏情况如下:2003 年 比上年±%粮食 8658 吨 -28.85蔬菜 71980 吨 -11.02肉类产量 9087 吨 -7.84其中:猪肉产量 7338 吨 -7.11禽蛋产量 4546 吨 -6.15牛奶产量 17713 吨 -24.33淡水鱼产量 722 吨 38.05出栏肥猪 104834 头 -11.00年末奶牛存栏数 2093 头 -40.98年末生猪存栏数 44255 头 -27.25二、第二产业二、第二产业工业工业 遵循“打造环境、注重引导、推动发展”的思路,全区通过加强统计动态分析和经济运行监管,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技改贴息资金、科技创新种子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有效改善了企业融资环境,有力促进了企业技改升级,全区工- 3 -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2003 年,全区完成区域工业总产值 1333664 万元,比上年增长 27.8%,增加值417586 万元,比上年增长 19.9%全区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 733275 万元,比上年增长 25.8%,增加值 264800 万元,比上年增长23.20%,销售收入 674279 万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2003 年 比上年±%饼干 2123 吨 -11.27酒 3318 吨 -0.21服装 111.6 万件 8.88化学原料药 3570 吨 43.44金属切削机床 1043 台 36.52起重设备 11254 吨 36.91汽车 1935 台 -46.31发电设备 52625 万千瓦 179.06通讯电缆 74116 公里 100.11建筑业建筑业 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建筑业稳步增长。

2003 年,全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 232828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8%,其中区属建筑业完成总产值 170389 万元,比上年增长 34.9%,增加值 54144 万元、应纳税金及附加(利前税)4037 万元、利润总额 3748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0.6%、26.5%、72.5%三、第三产业三、第三产业通过大力整合市场资源,精心组织参与中国.成都美食节,进一步发展“锦西名- 4 -宅”品牌,力克“非典”的不利影响,积极引导公众增强消费信心,及时出台十个商贸业扶持政策,全区第三产业在短暂受挫后迅速复苏,继续得到较大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仓储业、仓储业 2003 年,全区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发展,商饮服务业销售收入增速提高,效益继续好转2003 年,全区实现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69065 万元,比上年增长 13.6%区属商饮服务企业完成销售收入 1918305 万元,比上年增长 46.5%,利润 59584 万元,比上年增长 74.3%,应纳税金及附加(利前税)35588 万元,比上年增长 46.1%。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 “锦西名宅”品牌效应逐步形成,受央行房地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全区房地产发展增势有所减缓2003 年,全区区域房地产完成投资额 413878 万元,比上年增长 7.4%,商品房施工面积 380.3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7.3%,商品房竣工面积 125.8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10.8%,商品房销售面积 111.7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4.5%,商品房销售额 280584 万元,比上年增长 7.0%,商品房空置面积 55.4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26.0%财政财政 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通过认真执行税收属地化征管,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成立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定期分析、强化监管,确保了全区财政收入按进度均衡入库2003 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 19.75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50673 万元,比上年增长 21.1%,地方税收 41276 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列五城区第一,全市第二地方财政支出 76799 万元,比上年增长 20.95%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顺利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检查和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继续巩固了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成都市科技工作先进区标兵成果,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 5 -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2003 年,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 48 家,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承担国家火炬计划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7 家,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5 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获得和正在申请专利技术共 170 多项,荣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科技项目 3 个,荣获科技部 863 计划立项支持项目 2 个,荣获科技部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支持项目 1 个,荣获市科技局市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资助项目 10 个,列为省、市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2 个,区科技创新种子资金资助项目 21 个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 64 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 20 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 7 项、国家级星火计划 3 项、国家级攻关计划 1 项获省科技进步奖 3 项,市科技进步奖 4 项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巩固科普示范城区创建成果建成了 13 处,总长达 240 余米统一规格、高标准的区级科普画廊,300 米以上不同档次、规格的小型科普宣传栏和简易科普画廊教育教育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力度,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2003 年,全区共有中小学 63 所,其中:小学 43 所,普通中学 18 所,职业中学2 所;幼儿园 131 所,其中:直属 2 所,部门办园 40 所,集体及社会力量办园 89 所;全区有国家重点中学 1 所、省重点中学 4 所、市重点中学 1 所、九年义务教育示范校3 所,省示范幼儿园 2 所、市一级幼儿园 4 所。

全区共有在校中小学生 70462 人,其中:小学生 45374 人,初中生 16010 人,普高生 8210 人,职高生 868 人;在园幼儿23369 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在职教职工 4945 人,其中专任教师 3845 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 98.7 %、98.5%、91.2%,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 76.9%,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 72.4% 6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 立足“金牛” 、紧抓“特色”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全区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成都市庆“七一”社区群众文艺晚会, “文化先进区动态管理”稳步推进至2003 年末,全区共有区、街、乡文化站 20 个,举办展览 176 个,组织文艺活动 313次,影剧院 2 个,区图书馆藏书 89458 册金牛有线电视台、 《金牛报》办台办报质量进一步提高,影响进一步扩大,光纤网络已覆盖全区所有街道和农村,开通包括中央、省、市电视台 45 个频道 46 套节目,拥有用户 19 万多户,观众达数十万人。

全区全年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 12000 户, 《金牛报》全年出版 47 期,增刊 1 期,印数 96 万张卫生卫生 进一步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完成了全区 38 个村的卫生医疗站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至 2003 年末,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9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12 个全区有医疗机构 88 个,床位 4887 张,诊疗病人 345 万人次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4785人,其中:执业医师 1789 人,执业助理医师 138 人,注册护士 1769 人甲类传染病发病率为 0/10 万,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 259.62/10 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90.82/10 万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并举,经济增长质量与削减污染负荷、加强服务与严格执法并重,抓住建设项目管理、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监察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改善了我区环境状况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执行率均达 100%,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出入城通道燃煤锅炉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共整治餐饮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