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鱼我所欲也专项练习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0933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鱼我所欲也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鱼我所欲也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鱼我所欲也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鱼我所欲也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鱼我所欲也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鱼我所欲也专项练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 国外患 。 3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生于忧患 ,再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 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死于安乐 ,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 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4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 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5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

2、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 什么感悟? 答:共同点见“问题讨论 4”。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2008 年 5 月 23 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 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答: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 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 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 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答:是下联的意思

3、。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 之处。 9文中“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 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 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的道理, 进而提出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的论断。 10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 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 ;然后用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

4、乐。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 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 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1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

5、指上述六人和与 此 相似的其他人。 1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 受苦 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 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1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 态的 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1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6、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 亡. 1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 论证。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 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

7、 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 点。 鱼我所欲也 一课文说明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议论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 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 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 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二问题讨论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8、3.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 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 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 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 固有的善心罢了。 5.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

9、”孰轻孰重的 关系。【典型例题】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 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答: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 发? 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

10、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 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9、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 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

11、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10、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2、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为宫室之美而受之; 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4、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6、文中所指的比生命

12、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 道义。 17、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18、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 理论证。 19、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20、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21、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2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2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中学生,你怎样 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24、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 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25、根据文中内容请用“义”与“利”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义:义信人生最重要, 利:利益辈辈永相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