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地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20749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基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程基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程基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基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基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论文得到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年度第九期课题中学理科科学 方法及学科思想教学策略研究(编号:JK9-Z013)阶段成果1课程基地课程基地引领生物新课改引领生物新课改王 荐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无锡 21400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摘要:课程基地是江苏省的教育创新之举,它是新型教育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为改变教学形式创造了鲜明的教学环境,围绕提升科学素养开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基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了学习场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关键词:课程基地 生物课改 功能 2011 年 4 月江苏

2、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经过学校自我申报、专 家评审,首批 38 所课程基地于当年批准建立,每个基地规划省、市、学校共同投入 600 万 元。2012 年又批准第二批 50 所,计划到 2015 年建成 200 个左右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 在已建成的 88 个课程基地中,以生物、生态、环保、生命为主题的课程基地有 14 个,另 有部分课程基地包括了生物课程内容,如苏州中学的湿地文化课程基地、盐城一中的低碳 教育课程基地、天一中学的 STS 综合创新课程基地、徐州七中的绿色能源综合实践课程基 地等。 1什么是课程基地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一项教育创新之举,它是一个“以创设新型教学环

3、境为载体,以转 变教学方式为重点,以活动、实践、体验、探究为主线,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 自己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与学的新平台” 。课程基地建设 的首要任务是要“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让环境来改变师生学习方式。 ”以首批常 州高中生物课程基地为例,它的硬件建设包括“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选择性学习课程资源以 及五室二馆一园等校内实践基地和若干校外实践基地场所。 ”具体包括一个数字化学习网站 和细胞实验室、分子生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态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模型制作体 验馆、农业体验馆、遗传实验园等。添置了系列显微镜(数码、倒置、相衬、荧光) 、凝胶 成像分析

4、仪、PCR 仪、电泳图谱观察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化学元素分析仪(进 口)等高端科研仪器。校外实践基地包括红梅公园、市污水处理厂、中华恐龙园、常州制 药厂、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州三勤生态园等。南京市中华中学“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 程基地”硬件建设为一馆三园四室:生命科学馆以生命起源和进化为主线,从生物多样性 到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以化石、标本、模型、生态场景、灯箱图文、声光电等形式,让学 生能够在馆中感受和学习,实现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逐步形成了解 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努力营造最佳学习情景。三园包括湿地生态园 (主要体现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在池塘中栽种占据

5、不同生态位的水生植物) ,阴生植物园 (栽种以耐阴性强,观赏期长的阴生植物) ,四季花卉园(将不同生态习性和不同花色、花 期及叶色等观赏特性的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科学搭配种植,辅以不同的地被植物, 集中展现植物多样性) ,四室指植物组织培养室、数码互动实验室、生物机能实验室、环境 与生命实验室。课程基地的硬件建设突出了学科特征、专业特色、课程文化,提供了让学 生自主学习的设施、仪器,师生可以利用课程基地各场馆的设施,自行探究或共同开发, 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和网络远程教育功能,实现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学生可以在 此动手、动脑、体验、探究、拓展学习内容,同时课程基地往往和高校和科研院所

6、建立了 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得到及时、准确、给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课程基地成为课程教 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 2课堂基地的功能 2.1 课程基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由于教学环境的改变,倒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为教师通过课程基地实施核心内容本论文得到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年度第九期课题中学理科科学 方法及学科思想教学策略研究(编号:JK9-Z013)阶段成果2的直观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无锡辅仁中学依托四大科学探究中心,构建了“动植物 细胞培养” 、 “育种机理” 、 “生态修复” 、 “微生物与发酵技术”四大核心课程模块。以育种 机理模块为例,以

7、往一般停留在黑板上推演,或学生制作模型等。该校教师带领学生“真 刀真枪”进行了育种机理的实验,利用作物种植基地完成了豌豆种植与人工杂交实验,在 南京农业大学教师指导下完成了大豆杂交和新品种培育项目、基因工程育种项目,和中国 淡水渔业研究所专家紧密合作完成了鲤鱼的杂交育种、特种鱼的培育、精品鱼的人工繁殖 和品种改良等合作项目。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育指导下,学生完成了 DNA 指纹技术, 观察果蝇液腺染色体、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实验、环境激素对动植物结构和生理的影响 等合作项目,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此过程中也大为提高。由于仪器设备的优化升 级,原本一些较难落实的实验,像观察动物细胞减

8、数分裂,果蝇杂交实验,人类染色体组 型分析也顺利展开,实验效果极大提高。无锡一女中科学创新实验室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 实时监控学校池塘中含氧量,PH 值等变化,形象直观的材料用于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 认识,加深了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的了解。江苏前黄高级中学拥有全国少有的 生物标本馆,他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分子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生态”的主线,构建辐射状的教学体系,组织教师围绕课程 基地建设主线构建教学主线,重组教学次序和教学内容,重编教学案,重写新学案,根据 不同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流程,既确保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力求改变教师的教学 方式,促

9、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2 课程基地为学生创设了学习场域 课程基地建设是围绕教学环境重建课程关系,把知识模型建构、互动性学习平台建设、 课程资源的丰富作为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主动型学习 创造了平台。几乎所有的课程基地学校都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由于硬件条件的改善,课 程基地学校实验开设率大幅提高,学生在实验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一些“高端”实验 已不再难做,如重组质粒的构建,PCR 技术扩增 DNA,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等实验纷纷开设, 课程基地为学生学习创设了新的学习场域,正在改变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新海高级中学 “生物课程基地” ,学生可以自行种植、管理、实验、师生

10、合作意识强烈,总数达 7 个的各 类生物实验室不仅定期定时对学生开放,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观学习,设 计实验进行探究,动手制作生物模型。该校还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 Happy Class 智 慧校园系统 ,将校园网络和数码实验室统整,学生可以利用 ipad 等 e 学习终端,随时登 录,实现移动 e 学习。借助互动平台,实现人机互动,人机对话,学生可进行多维度的互 动学习,如网络互动交流,自主构建;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数码互动平台进行互动学习, 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等。新型教学模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 发现和处理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性

11、学习。课程基地还为学 生社团活动提供了时空。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进行生态教育的良好载体,是对课堂生态教 学的补充与拓展,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泗洪中学先后组建了 生物与环境兴趣小组、观鸟室、环境摄影室、养鸽小组、环境教育小记者团、野生植物资 源调查小组、环保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多年来坚持走上街头,深入湿地周边 农村,开展鸟类保护宣传,举办了一百余次环保专题展览。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围绕洪 泽湖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越冬雁鸭种类和数量调查、鹭鸟繁殖习性调查、洪泽湖震旦雅 致雀分布和繁殖调查。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生态调查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生态保护的积 极性,培养了环保意

12、识,而且丰富了洪泽湖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对洪泽湖湿地保护建设 也具有推动作用。常州高中高一学生在老师提供近 50 个课题的基础上,自愿报名,组成课 题研究小组,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由对应研究实验室教师负责指导;高二学生则按 照选择性学习体系建设的构想,组建了“高端学习小组” ,进行创新实验研究,完成了多项本论文得到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年度第九期课题中学理科科学 方法及学科思想教学策略研究(编号:JK9-Z013)阶段成果3研究课题,例如:“仙人掌的双相组培技术研究” 、 “利用土壤浸出液进行植物组培的研究” 、 “曼珠沙华组织培养研究” 、 “银杏组织培

13、养技术研究” 、 “青霉菌诱变技术研究” 、 “彩色肥 皂制作” 、 “果味酸奶制作” 、 “平菇种植” 、 “运河水质检测” 、 “加拿大一枝黄花抗性研究” 、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常见植物提取液抑制食品腐败的研究”等,这些课题纷纷在省 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强烈,自主学习的习惯初步养成,苏 州实验中学是“资源循环技术与环境保护”课程基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诸如水质 监测(坚持每周一次对运河进行监测,定期汇总数据进行分析) ,噪声监测(定期汇总数据 进行分析并公布) ,节约用纸,节水(调查学校用水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所行动) ,空 气质量监测(PM10

14、、PM2.5、臭氧、SO2、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环保制作、环保宣传等 活动。其中学生“空气质量监测小组”测得的数据是苏州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源之一。 2.3 课程基地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 课程基地学校普遍将名师工作室引入基地,以名师支撑基地运作,以基地成就教师, 以教师发展学生,并带动教室革新。如无锡一女中王荐工作室领衔基地的科学创新实验室, 10 位成员中就汇聚了当地生物学科带头人 6 位、硕士博士 6 位,使工作室成为引领当地生 物学教研的排头兵,对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带头作用。许多学校安排教师进驻 基地,在基地办公、教学、生活,平时在学科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就在基地中探讨解决

15、, 使得基地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进步的平台。常州高中生物课程基地组织生物学教 研组教师与相关课程专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细化,通过模型建构、微视频等多种手段, 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的同时,提升教师,生物组教师承担或参与的研究项目或子项 目已有 9 个,逐渐在全省、市等校内外获得了关注和认可,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课程基 地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泗洪中学是省“生态教育课程某地” ,他们 就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优势,开发了环保,让我们一起行动 、 洪泽湖鸟类 、 洪泽湖 生物多样性 、 洪泽湖鹭鸟等一系列丰富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 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

16、的学习条件,团队中教师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学校创建先进个人、 福特汽车环保奖、斯巴鲁生态保护奖、省首届环保十佳人物、省优秀环保志愿者、中国环 保最高奖地球奖等荣誉称号。盐城一中是省“低碳教育课程基地” ,该校在整合相关学 科内容基础上,开发了以低碳为主题的系列校本教材,如低碳案例研究 、 低碳实验指 导手册 、 低碳知识读本等。苏州十中虽为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但生物组也积极参与基 地建设,编写了“诗情花意”校本教材。 课程基地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课程基地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转型 升级的探索;课程基地是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课程、师资、资源)的统一,是理念、 方法、路径的融合。在江苏,课程基地已经成为学校发展“高新区” ,课程改革实验区,名 师成长孵化器,学生发展推进器,它必将进一步引领高中生物新课改。本文发表于中学生物教学2013 年 1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