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浓时词更切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0059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到浓时词更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情到浓时词更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情到浓时词更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情到浓时词更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情到浓时词更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到浓时词更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到浓时词更切情到浓时词更切采写人民代表陈建教一文的几点体会汪肯堂新闻战线 ( 2006-05-01 第五期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人物通讯人民代表陈建教一文,于年月日在常德日报发表后,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同年第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这篇长达万字的通讯,这对于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份难得的荣誉。该文还获得当年常德市宣传常德好新闻奖,市委宣传部为此给予了重奖。陈建教这个最基层的人大代表自此走向了全国,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熟悉和称道。年陈建教还分别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和面对面栏目,省内的多家媒体也都做了专题报道。年,新闻故事集人民代表陈建教一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陈建

2、教被评为全国十大法制人物。回顾采写人民代表陈建教一文的经过,有几点体会也许能给人一些启迪。 从平凡中发现伟大 陈建教是一个老典型,是一个老新闻人物,许多媒体很关注。他当人大代表多年来,已有很多文章见诸报刊。在我去石门采访之前,已阅读了余万字的有关陈建教的文字材料。俗话说,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而我的任务是:要把别人嚼过的馍嚼出新味来,把老典型写出新意来,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破解不了这道难题,我的文章就没有意义。 在阅读陈建教有关资料时我发现了两个缺陷:第一,大多数的文章只写了陈建教的某个故事、某个方面,缺少对陈建教的整体认识和评价。有的文章从猎奇的角度把陈建教写成了孤胆英雄,性格还有点怪

3、异。第二,真正的主流媒体还没有报道过陈建教,这是留给我的机会。前后两点是有因果关系的,对陈建教的认识上不去,主流媒体也就上不了。如何正确认识陈建教?如何把握住陈建教这个典型的意义?是我写好人民代表陈建教这篇文章的基础。 如何认识陈建教贯穿我的采访始终。我对他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 首先,我运用了排除法,排除社会上对陈建教不正确的认识。尽管大多数人叫好陈建教,但社会上对陈建教还是有微词的。有人认为陈建教超出了个人职责的范围,老是给政府出难题;有人对陈建教所做的一切不理解,认为他不是正常人,很怪异。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典型,就不能回避社会上对他的负面评价。惟有经过调查采访一一排除这些杂音,才能把握住一

4、个活生生的报道对象。在采访中我发现,陈建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个人不仅没有从中谋利,很多时候还自己贴钱贴米;向政府反映问题也是有理有节,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当地党委、政府,陈建教只是做了一些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曾给政府出难题。陈建教不为人所理解只是因为人们还没有真正了解陈建教。排除了这些误区之后,写起陈建教来就没有了顾虑。 第二,我运用了比较法。在采访中,我不把陈建教当典型看待,只把他看成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人。陈建教本来就如此,一个只念了小学的农家孩子、一个最基层的人大代表,与我们普通人又有多少区别?陈建教所做的一切,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我们许多人要认真去做都是做得到的,只是我们

5、没有做,或者没有坚持去做。而陈建教做了,十几年如一日,为民解难,为民办事。平凡与伟大之间是可以互换的。伟大是平凡的积累,伟大是平凡的升华。把陈建教作为平凡人与我们普通人比较,就比较出了陈建教的可贵之处。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许多人为金钱所惑、为权利所困,而陈建教几十年不计个人得失,为他人奔走,有时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人讨公道,这种精神和境界就更令人仰慕了。 陈建教的精神之源在哪里?这是以往的文章没有回答的问题。陈建教为什么会这样做?陈建教精神的实质又是什么?采访中我发现,陈建教的这种精神与他小时候良好的家教有关。陈建教的父母虽然读书不多,但他们淳朴善良,用中华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孩子。陈建教

6、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其实质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民间开的花,结的果。由此,我联想起了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以此作为题记,提携全篇,把陈建教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 生活中的细节远比作者的臆造更感人 在去石门采访陈建教之前,我从已阅读的文字材料中,理出了多个小故事。如果只是一般性地完成任务凑合一篇通讯是没有问题的。有的领导还问我:“陈建教的资料收集齐了,还要不要去采访。”我坚定地回答:“要,一定要!”在阅读资料时,我发现有两大缺陷,一是缺少陈建教成长历史的材料,任何人的成长都有一个

7、过程。不把陈建教性格形成的背景写清楚,陈建教就成了一个天外来客,一个怪人。二是许多故事只有梗概,缺少情节和细节。并且,我要写陈建教,不直接接触陈建教,没有感性认识是写不好的。 对陈建教的采访我进行了两次。第一次采访,我到了陈建教的工作单位、小时候读书的学校、老家。采访了陈建教的同事、老师、母亲和妻子。走过陈建教小时候上学走的山路,察看了陈建教小时候救人的那个山坡。在陈建教一手建起来的那所希望小学里,校长介绍的一个细节令我感触颇深。 校长指着操场中的那棵树说:“那年夏天,学校马上要开学了,学校因为缺钱还未完工,陈建教急得把自己的脑壳往那树上撞。”我心想,这就是陈建教:陈建教不是神,陈建教和普通人

8、一样,一时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来。如果把陈建教的焦急写成背着手踱方步,那是军师的形象。人民代表陈建教一文中的许多细节,包括陈建教的衣着、言行,都是原汁原味地来自生活。当地一位熟悉陈建教的女同志读了人民代表陈建教一文后,感慨地跟陈建教说:“我都感动得哭了。文章里写的句句都是真的,又没有作起搞(做假)。”我们有些同行,有时为了人物的完善,不惜虚构、臆造一些细节,结果适得其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也包括细节的真实。 要感动别人首先自己要被感动 在这篇文章的采写过程中,我曾写过两份写作提纲。 之一: 标题:人民代表陈建教 第一部分:正气凛然,遭遇邪恶殊死抗争 第二部分:赤胆忠诚,为党架起连心桥 第三部分

9、:满腔热血,扶残救孤播洒希望 第四部分:矢志不渝,光明磊落大写人生 之二: 标题:人民代表陈建教 第一部分:“我是人大代表”:陈建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几乎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生命来丰富这句话的内涵。 第二部分:本民情笔记:一个人大代表年的心路历程;一部改革开放的中国民情史。 第三部分:羊的故事:羊吃百草,羊吃不上百草,死不瞑目;人要做善事,人不做善事,到了地府也要受罚。 第四部分:一封血书:陈建教用鲜血向社会各界呼吁:贫困山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救救孩子,救救希望。 两相比较,优劣自明。应该说第一份提纲对陈建教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和归类是理性和准确的,为文章搭起了一个好的构架。但在表述

10、上过于概念化,落入俗套。而第二份提纲则在第一份提纲的基础上具体化,形象化。每一部分从陈建教的某一具体事例入手,提携全篇,很有个性,不易雷同。也因为形象具体,字里行间浸透了浓烈的情感。 第一份提纲是完成第一次采访后写的。说句老实话,写出第一份提纲后我对写好这篇通讯仍然没有把握,还不知该从何下笔?我只是觉得陈建教不错,可以写出一篇好通讯来。但这时的我,对陈建教的认识还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与被采访对象缺少的是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第二次采访,我与陈建教同吃同住,时间长达一个星期,除了采访的正题之外,多了许多思想感情的交流。当时正值抗击非典时期,陈建教扶助的学生一个个从远方打来电话,问候他,关心他。陈建教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我在一边看了心里也暖暖的。我从另一个层面进一步理解了陈建教。在情感世界里,陈建教是一个“百万富翁”,比我们常人强多了。由陈建教联想自己:我也是农家孩子,所幸的是小时候没有辍学,比陈建教多上了几年学,而对于这个社会所做的却远不如陈建教。在心底里对陈建教多了几分尊重,我是真的被感动了。前面的一切都只是铺垫,这一下是真的触动了我的感情中枢。我向陈建教袒露了自己的身世之后,我们成了朋友,我们无话不谈。也就在这天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写下了第二份写作提纲。后来的写作也很顺畅,我真正体会到了,好文章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作者是常德日报副总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