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读书报告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9090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读书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宗教文化1读读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先生表明了他一贯的态度: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 ,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我一向喜欢行动而不甘于座谈“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纵观梁漱溟先生的一生,他确实是这样一个人。这本书写成于 1949 年 6月,解放前夕, “这是我继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作于一九二 O一九二三)、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作于一九二九一九三一) 、 乡村建设理论 (一九三二一九三六)而后之第四本书。 ”1也可以说是梁漱溟先生在新中国建立前写的最后一部代表作。书中的许多观点是与共产党的唯物史观相左的,他是确确实实的唯心主

2、义哲学家,新儒家的开创人之一,在打倒孔家店的时代浪潮中始终坚持儒家的合理价值和真正传统,他所谓的中国文化即是指影响中国历史三千年占主流地位的礼教文化。梁漱溟先生,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抱着这样的观点,加上经世致用的态度,活动家的热情,桀骜不驯的性格,以后与毛泽东发生争执及多舛的命运,也就不难理解了。如今,再来看中国文化要义中的许多概念与见解,都是深具启发意义与值得探讨的。关于中国人的家,梁漱溟先生从这个问题入手,因为“一时一地之社会构造,实即其时其地全部文化之骨干;此外都不过是皮肉附丽于骨干上。 ”2并且要认识自身,必须要跟西方人比较起来才看得清楚。西方人的家庭在个人与团体之间几若虚位,西方人总是

3、存在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 “西1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序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1 页。2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43 页。宗教文化2洋自中世纪到近代,自近代到最近,始终就在团体与个人这两端,此高彼低一轻一重,翻覆不已。 ”1这句话包含了一个信息, “自中世纪”反映了基督教对这种局面形成的影响,梁漱溟先生也说了, “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都不相远的。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 ”2确有见识,如果我们读过荷马史诗的话,会发现介绍一

4、个英雄的时候,往往会说“某某(父名)之子” ,犹太人圣典旧约也极重家族谱系,虽然也发生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就像阿伽门农在出征特洛伊前献祭女儿(这或许是家长奴隶制的残余反映,与宗法制社会本质不远?)但似乎惟有新约中有这样的片段:“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 (马太福音10:3437)所以说“教会的凝结力,是以家族的凝结力为牺牲的。 ”这也体现西方以上帝为中心的伦理观,这点与中国人是完全相反的,

5、中国人由家而至天下,绝少团体或集团生活,而基督教这类世界宗教的出现打破了排外的宗法制,进至于超家族的集团。 (罗马亦因在扩张过程中引入多神引起信仰混乱以致衰亡,后以基督教为国教来补救)然中世纪封建社会不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吗?中国的周朝是宗法制的封建社会(国内封建社会的划分及以后的社会形态多有争议,一般以战国后封建地主制与欧洲封建领主制相对)。而欧洲出现了封建(基督教助之)与宗法(基督教反之)的不一致,梁漱1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43 页。2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46 页。宗教文化3溟先生在书中对宗法制概念的

6、运用令人困惑。并且,梁漱溟先生突出西方个人团体观念相对中国人家庭天下观念相对,但是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在论述社会静力学时认为社会的三种纽带“家庭,城市,教会”突出了家庭的作用,反对强调个人的原子主义,所以若不能通体地了解中西历史,对真知灼见和谬论难以辨别,且总感到隔膜,不能辨明哪些元素是社会的新表征,哪些是历史残存,加上社会精神与社会事实间的偏差,上下层的分流,对文化结构的比较确实困难。熊十力先生在“略说中西文化”中并没有像梁漱溟先生将宗教抬得特别突出,却也精辟:“西人由知的勇追,与情之坚执,其在宗教上追求全知全能的大神之超越感,特别强盛。稍易其向,便由自我之发见而放弃神的观念,既可以坚持自己知识

7、即权力,而有征服自然,建立天国于人间之企图。西人宗教与科学,形式虽异,而其根本精神未尝不一也。中国人非无宗教思想,庶民有五祀与祖先,即多神教。上层人物,亦有天地之观念,即一神教。但因其知力不甚喜向外追逐,而情感又戒其坚执,故天帝之观念,渐以无形转化,而成为内在的自本自根之本体或主宰,无复有客观的大神;即在下层社会,祭五祀与祖先,亦渐变为行其心之所安的报恩主义,而不必真有多神存在,故祭如在之说,实中国上下一致之心理也。 ”这段话显示西方人反宗教与信教一样强烈,好极端,概由“情之坚执”而来,此点易导出悲剧精神,儒家就被西方人看出了乐观主义,然而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及处处失败又何尝不显示悲剧精神

8、,然新儒家已将儒家作为一种道德实践过程,无所谓乐观悲观(见牟宗三圆善论 ) 。西方人易走极端(不同中国人中庸) ,现在物质文明的极度发展及其一系列全球问题即是又一表现,各国都学西方宗教文化4走现代化给地球带来越来越重的压力。中国人重家庭,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个人与团体这两端,没有所谓“自由主义” “个人主义” (近代西方人对集团生活压力的反动)之类概念,有义务观念而少权利观念,有道德而少公德,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个伦理社会如何形成的呢?梁漱溟先生的意思是孔子不小心造成的,孔圣人的春秋大义,修正当时的封建秩序,想使其理想化,结果白费,倒是启发出了人的理性,使情理精神逐渐取代封建威权。梁漱溟先

9、生以印度、日本为对照,说中国人等级少且不严格,计君恩轻重而报以忠义,强调的长幼之序封建社会鲜有,且中国实行遗产均分诸子办法两千年了,这与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社会不同。但是我认为,按梁漱溟先生自己归纳的中国文化五大病之一暧昧而不明爽,中国人模糊了许多界限,将许多社会形态意识融合混杂在一起,所以明代有“争国本” ,且长子继承及立贤观念并存人们的头脑,再者,周代天子将弟兄等分封各地,各级领主又有将采邑赐予弟兄或功臣的自主权,这样分下去后代继承的岂非越来越少?哪还能体现嫡长子完全继承而各弟兄附属于宗子于一家?是否区别只在于一个是主人生前所做的不均等分配以让所受者享受权益,一个是主人死后让所受者均等分配享有

10、的权益,然而最上层与最下层总是相对中层保留更多的传统残余,古老家族总是希望通过增强认同与联姻关系维护自身利益,下层穷苦人则希望通过集体生活互帮互助降低生存成本,中层阶级则希望通过自身奋斗创造幸福生活,有类革命时期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现在的中产阶级,不是那种跟旧势力有密切关系的大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官僚资本家。那么社会的进步往往由谁推动的呢?我们常常听说先秦君主与新兴地主阶级联合削弱贵族,而欧洲则是君主联合新兴资产阶级对付贵族,似乎贵族确实与封建土地割据宗教文化5势力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君主的集权与国家的发展,然而欧洲在资产阶级成长起来后基本上迅速结束了君主制,贵族或古老家族却有所残留,中国君主集权制却

11、持续了两千年,直到清末与外国资产阶级遭遇。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使中国是否为一个国家与是否存在阶级是值得商榷的。梁漱溟先生首先观察了土地分配问题与兼并问题,认为导致土地集中的工商业势力始终受到限制,而政治势力导致的土地集中是向封建社会的逆转,势不可久。 (他没有分析各朝各代的赋税制度)于是中国两千年来一治一乱无革命陷于盘旋不进之中,并断言中国“不是尚未进于资本主义,而是已不能进于资本主义” ,中国这种稳定性即是礼教维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曾为启蒙时期的欧洲思想家所钦羡)是中国文化早熟而致。梁漱溟先生用“职业分途”替代了“阶级分野” ,认为中国社会各种职业(士农工商)互不隔绝

12、,很难构成阶级,然而现在西方世界也很难构成阶级,若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观点,美国人常常标榜的个人自由人人平等,凭借个人奋斗获取财富遍地黄金的美国梦,但多少人梦断纽约,少数人总是掌握着较多的财富与教育资源,即使古代中国读书人机会平等,又怎么避免历史上层出不穷的贪官污吏,这些父母官官官相护,只向上负责似乎相对儒家塑造的爱民形象更像是中国的传统。阶级可以否定,那么中国之不像国家也理所当然了。梁漱溟先生指出历代信仰“不扰民” “政简刑清” ,老百姓习惯了自由散漫,国家观念淡薄,一旦遇上筑长城,开运河,保甲户籍之类,要么倡导者失败,要么百姓徭役繁重,导致政权不稳。文人也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

13、,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顾炎武日知录 )我只知道明末的民族矛盾是很尖锐的,这句话是否是明朝遗民对现状的妥协呢?梁漱溟先生用宗教文化6“械斗” “流寇”两种现象说明历代统治机构之简单,及实力之薄弱。韦伯的中国的宗教中也提出在家产制官僚系统之外的另一个实力强大且唯一能与前者相抗衡的家族共同体。这个家族共同体就是依附于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了吧,这又是一个比三口之家的小家大一些的家,仍是血缘组织。但对于家族共同体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成员人身,我不是很了解,五四时代所谓“吃人礼教,封建家庭的束缚”也不足征,各地应有不同的情况吧。至于前面提到的“流寇”纵横千里,中央集权,地方也缺少强大正式的武装力量

14、,一旦地方发生自然灾害,中央与地方不能赈济灾民,调节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民不聊生,举行起义,队伍常常辗转大半个中国,1849 年前后,广西连年闹灾,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掏空了清王朝的底子,后来不得不靠地方组织团练自卫,曾国藩组织汉族地主武装湘军才把太平天国扑灭了。 “湘军亦成为开创近现代军阀割据的源头。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权力的分配一直是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思考实践的问题。关于理性的儒家,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儒家模型,也即所谓真正的儒家,他在极力阐释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就是在极力阐释儒家的本来面目。中国为什么文明昌盛领先世界那么长时期而近代却落后了,梁漱溟提出了中国文化早

15、熟这个观点,早熟导致限制了发展的潜力,由此而无科学(熊十力先生认为应从易经中发展科学精神) ,陷于盘旋不进,并落下五大病症:(一)幼稚(二)老衰(三)不落实(四)落于消极亦再没有前途(五)暧昧而不明爽。中国的早熟也即理性早启。他在末后总结说, “中国的伟大非他,原只是人类理性的伟大。中国的缺欠,却非理1 摘自百度百科“湘军”条 http:/ 年 1 月 17 日。宗教文化7性的缺欠(理性无缺欠) ,而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缺欠。 ”那么理性的概念是什么?他用了一章来表述这个概念。他所谓的理性是一种“无所私的感情” “和谐之点,清明安和之心” ,又与理智可比较来看,同是人类心思作用两面,知的一面

16、为理智,情的一面为理性,中国人偏胜于理性而短于理智,西方人正好相反。马克斯韦伯也阐述过这个概念,他认为的理性似乎只有新教才具有的理性,一种合理安排生产投资扩大企业的可以导出资本主义的理性,一种方式,相对于新教积极支配世界的理性,韦伯认为中国人的理性是适应世界的理性。而梁漱溟先生根本不认为宗教含有理性,理性是本体,人类的特征,儒家的真正内涵,对国人的最大贡献,西方人只有偏向科学一面的理智才接近它。儒家的特性就是理性,儒家不是宗教且与宗教相对。他所谓的理性倒更像是儒家的义理,情理。 “儒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是何等精神!人类便再进步一万年,怕亦不得超过吧!”1这是梁漱溟先生这位新儒家对儒家精神最响亮的表达与信奉。他举了一个例子,宰我嫌三年丧太久,孔子就让他自己判断,没有绝对的标准给人。还有人性善恶问题, “孔子态度平实,所以不表乐观(不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