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9049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2、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的时期。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地投降,内部的统治集团之间互相倾轧,军阀混战,赋税兵役繁重,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这些状况激起了陶渊明的不满。但因为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也不想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文章中描述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借以表达广大

3、人民的愿望。【主题思想】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找桃花源的情形贯穿起来,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1)段,故事的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3)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中所见、所闻、所历。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有识之士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淅未果的情形。【写作特点】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故事曲折回环。虚实结合含蓄简约【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桃花源记选自

4、 ,作者是 ,他又名 字 。是 时期的著名诗人。重点解词:缘: 鲜美: 落英: 缤纷: 异: 复: 穷: 尽: 彷佛: 初: 才: 豁然开朗:(古义)(今义)平旷: 俨然 属: 阡陌: 交通:(古义)(今义)悉: 外人: 黄发: 垂髫: 怡然自乐:(古义)(今义)乃: 具: 要: 咸: 妻子:(古义、今义)邑人: 绝境: 遂: 间隔: 无论:(古义、今义) 具: 叹惋: 延 辞: 去: 语: 足: 道: 既: 扶: 向: 志: 及: 诣:如此: 向: 志: 欣然:规: 未果: 寻: 问津: 交通:(古义、今义)成语:归纳本文的成语,并分别解释它们的古义和现代义文体知识:记,是一种文体,重在记叙

5、事物。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阅读理解】一、选材方面描写桃源外的美景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渔人桃源内的所见所闻,而对桃源外的生活用“一一为具言所闻”一笔带过?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要写官府和“高尚”的人都没有找到桃花源?主题方面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理想境界?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人民生活: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理想境界?3、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世界,反映了他怎样的社会理想?如何评价陶渊明“桃花源式”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和当今社会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为什么?此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学过此文,你有何启示?四、结构方面:1、

6、前文的桃林美景,在结构上与后文有什么关系?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五、重点句子的理解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句子是:表明桃花源人十分谨慎的句子是:桃花源社会环境宁静祥和的句子是:桃花源内生活恬适的句子是:表明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A、B、C、7、与“土地平旷”形成对比,暗示桃花源不易被人发觉的句子:8、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9、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相似的句子:10、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境相似的句子:11、文中写老人和孩子肖像和神态的句子:12、验证孔子说的“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这句

7、话的句子: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写作背景】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是唐永贞年间,他和柳宗元等积极参加以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回京后,又因为写诗讽刺保守派,又被贬为连州刺史。他虽然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但一直是顽强不屈。生活虽然清苦,也表现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主题思想】本文通过陋室环境和主人生活的叙述,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8、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句:写陋室因主人有德而不陋,点明全文的主旨:“德馨” 。第二部分:(47)句:写室外环境和室中人的生活,突出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精神。第三部分:(89)句:与古圣贤类比,引用孔子的话作结,突出陋室不陋,画龙点睛。【写作特点】托物言志比兴手法的运用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音韵谐美。【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刘禹锡,字 , 朝著名文学家、 。本文选自 。文体知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的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多是 的。重点解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把加点的词抄到下面,并解释。【阅读理解】一、主题方面:1、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主旨?、文章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节操,你是否赞成这种生活态度?、作者为什么说陋室不陋?、作者一生的遭遇坎坷多难,怀才不遇,虽然身居陋室,却不改高洁的品格,对他的这种行为你是怎样看待的?、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文章主旨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启示。二、结构方面: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山和水的目的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文章最后一句话起什么作用?三、表达方面1、文章的开头

10、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文章的结尾一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此文骈句很多,请写出一句对仗工整的句子。选材方面、文章写山,写水,和写陋室有什么关系?、文章写孔子的话,对表现主旨有什么好处?、文中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何用意?四、重点句子的理解、表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能够与“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的句子:、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虚写室中生活的句子:、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句子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仗工整的句子:、全文唯一的一个散句:爱莲说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

11、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作背景】周敦颐在作北宋南康郡守的时候,曾于府门东侧开一莲花池。夏秋之交,池中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官场之混浊,遂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以此来表达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之情。【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莲花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2、和对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之情。【结构特点】第一部分:(11)段,以菊、牡丹来衬托莲花,并细致的描写莲花,说明爱莲的原因。第二部分:(22)段,发表议论,点明莲花的喻意,点明题旨。具体分析:(正衬)陶渊明爱菊隐逸者鲜有闻出妖(洁身自好,不孤芳自赏)中枝(正直不苟) 体态(君子)予爱 莲 香清(美名远播) 香气亭焉(清高庄重) 风度(反衬)世人牡丹富贵宜乎众矣。【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世称 。二、文体知识:说,是古代论说文中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三、重点词语理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13、,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把加点的词抄写在下面,并解释。【阅读理解】一、主题方面 1、文中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什么?、下面的句子,分别表现了莲花的怎样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6、作者在此文中借描写莲花抒写怎样的生

14、活态度和情感?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与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相反,你赞成哪个观点,为什么?9、通过学习此文,你悟出了怎样的做人的道理?二、写法方面1、作者在第一段开头没有直接写莲花,却写了人们对各种花的喜爱情况,这样写为了什么?2、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也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3、文章的特点是前后照应,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相照应的句子是什么?、本文最突出的写法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加以赏析。三、重点句子理解1、高度概括莲花的可贵品质的句子:2、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的句子:3、作者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宝贵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4、表现作者正直不苟,光明磊落的句子:5、写莲花端庄、清高不俗的句子是:、从生长环境角度,歌颂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7、歌颂莲花美名远扬的句子:、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这首诗歌颂的是哪一种花?在你学过的古诗中,找出描写这种花的句子,写下来。三峡自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