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8802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君毅《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唐君毅《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唐君毅《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唐君毅《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唐君毅《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君毅《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君毅《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君毅 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 唐君毅著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 第一部之二、三西方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一) 前言(二) 西方人文主义之思想起源(三) 希腊罗马及中古之哲学宗教与人文思想(四) 文艺复兴时代之人文主义之意义、价值与其影响(五) 十九世纪之新人文主义之意义与价值及其局限(六) 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与科学思想之结合(七) 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与宗教思想之结合(八) 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与纯粹哲学之结合之存在主义(九) 过去之人的定义及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中之问题(十) 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中之问题之来源及吾人之主张(十一) 吾人对时代文化之几点实践的态度(一) 前言我现在所要讲的,是西方人文主义发展

2、之现阶段,及其问题。我们平时讲西洋哲学, 并不重视西方之人文主义。因人文主义并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我国人对西方人文主 义思想,亦不如何尊重。简单说,世界人类人文思想的主流,在中国,不在西方。我常说, 我们现在讲人文思想,是要直接承继中国的人文思想,而加以开拓,以摄受西方的思想。 而此中所要摄受的,却并非以西方的人文思想为主。而是以西方之超人文非人文的思想为 主。这样才能截长补短。所以我们现在讲人文思想,决不是只跟著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之人 文主义走。只跟著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之人文主义走,亦许是五四时代留下之人之愿望。但 不是我们的愿望。专就接受西方人文思想方面说,我们这时所需要的,乃是对其发展之

3、全 程,先求有一整个的了解。而对其发展至现阶段所遇之问题,亦需加以注意。因为他们之 问题所在的地方,即我们能贡献我们的智慧的地方,使我们能自觉我们之传统的人文思想 之价值的地方。亦即我们能用我们之智慧,来开拓我们之传统的人文思想的地方。我现在所要讲的,主要是西方人文主义现阶段之各派别所生之问题。但是这亦须追述 到过去西方人文主义之发展。否则,对现代之问题便看不明白。所以我把此题分为两项。 第一项是西方过去人文主义之历史的发展之诸阶段。第二项是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现阶段之 诸派别及其问题。 关於过去西方人文主义之发展,看徐复观先生在理想与文化第九期所译日人三木清西 方人文主义之发展一文,及牟宗三先生

4、於民主评论四卷十三四期人文主义之完成一文,(按 此二文后经友联出版社编入人文思想论丛中)。我在英文书籍中,尚未见如此简单而扼要者。 不过这二篇文中书名人名,还嫌太多。在大端处,亦有待补充者。所以我现在再换一种讲 法,从西方思想史上去看,把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之几个大阶段之特色,及其发展的线索, 加以指出,以便大家之把握。这样自然机械一点,所用之才料更少,漏义亦更多,但希望 此中得失,可以相抵。 (二) 西方人文主义之思想起源 西方人文主义究应自何时开始?在徐、牟二先生之文,皆自罗马之西塞罗开始讲起。这 因人性与文化之名,乃由西塞罗初提出。但如要追溯西方人文思想之根源,亦可追溯至希 腊。我在十多年前

5、曾见当代英国之人人文主义者席勒 F.C.S.Schiller 有一本书名人文主义研 究集,其中有一文论人文主义之起源,直追溯至普洛太各拉斯之说 : 人为万事万物之权衡,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我想从整个西方思想史上去看,亦可以如此说。当然,在 普氏时,尚无人文主义之一名。但对照普氏以前之希腊的自然哲学思想来看,普氏之主张,正有一划时代之意义。苏格拉底说,他的兴趣不在林野而在人,论哲学以人生道德问题为 主。其在西方哲学史之地位,固远较普氏为高。然其重人,则亦可说是继普氏之思想而来。 如他们以前之自然思想,可称为非人文的,则他们之思想,亦即可称为人文的,而

6、普氏便 可称为西方人文主义之祖。 如果我们以普氏为西方人文主义之祖,代表西方人文主义之第一阶段思想,而以春秋 时贤士大夫,如晏子、管仲、子产等及孔子,代表中国第一阶段之人文思想,则中西人文 思想之本源上不同,亦即明显起来。这主要的不同,是晏子、管仲、子产、孔子等对於以 前之文化礼制,皆取保存承继或进而申释其意义价值的态度。而普氏以至苏氏,对其以前 之宗教礼俗政治,则多取怀疑批判的态度。在中国方面,孔子之为划时代,在其能自觉过 去传下之礼文之本 ,在人之德性、人之仁心。普、苏二氏之划时代,则是把以前对自然 之哲学思想,转至另一方向,而思想人自己,求知人自己;同时本他们之自觉的理性,去 成为旧有宗

7、教礼俗的疑问者批判者,便在精神上与传统文化,有一脱节。其结果,则见於 苏格拉底这个人,被当时社会上之人所控告,饮毒酒以死。其死即完成了此脱节之意义。 而从思想内容方面看,则称普氏为西方人文主义之祖,尤可见西方人文主义之第一阶段之 思想上的简陋性、偏狭性,及其后之人文思想,如何由此简陋与偏狭性,一步一步翻出来 之发展历程。这我们无妨再多说几句。 普氏之思想,我们今天不可详考。但就所得而可考者,其思想之特色,可以下列数语 表之。 (一) 他以个人之知觉或感觉即知识。 (二) 他以人生之目的在快乐。 (三) 他以教授人以知识为谋生之具,曾被称为贩卖知识一类之人。 由此三者,可知他之说人为万事万物之权

8、衡,他所了解的人,只是一个人主义、感觉 主义、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人。他对於知识文化之本身价值,未能肯定;对於知识之超 个人的意义及理性基础,未能认识;对於道德之超快乐感情之根据,亦无所了解。简言之, 即也所谓人,实只是一起码人 ,或居於文化环境中的自然人 ,或为自己之知觉感情 所封闭的主观人 ,亦即其精神与真正历史文化之生命,社会人群之生命及客观之自然世 界,游离脱节,而凝缩收卷於自己个体生命之个人。以这种个人的观念,来与春秋时之贤 士及孔子之人的观念,通於历史文化人群与天道者相比,当然是高下悬殊。但是他能自觉 如是的个人之存在,而以之为权衡一切知识文化之价值之准,依黑格耳在其哲学史及历史

9、哲学中说,即是确立了一主观性之原则,确立了人有一内在的主体。此主体是不能只作为 一般对象物来理解的。而我们亦可说,这便是把放散於自然对象物的希腊人之自然思想, 加以超越,而将人之思想收归人自己,来肯定人自己之存在的开始。而顺以前的自然思想 下来,人之思想其自己,最初亦只能把他自己作为一能知觉感觉只求快乐的自然人来 理解。以此自然人而居於文化环境,亦必只看见一切知识文化为其工具或工利的价值而未 能肯定其本身之价值。此种肯定主观的自然的个人之存在,而只以知识文化为其工具之普 氏思想,即西方之人文主义之开始点。此与中国人文思想之开始点,为肯定有德之个人之 存在,而以之承载历史文化与学术知识,(此可参

10、考本书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一文)正是一 鲜明的对照。由此可看出,西方人文思想,在立根上之不健全,亦可看出人文主义,所以 不易成西方思想之主流,西方后来之思想,总是要从人翻上去看神,从人翻出去看自然之 一故。然而从希腊早期之自然思想,到后来之西方思想,普氏之思想却是尽了连锁之责。 西方思想发展,不能不先经过普氏之一关。而过关斩将的,则是苏格拉底所开启的哲学。 毕竟苏格拉底的哲学内容如何,哲学史家亦多有争论。但其反对普氏之感觉主义、个 人主义,不以快乐即德行,而由德行言快乐,不以道德知识为工具,而肯定道德知识之本 身价值,是很明白的。这都与普氏成一对反。而其思想之以人为中心,则是继普氏下来的。由此诸

11、对反,而苏氏所认识之人,便为一理性的人,而非束於感觉情欲之人;为精神通於 国家政治而为公民的人,而非自然的个人。苏氏对於人与文人化之思想,当然较普氏迈进 了一大步。但是如我们前所说,苏氏对其传统文化之宗教礼俗,仍以批判怀疑之态度为主。 故其所认识之个人仍不能为其精神通於历史文化生命之个人。而苏氏之忠於雅典之道德, 亦只表示苏氏之精神能通於当时之城市国家。他未能通其精神於整个希腊世界之天下。而 苏氏又是视其太太为无足重轻的人。夫妇家庭宗族之神圣的的意义,亦在其思想之外。这 便与孔子所了解之具仁心之人,其心量通於历史文化生命,通於天下,通於家庭宗族,不 可同日而语。这就使苏格拉底亦不能为西方之人文

12、思想奠立一广大深厚的根基。苏氏所开 启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哲学,亦并不向人文主义之路上走。而后来讲西方人文主义之 起源的人,亦很少追溯到苏格拉底为始祖。虽然照本文的意思,我仍愿仿照席勒之意,把 苏格拉底与普太各拉斯同视作西方人文主义之第一阶段之代表。 我们所以不把柏、亚二氏思想,视作西方人文主义之起原,而却把普、苏二氏思想, 视作西方人文主义第一阶段思想,不是因为柏、亚思想中缺乏人生思想,或不重人与自然 物之辨。柏、亚思想中人生思想当然是很丰富的,他们亦是明显的更重人与自然物之辨的。 由此以使他们之思想,成为希腊原始的自然思想之大升进。但只有人生思想,重人与自然 物之辨,尚不足成人文主义思想

13、。人文主义思想除此二者外,尚须承认人之主体性、整全 性,及承认个人与社会人群及历史文化生命之通感性,或进至承认人之自本自根性。而柏、 亚二氏之思想,则皆不向此而趋。他们之人生思想,老实说只在对人作分析的理解。如对 人之灵魂,分为各部,说某部朽坏,某部不朽之类,这便非重人之整全性。他们指出人有 观照、了悟、向往理型或形式之理性。此中有大串理论。但归根到底,此理性的心对於理 型形式,只一接受者承载者。说其为能动者,亦非真能自作主宰的能动者。这些话说来甚 长。一粗率譬喻,是他们所铺陈出的理型或形式之世界,太崇高了,这是可把人之自作主 宰性压缩的。此世界毕竟是超越於人心,为其所对的形上的客观世界。人之

14、自作主宰的主 体性,在此是难於树立的。而他们之哲学最精彩之处,仍在讨论各种自然知识数理知识之 知识论、逻辑、形上学的基础。个人与人群及历史文化生命之通感性,亦非他们所主要用 心之处。至人之自本自根性,在柏、亚二氏思想中,更不能说。柏氏之本 ,在理型世界。 亚氏之本 ,在纯形式之上帝。故他们皆不能说是人文主义思想家。普、苏二氏思想,则 较原始、单纯、而浑全。正因他们尚未进至对於人作分析的理解之阶段,即可说其对人之 整全性,有更多的肯定。普氏之以感觉的自然个人为万事万物之权衡,虽为一浅薄之论, 然此中至少亦有一自以为是的人之主体性、人之自本自根性之肯定。而苏氏之在实际生活 上,不重纯理论之知识论、

15、形上学问题,而重自觉自制之道德的实践,亦至少有一意义之 人之主体性之肯定。故他们尚可称为西方人文主义之原始的思想,而柏、亚二氏反不是。 然柏、亚二氏之思想,又远较普苏二氏为博大頖深。此亦即人文主义思想,不能成一方思 想之主流之一证。 (三) 希腊罗马及中古之哲学宗教与人文思想 苏、柏、亚以后伊辟鸠鲁派、斯多噶派之哲学家,是重人生问题的。他们多皆实行一 种拔乎流俗的生活方式,而对於人生,有各方面的深刻体验。对朋友之伦,伊辟鸠鲁派已 知重视。而斯多噶派更有人类平等,与世界大同之观念。这都是比柏、亚二氏更进步之处。 但是,我们仍不好说他们之思想是人文主义,因在哲学上,他们是要人仿效自然。他们所 谓自

16、然,自较希腊早期思想中所谓自然进了一步,即其中不只含物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且涵理性的意义、自然律的意义。斯多噶派所谓仿效自然以生活,即依顺人之自然的道德 理性以生活之意义。然他们皆缺历史意识,不免以文化为非必需的。而他们之圣者智者, 不仅视财产、名誉、地位等,为可有可无之物,亦尽可离群索居,遗世独立。此皆近乎中 国之与天游之道家精神,而表现一外人文的精神者。自不宜称之为人文主义。至於新柏拉图派之企慕祌境,则是表现一超人文的精神者,其非人文主义之思想,可不须说。 在罗马,我们说西塞罗是一提倡人文教养的人。而西塞罗亦可称为西方人文主义之始 祖。但在本文,则我们以西塞罗代表西方人文主义之第二阶段之发展。西塞罗之思想,当 然受了斯多噶派之影响,亦可列之於斯多噶派。但其思想,特重人文教养之义,便与一些 斯多噶派不同。西塞罗是一博学多闻,而文采焕发的人,其演说尤闻名一世。他是一尽量 提倡希腊文化,以驯化罗马人之原始的粗鲁野蛮的人。他之倡人文教养,实即要罗马人承 受学习希腊人之礼仪文化。这本是罗马在武力征服希腊以后,罗马上流人士,在文化上感 到自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