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8679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新闻两则新闻两则一、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三、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2课时 四、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五、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一则新闻。(一) 导入 你

2、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 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 新闻的知识 1.什么是新闻 ?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补充说 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 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 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 2新闻的特征新闻的特征 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让事实

3、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报道迅速及时。报道迅速及时。 c)简明扼要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通常人们把五个 W 叫做新闻的五要素,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经过 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 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 A.标题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

4、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B.导语: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结语:是消息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日 22 时电时电】 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

5、,消息及时。 (三) 学习第一则新闻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主要作品都收集 在毛泽东选集中。 2.介绍时代背景思考:思考: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明确: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这则新闻写 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 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 3. 预习检查 4.结合新闻,探讨标题、导语、主体的区别。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用一个语句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

6、万大军横渡长江” 用用一个语句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标题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用一段话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导语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用用几段话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主体 5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明确: 第一层:从“20 日夜起”到“即已渡过 30 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

7、:从“21 日下午 5 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 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 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 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详略: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

8、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 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 。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9、。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 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 “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 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 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越过” 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

10、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 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到达”,泛,); “24 小时内”,时限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 意。(“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 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 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 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

11、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结果就在 21 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 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 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 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第 4 小题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句中,“整天激战” 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 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

12、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 “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 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 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 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 “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 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

13、需要。 (六)总结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学习第二则新闻,进一步了解新闻这一文体(一) 导入上节课,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样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解放军雄姿。今天,让我们 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 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时代背景: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

14、 112 万人,1947 年 6 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 月 10 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 152 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 年到 1949 年 1 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

15、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 1948 年 11 月 6 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 对号入座 1新闻的结构(本文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导语】 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背景资料】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背景资料】 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2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地点南阳原因蒋军因全

16、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 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 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经过和 结果自去年 7 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 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 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 部为我解放。(三) 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 真实性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 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 错误 。 及时性:及时性:1948 年 11 月 5 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