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高中音乐鉴赏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8226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高中音乐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高中音乐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高中音乐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高中音乐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高中音乐鉴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高中音乐鉴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高中音乐鉴赏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历史 、地理等结合在一起,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 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 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 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 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 动。关键词关键词:音乐与语文综合、音乐与美术综合、音乐与舞蹈综合、音乐与历史综 合、音乐与地理综合

2、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课 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结合在 一起。这些学科所表达的形象,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恰好 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新音乐课程标准 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那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就 怎样把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语文、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综合起 来的,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音乐与语文综合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 式,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歌曲

3、艺 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很多歌曲的 歌词,直接采用了原诗,如阳关三叠、扬州慢等一些古代歌曲。还有 很多通俗歌曲是作曲家根据古代的诗词创作而成,如水调歌头、别亦难 等。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朗诵几遍歌词,可以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 思想,因为“诗词”可以使非语义性、非可视性的音乐动态具有更明确、更具体 的内涵,使欣赏者的联想、想象有更确定的范围。而“曲”又可以使词的情感色 调变的更鲜明、更突出。如欣赏黄河大合唱,其中的黄河船夫曲是一 首惊心动魄的战歌,表现了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形象。黄水谣,歌曲 揭露、控诉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4、。保卫 黄河,歌曲雄伟、豪放,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 战斗的壮丽场景。又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课前我搜集了一些与乐曲描写的 意境相符的图片,并在意境优美的幻灯片上配上唐朝诗人张若虚写的同名诗歌 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四句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声,滟滟随波千 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欣赏乐曲前,我先声情并茂的朗诵张若虚写的春江 花月夜开头四句诗来导入新课,接着我再绘声绘色的描述民族管弦乐曲春 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 ,花影在两岸轻轻的摇曳。在欣赏过程中,随着典雅、优美的曲调的呈现,逐一出现配有诗句的优美图片,学生做

5、到了眼、耳并用。无疑,学生已进入到一 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艺术境界,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 力。 二、音乐与美术综合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两个主要途径,二者的共同目标是通 过教学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 能力。舒曼曾说过:“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 样,美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这足以说明音乐与美术之间有 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 受音乐美,更好的表现音乐美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我 先出示 19 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创作的著名油画伏

6、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 仔细观察画面,然后我再描绘画面的意境: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 ,用胸前套着的纤索,吃力的拖着一只有着高高桅杆的船只负重前行,河滩上 留下他们的串串足印”,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让学生在欣赏这幅世 界名画的同时边欣赏歌曲,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音乐形象,理解歌曲表达的情 感。如欣赏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我先给学生展示哈特曼的旅 行写生画。画面上的两个犹太人,形象对比鲜明:一个肥胖、骄横;一个瘦弱 、怯懦。而两个具有明显反差的音乐主题就是根据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 来表现:肥胖的“富人”,音乐主题含有大跳和短小的停顿,由弦乐和木管乐八 度齐奏,显得粗壮、自

7、负;瘦弱的“穷人”,音乐主题采用同音反复,初次出现 时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刻画出战战兢兢,瑟瑟缩缩的形象。学生通过听和 看的结合,能更深刻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三、 音乐与舞蹈综合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 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 价值。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以音乐的节奏为 基础,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通过舞蹈技 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青少年天生好动,在课堂中让他们跟随音乐的节奏、节拍进行律动,用体态来 表现音乐,

8、是他们最乐意的事,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而变得活跃。在现行的高中 音乐教材中,有大量的民歌和民族音乐欣赏曲目。在教学中,以民族舞为载体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 了知识。如欣赏蒙古族民歌,我先教给学生蒙古族舞蹈中“抖肩”和“翻腕”的基 本动作;如欣赏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我先教给学生维吾尔族舞蹈中“移颈”和“绕 腕”的基本动作,然后再欣赏这个民族的民歌。除此以外,课堂上可以根据教材 和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自己编舞,形式可以是集体、分组或是个人的。其创编的 动作不一定要统一,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 新能力。四、音乐与历史综合不同时期的音乐

9、,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教学中 ,我注意把历史知识及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 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复习了历史知识,而且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 义勇军进行曲,我向学生介绍了歌曲的诞生以及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歌的历史。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 1935 年,由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 人聂耳作曲。这首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曲随电影的放映, 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

10、把这首歌作为代国歌。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正式国歌。如欣赏蓝色的多瑙河,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对理解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 表达的感情很有必要:蓝色的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1866 年, 爆发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悲哀、沉闷的气氛笼罩着维也纳。1867 年初,应 维也纳男声合唱团指挥的邀请,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这首象征着维也纳人生 命活力的合唱曲,但初演失败。直到 1868 年,作曲家把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 同年在巴黎公演,获得极大成功。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世界各大城市。五、音乐与地理综合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

11、同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 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如欣赏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是流行在全 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各地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曲调有相同、有近似、 也有不同的。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委婉、细腻,体现了柔美的风格; 河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风格。两首茉莉花, 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体现了迥然不同的音乐 风格。其中一个方面我是结合地理特点来讲的: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气候寒冷,石山峥嵘,蓝天下 一望无垠的黄土地,所以民歌的音调

12、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这 样,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准确地把握民歌的风格。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音乐 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 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艺术课程中的综合不是音乐和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 学科的机械叠加,而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因此 ,不管音乐和哪一门学科综合,教师都必须以音乐教学为主,其他学科的讲解 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当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对音乐教 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为音乐教学服务,提高音乐教学 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