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doc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8044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目 政治 出处 文件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doc 标题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 作者 宋德如 李敬农 内容 宋德如 李敬农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 极大地丰富了 我国教育思想宝库。此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内容日趋丰 富,体系日臻完 善,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 学是指能指导、 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 辨证唯物主义的 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

2、的主体作用,摆正教 与学的关系,变 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 动活泼地学习 。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在此,本人拟就 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如何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谈点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同仁方家。本人从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启发教 学。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 学习目的性教育 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 情境,以调动学 生

3、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 据教材内容和学 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 “为什么” ,最终 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 事,然后提出一 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 “当 雷锋送老大娘 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 “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 他心里想什么 ?”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 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

4、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 的。 “发明千千 万,起点是一问” (陶行知语) 。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 一课,教师提 问:“本课中为何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全意爱着的中国?”在引导学 生回答时,又可 适时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比较一下,若这个句子只出现一次,其效果又有何不同? ”使学生在比较 中体会到问题的实质。当然,教师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浅过度,更不能无针 对性,否则游离 教学本旨,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二、反问启发 在启

5、发式教学中, “启”是关键, “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 通之效。在思 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 、 “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 朗,柳岸花明 。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 地进行点拨,促 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 主占有生产资料 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 料并完全占有劳 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 资本家和工人 间的关系是什么?”等

6、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和资本主 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 治课教学中要善 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 “制造矛盾” ,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 引入教学佳境 。三、举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 如实物、实验 、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 中启发教学的一 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 学生的认知特点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 对比,以启示学 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 学中可大量运用 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 身的道德认识。 例如,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汪精卫两个历史人物 作对比,可启发 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 最后两句是“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汪精卫不顾民 族存亡,国家安 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 ,

8、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 叹,检点生平 未尽心。 ”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 使学生知晓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如教 遵守公共秩序 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 对照自己,对 照同学,赞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从而使学生明辩是非、真伪,懂得善恶、美丑, 提高道德评价和 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 启发学生对比, 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四、联想启

9、发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 人们记忆、思维 、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 政治课教学中, 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 类比联想、接近 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和提高 思想认识。如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一课,内容多,难记忆。对此可用联想手法, 让学生把国家 这个“大家”想象成为家庭这个“小家” ,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你应 履行哪些义务 ?”通过一比一问,使得

10、问题具体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又如,对我国古代指南针、造 纸、印刷、火药 等四大发明,学生易把发明的次序弄错。对此可用联想手法启发学生记忆:猎人打鸟,首 先瞄准方向,然 后再扣扳机,火药最后发射出去。指南针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药在“最后” 。只有先发明纸,然后 才能印刷,故造纸在前,印刷次之。这种联想看似滑稽,但对记忆确有好处。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 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 生的联想力,这 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矗。五、情境启发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 织及电教手段的 运用

11、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 感染目的。在讲 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时,拿出一盘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让学生知道“一盘散沙 并无力,如果加 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无比”的道理,并用一手指和五手指举排球做实验,创设一种“团 结起来力量大” 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眼目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 深了学生的思想 认识。为配合人生观一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一小品让学生表演。某宾馆来了几位客人, 陪同人员向服 务员介绍:“这是市长的儿子,那是局长的女儿,” 。服务人员极为反感,义 正严辞说:“ 他们是不是没有职业和姓名?捧出当官的父母,难道

12、身价就变了?我们可不吃这一套!” 学生真情表演, 教师现场点化,启发发问:“这里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学生经情境的渲染,通 过热烈讨论悟出 了:短短的场景却是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剧烈交锋,即以等级、地位、权势,还是以劳动贡 献作为衡量人生 价值的尺度。思想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 籍以达到思想政 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合情合理,健 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启发的方式不只以上 几种,但其教学 主旨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 多种启发形式, 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 创造课堂教学的 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项任务。注:南宋理学家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达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 开其意;发,谓 达其辞。 ”参见孟承宪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逊,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