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718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 巨申文巨申文巨申文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721001721001721001)从 2002 年秋季实施新课程到现在已经四年。四年来,我们边学边教,边 教边思,不断改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教学行 为、教学风格等都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教学 研究活动深入开展,有价值的研究课不断涌现,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和鼓 舞。但是,我们在听过许多课之后,也发现新课程

2、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 不容忽视的问题,很有必要就教与各位行家里手。一、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数学教学设计中的以下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1)穿新鞋,走老路。有一节大面积推广的录像课摸到红球的概率 , 一开始,执教老师就是放心不下学生,先自己讲解一番,然后手端放有红、白 乒乓球的合子,摇来摇去,反复示范进行模球的过程。学生亲自实践、体验 “做概率”的过程完全被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压缩和肢解得无影无踪,教学设计 中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荡然无存。 (2)教学素材堆砌。在教你能肯定吗证明(一) 时,有位老师从 几何到代数共列举了十几道“典型”事例,反反复复在说明视觉有误差,有限 验证靠不住。知识

3、技能目标消逝了,过程方法目标又看不到。本来生活或数学 中的这些事例,只是作为引入的实例,但在这节课里却成了一种摆设。似乎多 一例就多一份色彩。所以,教学素材“堆砌”的痕迹十分明显,根本看不出这 些教学素材和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 (3)前后矛盾、违反逻辑.有一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上课,老 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要学生画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老师的 想法是创设问题情景,岂不知,画的过程正要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但如果能 把“画(三角形) ”改成“剪(三角形) ” ,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一字之差,千壤 之别。 (4)随意拔高教学要求。许多老师上课时把严格要求变成了随意拔高教学 要求。例

4、如,七年级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只要一遇到说理的地方, 老师就会(也会要求学生)把进行严格论证的符号用上去,完全违背了教材的 意图和本节教学的具体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学 设计既不能偏离这根主线,又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使教学过程和 教学组织更好的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服务,使新课程倡导的 新理念、新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正 确地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教师自身 和他人经验的积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 而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有利于

5、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在互动中对知识的建构。二、什么样的问题情景比较好? 新教材按照“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顺序展开, 而且, “生活化” , “情景化”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于是,许多老师在引入新课 时,势必要找问题,寻找生活的原型,以期精彩。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台 球桌面上的角时,先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紧接着又讲“伽利略1590 年 比萨斜塔闻名画图”等等,这才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教师这样给出 的问题情景等于是在给学生讲故事,由于太多无关因素的刺激和干扰,反倒冲 淡了本节课教学的主题和重点;有的为了课堂活动精彩、别致,把提供问题情 景变成堆砌许多事例;有的问题情景层次太低,对学生

6、缺乏吸引力;有的则超 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理想化,学生无法感知。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 “乘方”时,要同学们把一张纸对折多少次,估计有多高,这样的问题情景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既无法操作,也估计不出结果,倒让学生更加困惑,觉 得莫名其妙,下面只能听任老师的摆布。 上述种种做法,都是“问题情景”使用不当的结果。原因是把问题情景曲 解为“与实践、生活有关的事情或问题” ,这就大大缩小了问题情景的外延,也 曲解了问题情景的涵义。 所谓问题情景是指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是个体觉察倒 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里困境。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 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

7、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 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 ,真正“卷 入”数学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必须指出:问题情景对整个教学过程或学生的学习过程说到底只是一个 “拐杖” ,是为了改变表达方式,从而使教和学的过程更加生动、自然,教学效 果更好;教科书是许多专家、学者汇集几代人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和指导性。所以,教师对教科书中提供的“问题情景” ,必须认真研究其教学价 值,不要轻易舍弃;又要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改造或提炼生活实 践,使“问题情景”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我们怎样评价学生(发言、观点、作品等)?新课程

8、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 探讨上,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 在现成的 答案之外探询“新解” 。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过分迁就。甚至片面认为,学生只要 开口讲话,全是对的。老师不能说“你错了” 。例如, 有理数的减法的公 开课上,老师让学生概括有理数减法法则,一个学生说:“异号两数相减用绝 对值大的数去减绝对值小的数” (课本: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对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谦和的说“说的不对很好!” 。评价时把“不对” 和“很好”放在一起

9、,让成人都觉得含糊,更不要说学生。还有一节专家点评的录像课一次函数的图像 ,老师要先让学生画“y=x, y=3x”的图像。之21后,不免要进行一番交流:第一个学生说画出一个点,老师说“很好” 。第二 个学生说画出两个点,老师仍说“很好” 。第三个学生说画出三个点,老师 还是“很好” 。这样的评价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不少新课改的公开课上总有掌声响起,目的是掌声鼓励,老师也用掌声有请,甚至动员学生“来点掌声” ,结果是掌声太泛,失去了掌声的真正含义。反 而给学生一种潜在的错误意识。所以,这样的掌声评价往往适得其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评价的意义,找准评价的主体、时机、方式。 千万不要为了正向

10、鼓励而“过分迁就”学生,使评价失衡,甚至失效。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活动)?新课程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正因为此,一些老师就片面认为教学过程必须“活动化” 。于是,有没有 学生的活动就成了一节课是否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标志。接着就出现了这样 的局面:三四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全班六七个小组。老师也不用考虑小组的组 合是否合理,要的就是这种形式。只要老师抛出 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刻围成 一团,教室里说话讨论声雀起。几分钟后,老师一声令下,讨论嘎然而至。这 种现象比较常见,还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恕不知这种课堂教学活 动是“为活动

11、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 听的没听懂。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真正的教 育价值?如何更好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活动?我们知道,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实践 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 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 较多的活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 来设计与组织教学,使数学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注 意其外在表现方

12、式,更多的应注重其内在品质,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 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 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应经 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到学生认 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当前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 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与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数学 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课堂教学中的另一种现象是:一切知识都要学生亲自探究 。 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 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已经遍及各个学科,各个低年级。但是时下,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几

13、乎成了一种时尚。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小学已经认识,到初 一再提它,就要从推理论证铺垫着手,完全没必要学生再去探究一番。如果要 剪拼,就要上升到思维方法或重要辅轴线的孕育上去。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却不 是这样,象这样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非得要学生去探究,去讨论。本来学生自 己“想一想”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也要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下。有的甚至连一般性的 定义(如三角形中位线)也让学生去“探究” 。不仅如此,有的连数学符号(如 三角形全等符号“” )等也要学生去“合作、探究”事实上,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

14、有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这类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掌握。由此可见,接授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授式学习的价值。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式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作肤浅的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并不等于学生要亲历一切,在我为间接经

15、验的东西,在别人、前人却可能是直接经验。应让学生利用已知,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和学习。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教育就不但要保持个体经验,而且要提升个体经验,要将人类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通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通路。五、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作用有多大)?信息技术与各数学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数学教学。但 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好像一节课没有多媒体就没有现代化;如果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觉得与新课 程脱轨。在我们听过的课和看过的录像课中,98以上都用上了多

16、媒体。第二, 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内容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 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有的课堂教学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 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 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比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学生已经 剪、画、说过了,教师最后还要用几何画板验证一番给学生看。第三,认识上 的偏差和做法上的绝对化,也随之出现了以下问题:有的课成了一张张幻灯片 的播放,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电脑大屏幕设 计好了一切,老师连课题也不用板书,当然就不需要黑板。有的教学内容本来 可以不用电脑,但执教者却要想方设法展示一下计算机技术,造成画蛇添足的 尴尬局面。那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首先,我们必须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 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 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