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汉语拼音教学初探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679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汉语拼音教学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汉语拼音教学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汉语拼音教学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下汉语拼音教学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汉语拼音教学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汉语拼音教学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下汉语拼音教学初探联合中心小学 张建娥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然而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那些平时生活中从未接触过的拼音是些抽象的符号,枯燥乏味,既难认又难记。传统的拼音教学是教师示范、领读,学生跟着读记,一节课无休止地认读,单纯地机械识记,学生感到厌烦,教师也感到劳累,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那么拼音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教法,把学生从厌烦中解脱出来,由机械跟读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去积极探索,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教师减轻劳累,由反复示范、领读的知

2、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创设学生积极探索的良好氛围。我们以前鼻韵母教学为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一、联系旧知,迁移方法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形成的,知识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联系。有目的的组织复习,能激活学生相关已知,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撑。前鼻韵母的发音,可借助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和口型变化的动程。因此,在学习前鼻韵母前,我先采用“猜哑谜”的游戏形式来复习单韵母和复韵母。“猜哑谜”形式新奇,比常规的看字母卡片认读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在游戏中观察教师的口型变化,分辨出单韵母和复韵母(分别举起小卡片),学得既愉快,又有效。二是利用旧知,引出方法。请学生将这些字母卡片分组,说说为什么

3、这么分,引导学生联系“哑谜”(口型的变化),通过比较,找到异同因素,从而得出单韵母发音时口型不变;复韵母发音时口型要变化,从前一个音滑向后一个音。复韵母发音时的这一特征也恰恰是发好鼻韵母所必备的基础,可由此进行类推、迁移。这样,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发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旧知中迁移方法,为新知学习作好了铺垫。二、感悟规律,尝试学习传统的拼音教学往往是教师示范、领读,学生跟着读记。既然拼音知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能不能让一年级学生也自己来发现规律,感悟规律,自己尝试着去学习呢?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前鼻韵母中的规律,并感悟出规律进行自我尝试学习。在教学时,我同时出

4、示 5 个单韵母(o 除外)和 5 个前鼻韵母,引导他们观察:“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5 个新韵母。你们发现什么了吗?”教师以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生观察后纷纷发现这 5 个韵母都带有一个“n”;都是由一个单韵母和一个“n”组成的。教师由此借助声母“n”的发音,引出韵尾“n”的发音和前鼻韵母的名称,并指导学生发好前鼻韵母韵尾n,这是读准前鼻韵母的关键。在学生掌握了韵尾“n”的发音这一关键后,引导学生先观察教师发“an”时口型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只摆口型,不发出读音),想像一下会发出一个怎样的音。这时,有的学生已在尝试发“an”的音,再听一听教师是怎样发音的。通过这样的分解观察,学生觉

5、得这太简单了,不就和发复韵母一样嘛,就纷纷试着发起“an”来,从而得出发音方法和复韵母相同,从前一个音“a”滑向后一个音“n”,要连成一个音。这样,既减轻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畏难心理负担,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了发音方法,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感悟出发音规律后,我就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发一发“en”,人人体验一下口型变化的过程,在尝试中感知领悟发音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示范发“en”,学生感到自己真能干,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脸上都显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样,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三、运用规律,自主学习主体精神是 2

6、1 世纪教育的时代精神,21 世纪的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完全靠他人的传授给予的,而是主要靠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培育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能力缺陷的改善,只有靠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得到解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尝试,进行有效的参与,培养参与能力。在“an”、“en”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前鼻韵母的发音规律已有所感悟,初步掌握了发音的方法,因此后面 3 个韵母的

7、教学,我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尝试学习“in、un、n”,愿意学哪个就选学哪个,能学会几个就学习几个。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选学习内容”,运用规律自主地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跳一跳”而摘到桃子。然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加以点拨,达到准确认读,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环境也极宽松愉快,心理潜能获得自然发挥。四、合作学习,互教互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心情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置身于“无拘无束”的快乐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他们不断转换角色,互教互学,在无拘无束的合作学习中流露情感,发展

8、语言,并发出智慧的火花。也只有在学习中善于和别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建议,这样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21世纪是交流的世纪,也是合作的世纪。已有科学研究发现,成功者的成功有 70%得益于他的和谐人际交往能力,只有 30%依靠他本身的专业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在学生自主学习“in、un、n”的基础上,我请学生选择自己学会的一个前鼻韵母,写在小卡片上(每人备有几张小卡片),在小组里互教互学。“我教大家学 in,in 是这样发音的”顿时,教室里热闹开了,你教我,我纠正你的发音和口型,使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了,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

9、,充分发挥了群体学习的智慧,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教生跟的静态的和单向的人际交往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参与学习的机率,满足了每个孩子的社会交往需要,也增强了合作意识。又由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变换,小组中“教”与“学”角色的不断调换,从生理上减轻了孩子的疲劳反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单调呆板的学习为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五、学当老师,发展个性经常让学生登上讲台当小老师,能打破封闭的心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以“自我实现”的方式满足学生希望当众“展示”的参与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个性也会得

10、到充分发挥。儿童和成人一样都“本能”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需要。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韵母教给大家,比一比,谁学得好,谁的发音准确,口型正确。学生好胜性强。心理学研究得出,只要有比较对象存在,人们就会自然地产生好胜的意识,不管有意无意总想分个高低,于是便激发出力求超过对方成绩的竞赛行为。特别是小学生,在竞赛的条件下比在默默无闻的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因此,学当小老师,参与竞赛,顿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只见小老师举着自己写的小卡片,对全班同学说:“我教大家学一个 un,un 发音时口型从 u 滑向 n,请大家跟我读 un”而教师适

11、时地进行正音,强化学习方法。这样,课堂上形成了师生共同探索的局面,给学生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喜学、乐学的氛围中,把学到的方法转化为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在学生掌握了 5 个前鼻韵母的发音后,我又通过“找孪生兄弟”的游戏,运用大“y”在音节中的领头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得出 3 个相对应的整体认读音节。出示“yin”和“yun”,让学生找一找谁和谁是一对孪生兄弟,上台摆一摆卡片,说一说为什么“yin”是“in”、“yun”是“n”的哥哥,学生从“yi”、“yu”中运用迁移方法,得出:小“i”出门,大“y”来带领,所以“in”前面加个“y”,成了“yin”;小“”出门,大“

12、y”来带领,小“”擦干两点眼泪,成了“yun”。这样,读音自然就解决了,不必再机械地去识记。“yuan”比较特殊,没有相对应的韵母,我也用“”的变化规律来引导,让学生想象一下“yuan”的弟弟应该是谁“an”,然后说明因为现在我们不需要用它了,所以只剩下哥哥了。从而使学生明白每个整体认读音节的来由和演变过程,可以用相对应的韵母来巧妙地识记整体认读音节,既省时又省力。不仅让学生感受、理解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减轻了机械识记整体认读音节的难度,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感受到学习的生动有趣。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种“乐学体验活用”的学习氛围,着力诱导学生主动探索,自求得之,以替代传统的拼音教学教师示范、领读,学生被动接受,一遍又一遍机械、枯燥地跟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发现规律、感悟规律到运用规律去自主学习,从“依赖他人的学习”、“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主动地去探索”,真正成为探索问题、发现新知的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