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323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2、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l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B句读之不知 读:句中停顿的地方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D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学而大遗 而于其身也 群聚而笑之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

3、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于是

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B而无物以相之 相:

5、互相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悲伤D何可胜道也哉 道:说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其孰能讥之乎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其皆出于此乎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B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C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7、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的字的活用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 )A.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B.火足以明也C.常在于险远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8、指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段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

6、和“志” “力” “物”之间的内在联系。B.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到达,可以没有后悔了。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的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D.第二段借仆碑抒发感慨,从抽象到具体,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

7、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墙往往而是 往往:常常 B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每:每次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然后D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慰10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顷之,持一象笏至 他日汝当用之A和相同,和也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也不同 D和

8、不同,和相同11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的字的活用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B东犬西吠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12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B本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C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

9、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往下游走 D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托14、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0、是(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顺流而东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A和相同,和也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也不同 D和不同,和相同15、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的字的活用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顺流而东也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16、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中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赋”这种文体的传统手法。B本段抚今追昔,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C本段文字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使景、情、理融合。D作者想到自己被贬黄州,时日虚度,于是悲从中来。阅读五人墓碑记片断,回答 1720 题。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11、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绅: 一般做官的人B、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编伍:指军队C、不敢复有株治 株治:牵连治罪 D、矫诏纷出 矫诏:假托的皇帝的命令18、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B、非常之谋难于猝发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1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12、戍卒叫,函谷举 B、激昂大义C、不拘于时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20、对上面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本段通过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B、本段交替使用不同的句式,或反问,或设问,或双重否定,充分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C、本段以叙为主,叙议结合,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D、本段中,作者看出了而且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句子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1、B 2、B 3、C 4、B 5、D 6、D 7、C 8、D 9、C10C 11B 12、C 13、B 14、C 15、B 16、C17、B 18、C 19、D 20、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