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278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国学系列讲座讲演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No.1996008 出版日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内容提要内容提要1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闲话燕园与北京城闲话燕园与北京城 讲演人:侯仁之 2 2、东、东 方方 文文 化化 讲演人:季羡林 3 3、中国哲学中的人文精神、中国哲学中的人文精神 讲演人:张岱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学讲座系列(之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闲话燕园与北京城闲话燕园与北京城 侯仁之 今天,我将结合北大的校园建设及北京城的规划设计来谈谈祖国 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当前,我国正进行改革

2、开放,进一 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这个新的形势之下,如何对待祖国的传 统文化,我认为是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结合实践,结合发展,哪些 应该摒弃,哪些应该继承。 首先,谈谈北大。我们的学校以首都命名,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上 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风云叠起的时代,五四运动的前后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校长时,推行了“兼容并蓄”的治学方针。 这个重要的革命传统、学术传统,由北大开始,一直影响全国的高等 教育。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这样的优秀传统是我们每个师生所 应承担的责任。明年香港回归,后年,北京大学建校百周年,这个时 候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我们学校尤其在校园建设上如何继承优良传统, 并加以

3、发扬光大很有意义。 (一)我是 64 年前,1932 年,即“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作为一名 新生来到北大的,当时的感觉记忆犹新。我听说过校园所在的这块地 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详细的情况一无所知,那时位于海淀镇的校 园和现在大不一样。我记得当时坐人力车从前门车站来到西北角,穿 过海淀镇,出了海淀西大街就是我们学校的西南角。一望无垠的稻田, 扩展到万寿山、玉泉山脚下。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地方叫海淀是不是与 这片江南景色有关呐?那时的校门是现在的西校门,一进校门就见一 个小湖上架着座石桥,便想起一首古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过了这半亩方塘,一 带草坪豁然

4、开朗,是当时的教育中心。那时学校规模只有现在的十分 之一,北侧是文学院、法学院,南侧是理学院,对面是办公大楼,草 坪上有两个华表。向前进,过了办公楼是一带丘陵,树木、道理曲折 迦旋,起了个传统的“影壁”的作用。中国校园建筑与外国的相比有 很大的特色,外国的校园或公园一进大门一望无际,一眼看穿,平坦 浩大。可中国的规划设计是曲折有致,不让你一眼望穿,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的时间,徘徊其中。北大这个地方本来属于皇家内务府 的园林,以后决定改造为大学校园的时候,并没有将原有风格一笔抹 杀。利用旧的传统适应今天生活的需要,就是继承与发展。穿过这一 带丘陵,向正东方前进,一到东坡,豁然开朗,未名湖展现在

5、眼前。 景点的终极是一体和水塔。“湖光塔影”是校园的有名的称号。一带 丘陵和未名湖的北侧,是男生宿舍红一楼到红六楼。丘陵树木的南侧, 通过一带茂密树林是女生宿舍:一、二、三、四院,后增五、六院。 当时男生不能进入女生宿舍,只能按按门铃,找到人后到北阁楼下坐 谈。所以称女生宿舍为“紫禁城”。那时到处都可以开放,包括水塔, 可以扶级盘旋而上,到了塔顶鸟瞰校园全景,向西一直可望到西门, 景色非凡。 (二)北大校园是旧日的皇家园林,乾隆时属于宰相和坤。他的园子 叫“淑春园”,它的南门正门就在今天一教和电教中心当中。一进园 子,东侧是湖泊,西侧是丘陵,当时它的建筑规模相当大,在今天临 湖轩所在地,但残余

6、的唯一的建筑“临风待月楼”,后来也被破坏了。 比之更早的是勺园。勺园是非常有名的私人园林,建于明朝晚期。那 时,北京城有个书法家叫米万钟,开辟了我们校园的西南角,位置即 今天的勺园。园仅百亩,以水取胜,因为建时从海边湖里取一勺水而 命名为勺园。勺园当中建了一个很大的建筑叫勺海棠,面向正南,前 面一个平台,坦坦荡荡。有个曲桥与周围联系起来。平台的西南角立 着一块大的石头,是勺园的重要标志。米万钟很喜欢石头,因而号为 “米友石”。燕园中现在还到处可见离散的太湖石,都是米万钟收集 的。图书馆善本室藏有米万钟亲笔绘制的当时勺园图,长九尺,这是 我们的校宝,到明年这副画正好有 380 年的历史。世界上有

7、名的大学 建校年代长于北大的不知有多少,可有哪一个大学能保存 380 年前它 的校园一角的优美图画到今天?实在是难能可贵。 (三)在北京大学西校门左门角原订着娄斗桥一号的门牌。娄斗桥的 称谓来源于明朝。今天的昆明湖是乾隆年间为解决圆明园一带的给水 问题,由一个小的瓮山泊扩大而成的昆明湖。没扩大之前,有一条小 河从今天万寿山的背后向东南蜿蜒流至西校门外,娄斗桥就架在那条 河之上。后来,乾隆开辟秦怡园(颐和园),修了一带宫墙,河水不 能再外流,一概纳入昆明湖。娄斗桥水另外一个来源是万泉庄丰富的 地下水。30 年前,河流改道,万泉河就从今天的芙蓉里向北一直流到 了我们的西墙外面。娄斗桥取消了。但旁边

8、还有一个石碑,立于长春 园东北界上。长春园东北还有不少石头,可惜被破坏了。我对这种破坏古迹的行为感到痛心,这是无知的表现。爱国就要爱你的土地,爱 你的家乡,爱你的学校。所以北大学生了解我们校园的来历是很有教 育意义的。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校园往北去的镜春园、鸣鹤园、朗润园才被 纳入校园。令人可喜的是,原来进西校门西边第一座楼(现外文楼), 后面应还有一座与其形式一样的楼,可当时没资金兴建。近几年美国 有人援助建了塞格勒考古艺术博物馆,当中的庭院里有一块巨石,那 是 380 年前立在勺海前的大石头,最后保存在塞格勒,保存在北大。 这块校园颇有历史渊源,因而名盛一时,成为我们燕园中风景最 为优

9、美的地方。海淀区政府开辟的文化风景游园路线就把北京大学包 括在其中。听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朗润园开始建立,为此我特地去 看了一趟。朗润园当中是小岛,周围是湖泊。虽然小鸟处于残破凋零 之中,可让人高兴的是中心房子正在那儿新建,而且按照原来的格式, 感到新的生命又在那里延续。 燕园校门是西校门,现在几乎成后门了。南门原是为学生到海淀 区方便而开辟的一个旁门,现在反倒成为前门。新图书馆建成后,真 正的校门应放在哪儿?我建议,把校门放在逸夫一楼和逸夫二楼之间, 中关村向北一点,面向正东方,一条垂直的轴线下去。按城市规划, 外面那条路从中关村往北将来还要打通,一直通到圆明园,外面北有 物理楼,南有化学楼

10、,再往东去,北有北大出版社等建筑,南面还有 住宅区,这可以作为北大象征性大门,进来后正对图书馆前面。 我觉得二体北草坪很好,坦坦荡荡,比一片果树好得多,而且把 80 几个共产党的烈士纪念碑耸立起来了,象波浪一样站在那片绿色的 海洋上。 有一次我从老图书馆西门出来散步,那边都是小土山,在小土山 的西边豁然发现“318”烈士燕京大学女同学魏的纪念碑。旁边还有 一个碑也是北大的校友 318 烈士的纪念碑,是后来从城里迁来的。 碑上刻着名字,用小篆书成。我们学校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每 个同学都应散步过去看看。其次,再谈谈北京城。 (一)去年(95 年)是北京建成 3040 周年,史书载周武王十一年

11、伐纣 之后,立即在北方分封了两个诸侯,一个是燕,一个是蓟。蓟在北边, 就是北京城的前身,当时称为蓟丘。旁边有一湖泊,就是现在的莲花 池。这个小湖是北京建城的重要标志。北京西站建在莲花池的东北角,有三个有利条件:一、站前的空地不易被占据;二、自然风光秀丽; 三、拥有丰沛的水源,对车站小气候大有裨益。西站的建立具有重大 历史意义。明年(97 年)香港回归,西站将开出第一列由首都直达九 龙的火车,而西站的所在地正是北京城的起源。后来由于水源不够, 北京城市中心被迫转移。 (二)从元大都建于北京,到明朝的北京城改造,再到清朝的继承, 北京城的变迁在中国历代都城建设史上都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既有 继承,

12、又有重大发展。 整个北京城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还有内城和外城,最突出的是其长 八公里的中轴线,将建筑物分列两旁。城墙并不单为军事防御,也是 平面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时,北京城核心地带位于今故宫,规划 布局尤其符合儒家传统的“核心地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祭天于 南部”的思想。左边(东边)是祭祖的太庙,右边(西边)是社稷坛, 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前面(南边)趋向朝廷,后面(北边)则是 全城的市场中心。原来的祭坛叫山川坛,现为先农坛,然后才加了外 城。虽然城市设计以帝王之居为宇宙中心的思想现已过时了,但它平 面布局的特点还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后来我们研究,北京城还有个特 点,就是把一带湖泊纳入城市建

13、设中心,这是自古没有的,很了不起 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继承了这个规划设计达到最高标准的封建帝 都。考虑到它的规划发展问题,50 年春成立了都市计划委员会,四年 后改成现在的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回首四十多年走过的道路, 成就是需首先肯定的。但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很多外国朋友经常提 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北京城墙拆掉?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北 京内城外城共 62 平方公里,能住的人口有限。再加上战争时期需要迅 速疏散人口,保留城墙的弊端显而易见。当时的北京城每个城门有两 个城楼,城门里有瓮城,每个瓮城里有小瓮城,瓮城前还有箭楼,互 不相同,各具特色。城墙很宽,可以用来散步而不受交通的影

14、响。当 时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思诚认为北京的城墙应该保留。为交 通便利考虑,可以多开城门多架桥,在护城河外开辟新市区。 79 年,匹兹堡大学代表团到北大来,请求北大赠送一块北京城砖。 北京大学请示了国家文物管理局,获得批准后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两 块有字的城砖。一块上写着“大新样城砖”,另一块上写着“明嘉靖 三十六年封窑户王保造”。80 年,北大将这两块砖海运到匹兹堡大学。 匹兹堡大学收到城砖后首先在董事会上展出,然后专门将两块砖放在一个展馆内,外覆玻璃罩供人观赏,因为实在太珍贵了。现在北京城 西南角还留下一段城墙,已经维修过了,只可惜上面用的是现代的砖。 对于这段城墙是否应该保留,意见不

15、统一。东城火车站附近也发现了 一段未拆的城墙。我认为,重要的不在于城墙的存废问题,而在于如 何继承和发展古代传统建筑的问题。 (三)老北京城改造最成功的一例是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前原称为天 街,东西长安门是封闭的,西边是前不廊,不允许老百姓进入,后来 天街开放了。五四运动就爆发在原来严禁人民进入的天安门广场。建 国十周年,经过长期规划,决定打开原来的前不廊,西边扩大。西边 盖人民大会堂,东边盖历史博物馆,中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尽管人 民大会堂的建筑面积超过紫禁城全部建筑面积的总和,但不高于天安 门,历史博物馆也是如此,从而显得天地和谐。更重要的是,在原来 只有一条中轴线基础上又形成了东西长安街这

16、样一条横轴。人民广场 的开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旧有的地址上展现了新的面貌, 同时展开左右两翼,是很大的成功,具有新的意义。建国三十周年 (1979)日本一个新闻记者代表团参观过北京后回去写了本书,叫 三十年的中国。书中说来到天安门广场,感觉开阔,浩荡,东西 对称排列,象一本书,合起来可以完全和谐。看似单调,实则丰富。 (四)四环路的开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北京申办第十一届亚运会 成功后,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安置各国运动员,将亚运村和奥 林匹克体育中心放在何处。经过反复斟酌,决定放在地域开阔的北方。 从全城的中轴线一直北上至现在的北四环。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和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就座落于此。同时靠近机场,可以使各国青年人一 下飞机,只需二十分钟车程,即可到达亚运村。这是第一次面向世界, 为了青年人相互接触,学习,为了促进世界和平、竞争、友谊的国际 盛会的召开而进行的城市规划,很有意义。在这之后考虑了一个问题, 新的北京城市规划该如何设计?我估计这个规划到 2010 年应该完成。 (五)从中轴线的变化来看,北京城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里程碑。 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