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教学创新片段(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6374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教学创新片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教学创新片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教学创新片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教学创新片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教学创新片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教学创新片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教学创新片段八年级教学创新片段( )地理教育 2007 年 3 期.“江淮之滨安徽省”的有效教学行政区划是初二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34 个省级行政区学习不可能按部就班完成。1.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课堂有效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2.学生在前一段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文轻图,地图使用不到位, 从中捕捉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高。问题 1教学策略: 诱导学生掌握方法(1)框架导向:分区学习理应遵循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原则; 框架引导、地图搭桥,知识迁移显得尤为重要,融会贯通是目标。(2) 协同导向:情境、情景师生共同设置。以“情” 、 “景”为主,培养学生

2、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开展教学。“情”:教学一定要有激情、热情,结合乡“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景”:配置地图、风景图片( 教会阅读是地理教学一个基本要求, 也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3)建构导向:引导多元思考与评价。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探究性学习为手段, 把区域地理特色与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教学。(4) 主题导向: 问题发现与解决过程中培养技能, 突出教材主题分省地理学习策略。问题 2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看透地图(1)“激活”地图图文结合:( 如徽州文化部分的处理)使学生习惯于利用地图、图片进行综合分析

3、,做到图文互动,答疑解惑。多图结合: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对于一个问题( 如安徽农业) 的分析,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思考。反映在地图上,要重视图与图之间的关系。主图与附图相结合。如安徽在中国的位置图, 作为附图始终放在左上角,而主图在不断变化。可以使学生抓住知识线索, 将相对独立的地理事物整体化。整体图和局部图相结合,如地理位置的处理。以图设问: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相互联系, 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 使学生学会以图设问、一图多问,培养发散思维能力。(2)“变动”地图熟练运用地图,让地图“变”起来。变则通,变则活,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如局部取舍变式,在本节课

4、使用广泛。利用多媒体让地图“动”起来。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强,可以把一些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对学生读图有很大帮助。如长江万里行( 导入,形成单元系统)、铁路干线图。(2)“惯用”地图让地图“用”起来, 就是加强地图学以致用环节,这个“用”表现为能够运用有关的地图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热点问题, 使“死学”的知识真正“活用”起来。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读“中国政区图”说说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的优势条件。总之, 图的使用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读图习惯,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建立地图思维, 让地图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工具,

5、成为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工具。周跃红/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43000).“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教学设计思路 1.以大量新颖的黄土高原景观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黄土高原地区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 进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从学生感兴趣的黄土高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入手,贴近实际,将枯燥的地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有置身其中的感觉,易于理解相关内容。3.本节课以“黄土高坡”这首歌引出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以及黄土高原地形、气候等内容,在本节课的回顾这一环节中, 再次将它的歌词与所讲述的教学内容相链接, 实现首尾呼应,课后学生印象深刻,以后每当听

6、到这首歌就会想起黄土高原,教学效果好。朱明囡/江苏省无锡市山明中学(214035).“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材处理本节教材从内容选择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第二部分描述绿洲农业; 第三部分突出西部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开发。这三部分内容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 并以递进的方式呈现, 自始自终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线。第一,自然环境部分突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以及在海陆位置和地形特征影响下的“干旱气候”,并说明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及农业发展的影响,特别突出水对本区域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影响。教材以活动课文的形式列举了人口、城市和交通线路的分布与

7、地形、水源的关系,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相结合的形式说明了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特别是水源的关系, 以及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趋利避害开凿“坎儿井”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源等事实。 第二,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猛增,原有的引水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水资源匮乏现象严重,供需之间的矛盾明显。因此,新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应该怎样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朝着市场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发展其他产业以满足现有环境下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材以活动课文的形式提出了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第三,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教材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相结合的形式说明了新疆资源、能源的开发与开发过

8、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从而体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林志胜/福建省南安市玲苏中学(362332).“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材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境,深入亚洲内陆,东面、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相邻,北面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 8 个国家接壤。面积160 多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面积的 1/6,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教材从学生活动入手, 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新疆陆上疆界漫长, 有 8 个邻国,是我国拥有邻国最多的省区。具有与多个国家开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其中阿拉山口因独特

9、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已经成为西北地区进出口货物最多的口岸。新疆地理位置最大的特点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海陆位置,这种位置对其气候乃至整个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冬冷夏热, 年较差、日较差大,干旱为其气候的主要特点。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地表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灌溉农业、绿洲农业为主。这种气候还使新疆的瓜果特别甜,闻名全国。新疆的地形主要特征是“三山夹两盆” 。由于四周高山环绕,对本就难以到达的海洋水汽起到了阻挡作用,加剧了新疆气候的干旱。新疆的面积、地形、气候, 对交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航空运输变得重要;修建铁路难度大;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且公路多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呈环状分布。新疆的

10、农业, 教材对其特征、分布、主要农作物品种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比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气候, 说明北疆与南疆的地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吴德川/重庆市十四中学(400000).“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反思 1.教材分析(1)教材把新疆放在“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这样的大背景下,安排学生去认识、探究学习,凸显的是省内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 特别是区域自然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教材图文并茂,设问环环相扣,有理有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假如按教材一步一步实施时, 却发现课堂教学陷入了一种类似于逻辑推理式的冗长过程。2.教学策略分析在细细琢磨了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中相

11、关的内容后,依据“与我有关,我能做到”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听看说行动顺序,由激发学习兴趣我在行动( 分享听和看的感受、找出新疆特色、探密特色新疆成因、我看西部大开发)学习成果形成( 小论文、小制作等)3.达成目标分析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 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知道灌溉农业的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知道畜牧业发展条件及主要牧场的分布。运用地图和资料, 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

12、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西北地区的开发、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说明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如何保护环境。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某区域为例, 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4.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初步学会举例说明某地区人民如何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经济。初步学会举例说明本地区气候、地形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灾害防治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分析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与水源的关系, 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许碧燕/广东省广州市五羊中学(5106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