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5904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1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1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1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1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02010 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届中考文言文精读课文写法特点与理解题总汇长乐长乐市教市教师进师进修学校修学校 李李 鼎鼎 (提供)(提供)初中七年级上册初中七年级上册 1、 童趣童趣 (07 年福州市中考设题)年福州市中考设题)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 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 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课文写作特色 :、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 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2、 论语论语十

2、则十则 (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空)(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 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课文写作特色: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3、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两则两则 文章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 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咏雪咏雪 1、 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 支撑这一观点。 2、兄妹两人的“解”哪一

3、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1、 友人的“无信”“无礼”表现在哪些地方?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_2、友人已认错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也是“无礼”?说说你的理由。_初中七年级下册初中七年级下册 4、 伤仲永伤仲永 表现手法: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先叙事,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 出众,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 见解。学习时,要注意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原因,想想自己受到什么启发。本文与孙权 劝学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可以作比较。问题探

4、究:问题探究: 1、方仲永才能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分为三个阶段:童年才能初露;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才能平庸。 2、方仲永的才能由神童沦为平庸的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人,不使学。 ” ) 从道理上看: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受于人者不至” 。 )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 更是不堪设想。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

5、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 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 4、有人说: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不同意。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只凭借2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 5、文中的“受之天”和“受之人”分别指什么? “受之天”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指天赋;“受之人”指“后天的教育” 。 6、如何理解“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7、学了这篇文章后,某班级举行了一个辩论会,请你结合本文给甲乙双方确定各自对立的观点,并作为 反方反驳正方的观点,要做

6、到有理有据。【正方观点】天赋决定成才。 【反方观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反驳】我方认为: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天赋对成才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只为成 才提供一个基础,对成才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人的知识、能力并不是先天父母所赐给的高智商中所包 含的内容。科学研究表明,先天没有缺陷的人,在出生后其智商并没有多大差别,而形成后天差异的根 本原因却是后天教育的环境、内容、程度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决定的。研究证明,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 的脑细胞比常人多千百倍,这是后天用脑的结果。“天才在于勤奋” , “教育创造英才。 ” 5、 木兰诗木兰诗 (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空)(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

7、空) 写作特点: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 要特点。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 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 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试想,如果将十年的征战生活详细来写,就会冲淡了诗的主题,也与木兰的形象不 相吻合。所以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详略安排分不开的。 6、 口技口技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形象描绘,生动逼真。、善于剪裁,层次清楚。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紧密结 合。 一、整体把握:一、整体把握: 1、本文记叙了一场精

8、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让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义传统民间 艺术的魅力。 2、结构安排 交代表演者和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简单) ,以及开场前的气氛。 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 A、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声惊醒。 B、一家人由醒复睡,以及宾客变化。 C、火灾突至,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表演结束,再次突出道具简单。 二、问题探究:二、问题探究: 1、 “善”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概括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统领全篇。 2、首尾为什么交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相互照应,突出道具简单,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3、 “抚尺一下” ,形成了怎样的气氛?

9、“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即肃静而紧张的气氛。 4、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有什么作用? 表现宾客对口技表演者的向往,表明他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衬托口技表演的高超;为即将开始的演 出创造静谧的氛围,是下文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5、口技表演为什么以“犬吠”声开场? 表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后,交代一家人惊醒的缘由,展开对各种声音的描摹。 6、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写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写的是听众的神态、心理。 “伸颈、侧目”表表明听得入神,惟恐有遗漏;“微笑”表明心领神会, 感到满意;“默叹”表明被折服,又不便拍案叫绝。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7、三个“大呼” ,五个“百千

10、”表现了:火势迅速蔓延;声音大起杂乱;人们紧张慌乱。 8、总写失火时声音复杂、逼真的句子是什么?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3处也。 ” 9、作者议论的句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作用:盛赞口技 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0、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了什么? 听众以假当真,想急于逃出火海。反衬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1、表现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的语句是:“稍稍正坐。 ” 12、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A、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

11、,由醒入睡过程: a.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遥闻毕备。 b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夫鼻句声咳嗽。 B、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a.响声大作,由少而多:忽一人犬吠。 b.百千齐作,应有尽有:中间力拉无所不有。 7、 短文两篇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 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 愿望和顽强意志。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 “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 大的力量和气魄。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

12、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 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夸父“与日逐走”? 从积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提倡从积极角度看待) 从消 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2、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丰富了神话内涵,丰富了夸父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 话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3、怎样认识夸父形象及神话主题?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至死不渝、甘为人类造福。这一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 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 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

13、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 精卫填海 。 初中八年级上册初中八年级上册 8、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一、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

14、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4(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 ,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

15、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