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说课稿

上传人:l**** 文档编号:4515713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树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那树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那树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那树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那树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那树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树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那树说课稿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散文那树,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课。一、说理念一、说理念首先我说说我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二、说教材二、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章永恒的主题。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2、, 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2、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认识人类文明与片段环境的冲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3、教学重点、难点:我将重点难点分别设定为:重点,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三、说教法三、说教法我采用的是品读法、讨论点拨法。四、说学法四、说学法我采用的是合作探究法,注重多层对话,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五、说过程五、说过程我设定为这样几个环节:1、教学本文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我

3、设计了两个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的树。2、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2)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倾诉些什么?这一过程,教师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拿到课堂交流,借助集体的智慧,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并实现成果共赏。3、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怎么去处理那树?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观点的“审查-扬弃-再建”,即文化的构建过程。让学生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六、说预期效果六、说预期效果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多重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而且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目的是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更灵活地将互动性阅读法贯穿到学习中去。这节课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一】、说教材1. 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本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谈生命,学生从

5、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加深对散文这种文体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并为学习下一篇歌颂生命顽强不屈的文章地下森林断想打下基础。2.本课的知识体系 那树的作者是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本课我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安排二个教学课时。下面我说第一个课时的授课预设以及预设的理念。3、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 ,理论依据: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6、引导者”,老师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所以我按阅读教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入文本。(2)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阅读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文本,去体会文本中所以揭示的内涵。4.教学重点: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论依据: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可是只从表面上看学生会觉得作者是反对文明的发展。由此我把它拟为教学的难点。【

7、二】说教法1.引导法2.诵读、品味法【三】说学法根据大纲要求: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要运用恰当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诵读法只有读进去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才能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这也与教法相辅承。研讨法分小组讨论。波兰哲学学英加登曾说过:文本在没 有读者参与之前,还是一种黑暗的存在,叠白纸上印着一串符号。只有读者的参与,文本才有了意义。通过研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同时这样阅读,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四】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之前,我首先把我的教学流程展示给大家

8、。分五个板块:(导语设计)(检测字词)(阅读,体会)(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我这样设计,既符合了阅读教学规律,也符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倡今天绿色正逐渐被吞噬。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面对台风,它岿然不动;那树,是人类的朋友,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浓浓的绿阴、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倒下了,台湾作家王鼎钧对此慨叹不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 (出示多媒体图片,)这样开头,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悲剧氛围,让他们能更快地进入情境,去叠合作者情感。能更快地进入文本阅读。字词知多少古人

9、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今天我们听到更多的便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基础真的是不可忽略,为了更好地阅读,字词就更显得重要了。为了避免枯燥,我让学生先阅读文本找出初次见面的字、词;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自己到黑板上来板书。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在看书时精力更加集中。阅读,体会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着的感情。(1)学生朗读,然后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3)速读文本,走近那树。设计问题如下:用“那是一棵_的树”的句式,结合文章内容说一段话。在这个环节里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捕获信息的

10、能力,信息整合的能力。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想是相同,所以在这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凭自己的能力找到答案。我举个例子,示范一下。雾里有了灯塔行人才能更好地前进不是吗?在这个环节里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4)研读课文,品味情感设计问题如下: 用直线画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 用曲线画出工人截树语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找找文中:人类对树的态度,蚂蚁呢?从而让学生思考作者会是什么样度?这几个问题是逐层深入,一点一点靠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触摸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设计以上问题,符合了阅读教学的规律,同时也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

11、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的感情。文出心声,只有融入到文字构筑的世界,才能与作者靠得更近。再讲第二个问题时,我用两个图片进行对比,形成视觉上的震憾。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进行叠合。并举一个例子:“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让学生去思考,哪些词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因为我一直觉得:金子固然珍贵,可是还是没有点金之术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注重给学生以方法的引导。明白了怎么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在第三小题时,可是让学生思考大树为人类做了什么。进而对作者的情感再一次体会。在这个环节里,因为是

12、九年级学生,所以他们已有足够我能力去思考。因为我人类有一种共同的情感叫悲悯;有一种共同的美丽叫善良。其实预习时就有学生提出:“那文明就不发展了吗?作者是否定文明吗?”这个问题现在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出示多媒体显示:“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能,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历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是王鼎钧先生在另一篇文章里写的。由此看出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解决了本文中的重点、难点。作业设计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 , 那依靠绿色才得以

13、繁衍的生灵离灾难还远吗?如果大树和那些生灵可以倾诉的话,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难道发展就没有一个和谐的办法吗?(1)想像一下,蚂蚁在与大树互相倾诉时,都说些什么?(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对那树做出怎样的决定?让学生在课下好好地阅读课文,去合理地思考这二个问题,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板书设计早期 庇护、造福人类那树 近期 托物寓意现在 惨遭杀戮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五、总结整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采用真正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重点、难点。课堂上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切实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通过我课前充分的预设,这节课收到预期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