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15546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研究(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国 土 资 源 部目 录一、现状与形势 1(一)地质勘查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1(二)地质勘查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 4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6(一)基本原则 7(二)规划目标 8三、总体布局 13(一)区域布局 13(二)统筹工作布局 16四、能源矿产勘查 21(一)油气资源勘查 21(二)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勘查 22(三)其他能源矿产勘查 24五、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 25(一)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 25(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26(三)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利用现状调查27六、矿山地质工作 28(一)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 28(二)矿山生产勘探 28(三)共伴生矿和尾矿综

2、合评价与勘查 29(四)矿山关闭阶段地质工作 30七、基础地质调查 30(一)区域地质调查 30(二)区域地球物理勘查 32(三)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33(四)区域水文地质和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33(五)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34(六)海洋地质调查 34八、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调查监测 35(一)地质灾害调查监测 35(二)地下水监测 36(三)地下水水文地质勘查 37(四)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 37(五)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 38(六)重大工程区的区域工程地质调查评价 38九、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39(一)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9(二)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39(三)地质资料深度开发 40十、

3、科技创新与地质工作领域拓展 41(一)地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41(二)地质工作领域拓展 42十一、组织实施 43(一)公益性地质工作 43(二)地质勘查基金 44(三)商业性矿产勘查 45(四)重大工程 45十二、保障措施 48(一)健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制,理顺运行机制48(二)培育和规范地质勘查市场,强化矿业权管理49(三)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加强地勘行业管理50(四)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提高地质勘查水平 51(五)发展地质教育,加快地质人才开发 51(六)完善法规政策,建立地质勘查投入新机制52(七)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52附表 1:全国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调查评价区 54附

4、表 2:全国非能源重要矿产重点勘查区 59为了加强对全国地质勘查的宏观指导,正确引导地质勘查工作布局和结构调整,全面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制定全国地质勘查规划。本规划是依法管理和监督全国地质勘查活动的重要依据。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政府财政安排的其他用于地质勘查的资金必须根据本规划进行部署和安排,商业性地质勘查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本规划编制以 2005 年为基准年,近期目标期为2010 年,远景目标期为 2020 年。一、现状与形势(一)地质勘查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我国地质勘查

5、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先行和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效显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程度全面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实现了中比例尺陆域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获取了海量的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矿产开发、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和城镇化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矿产勘查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储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矿产资源保证。迄今,我国共发现矿产171 种,探明储量的矿产 159 种,矿产地(点)20 多万处,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和专栏 1 “十五”期

6、间主要地质勘查工作完成情况分 类 工作内容 完成情况 备 注石油 44.2 亿吨 探明地质储量天然气 2.6 万亿立方米 探明地质储量煤炭 1100 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铁(矿石量) 9.9 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铜 189 万吨 查明资源储量铝土矿(矿石量) 1.7 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锰(矿石量) 1.14 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铅锌 490 万吨 查明资源储量钨(WO 3) 11.4 万吨 查明资源储量锡 21 万吨 查明资源储量钾盐(KCl) 2.2 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金 1197 吨 查明资源储量矿产勘查新发现重要金属矿产地 1490 个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 360 万平方千米 中比例尺全覆

7、盖1:5 万区域地质调查 4.3 万平方千米1:20 万区域重力调查 39 万平方千米1:100 万区域重力调查 103 万平方千米1:20 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41 万平方千米1:25 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79 万平方千米1:25 万区域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179 万平方千米1:50 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470 万平方千米 全覆盖航空物探 39 万测线千米15 万航空摄影 1.6 万平方千米基础地质调查1:100 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49 万平方千米 2 个试点图幅地质灾害调查 700 个县市地面沉降调查 2 万平方千米地质灾害地 质 环 境 调 查矿山环境调查 5.1 万平方千米 1

8、1.3 万个矿山信息化建设 全国大型地学基础数据库 15 个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 1.6 万种 1.6TB20 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相继发现和勘查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煤田、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基地,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矿产资源保障。地下水勘查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和我国管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取得重要进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警工作成效显著,为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基础。开展了 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3 万余处。相继开展了国家级和省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初步建立重点地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体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9、专业监测网已建成运行。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提升地球认知和探测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并完善了地质科学学科体系,自主创新和发展了一批重大地质科学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培养了大量优秀地质人才;建立完善了国家、省级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和馆藏机构,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地质勘查新体系初步形成,为地质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中央与地方分工协作的地质工作新体系初步建立。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矿业权市场日趋活跃,勘查投资趋于多元化,社会投资有较大增长。(二)地质勘查工作面临机遇

10、与挑战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全球矿业形势步入全面复苏阶段,矿业市场活跃,资源跨国竞争日趋激烈。地质勘查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我国能源及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矿产勘查工作滞后,相当一批资源的可供性下降,可供开发的后备基地严重不足。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石油、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在我国41 种主要非能源固体矿产中,近一半矿种查明资源储量不能保证 2020 年需求。特别是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供需缺口近年持续扩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高;曾经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一大批

11、老矿山资源形势严峻,可采储量和矿石品位急剧下降。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但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铁、铜、铝、锰、铅、锌、镍、钨、锡、金等重要矿产,都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特别是西部新区和中、东部隐伏矿床的勘查潜力巨大,迫切需要加强资源勘查。2防灾减灾需要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发挥更大作用我国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起步较晚,地质灾害预警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约 50%以上国土面积受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影响。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呈增长趋势,北方荒漠化、南方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地质环境压力变大。地下水污染

12、、土壤污染问题突显,迫切需要地质勘查工作发挥基础支撑作用。3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高精度宽领域基础地质调查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总体较低,中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尚有较多空白区,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更低,15 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我国陆域面积的 19,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特别在重要经济区、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要城镇密集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区域,急需系统开展多目标、多学科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中大比例尺综合基础地质调查与数据更新,建立国家基础地质调查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4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及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快海洋地质调查我国拥有

13、约 300 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至今尚未开展系统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洋油气勘探尚处于初期阶段。我国海域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较为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前景,需要全面系统地开展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重点海区的油气资源调查。这既是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资源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需要。5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要求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低,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地质资料汇交难,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与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地质信息的需求。急需加强地质调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地质资料信息、图书档案、地质知识普及等社会公益服务工作,以及对地质资料的提炼与加工,向社会提供丰富的地学产品与信

14、息。6地质工作健康发展需要提高地质勘查保障能力地质勘查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地质勘查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地质勘查公共财政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相对不足,基础性地质工作薄弱,对商业性矿产勘查支撑力度不强。地勘行业人才紧缺,公益性地质队伍结构不合理,野外地质工作待遇不高。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原创性的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不多,高新技术应用与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地质勘查现代化的需求。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全国地质勘查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把提高矿

15、产资源保障程度放在突出地位,切实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确定以下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勘查与环境地质调查,统筹中央与地方地质勘查工作,统筹各类规划区地质工作,统筹国内地勘事业发展与地勘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提前 10 到 15 年规划部署地质勘查工作。2. 遵循规律,合理布局。根据我国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布局要求,结合人口分布、

16、国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格局,统筹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布局,引导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序发展。3突出重点,拓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地质条件、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深度和广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地质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4创新科技,增强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步伐。突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把地质区位优势变为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推进成矿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研与勘查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创新基地建设。5立足国内,扩大合作。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加大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源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