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棉业科技进步30年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15245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团棉业科技进步3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兵团棉业科技进步3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兵团棉业科技进步3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兵团棉业科技进步3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兵团棉业科技进步3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兵团棉业科技进步3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团棉业科技进步30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新疆农垦科技2010年第6期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新疆农垦科技2010年第6期兵 团 棉 业 科 技 进 步 30 年邓福军,陈冠文,余渝,刘政(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新疆石河子83200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植棉业虽然起步较晚,但30年来发展很快。2008年,兵团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6.32万hm2(844.75万亩),皮棉平均单产155 kg/667 m2,居全国首位;总产130万t,占全国棉花总产的1/6。 兵团棉花平均每年出口约30万t,约占全国棉花出口

2、总数的50%,占世界棉花出口量的8%。 兵团棉花生产和出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1兵团棉花生产发展历程的回硕 1.1起步阶段(1950 1955年)兵团种植棉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当年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五师赴阿克苏垦区的前进农场、草湖农场等地,当年开荒植棉1 793hm2,皮棉平均单产达到172.5 kg/hm2。 同年,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五师赴沙湾县境内的炮台、 小拐等地开荒生产,在小拐农场植棉0.2 hm2,平均单产籽棉44.4 kg/hm2。 首次在北纬4510,东经8503试种棉花成功。 到1954年,兵团种植棉花面积4 620 hm2,皮棉单产达

3、到411 kg/hm2。1953年,二军五师在阿克苏垦区沙井子农业试验站引进长绒棉来德福阿金,当年试种成功。1.2波动阶段(1956 1978年) 1956年,植棉面积迅速扩大到24 000 hm2。但由于农田基本建设不讲质量,种地不讲科学,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单产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面积大幅度减少。 之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重视培育良种和施肥技术,到1965年兵团棉花生产才得到恢复。“”期间,兵团棉花面积一直徘徊在4万 5万hm2, 单产一路下滑,1975年棉花面积由1967年的44 130 hm2减少到36 580 hm2, 皮棉单产由546 kg/hm2下降到282 kg/hm2。

4、1.3持续发展阶段(1979 2008年)1978年以后,兵团提出 “稳粮增棉”的方针,逐年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地膜植棉等新技术, 棉花生产开始恢复性发展。1981年, 兵团棉花面积达到87 610 hm2, 皮棉单产达到599 kg/hm2。随着棉花品种的不断更新, 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的不断进步, 兵团的棉花生产进入持续发展阶段,面积、单产、总产不断增加。2005年,兵团的棉花面积达到471 740 hm2, 皮棉单产达到2 092kg/hm2,分别为1978年的11.3倍和4.3倍。 在这个阶段,长绒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年,兵团的长绒棉面积达到39

5、060 hm2,皮棉单产达到1 752 kg/hm2,分别为1978年的2.9倍和4.3倍。1995年兵团还开始了彩色棉的种植。 现已形成了南疆农三师、北疆农八师2个彩色棉生产基地,种植面积最大年份达到1万hm2。 棕色棉产量和品质已与白色棉接近,绿色棉品质和产量还需进一步改良。1.4主要成就兵团棉花种植主要成就:(1)打破了我国的植棉禁区,解放以前,新疆北疆是不种棉花的,素有“自古北疆不种棉”之说,即把北纬44以上地区,视为植棉禁区, 兵团目前已在北纬4623的一八四团大面积种植棉花;(2)长绒棉填补我国空白,彩色棉异军突起。 兵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长绒棉和彩色棉生产基地;(3)首创国内和世界

6、的棉花高产记录。 兵团棉花单产记录为我国和世界最高;(4)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出口棉基地。 兵团棉花平均每年出口约30万t,约占全国棉花出口总数的50%,占世界棉花出口量的8%;(5) 创建全国最大的棉花节水灌溉基地。棉花膜下滴灌面积达到95%以上;(6) 领跑全国的现代农业。兵团目前已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兵团棉业科技进步30年兵团植棉业的快速发展是与30年来植棉业的科技进步分不开的。30年来,兵团棉花在育种技术收稿日期:20100916科 技 论 坛32008年第5期 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 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 新疆农垦科技2010年第6期 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

7、 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 新疆农垦科技2010年第6期 新疆农垦科技与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和植保技术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2.1棉花品种的引进、选育成就斐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品种引进为主阶段。 部队从苏联引进了C-3173等棉花良种,在南、北疆垦区试种、推广,在兵团棉花的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至今的30年,棉花品种的演进大体可以分为下列2个阶段。2.1.1以品种自育为主阶段 20世纪80年代,南、北疆垦区种植的都是兵团自育的品种。 南疆种植的棉花品种是由农二师塔里木良种繁育试验站杨树新采用多父本混合花粉杂交培育出的“军棉一号”。 该品种出苗

8、好,适应性强,耐瘠薄、耐旱、耐盐碱,平均铃重6.6 7.0 g,纤维长度29 32 mm,整齐度82.5% 92.5%,衣分36,细度 5 515 m/g,纤维强度3.90 g。该品种一直为南疆早中熟陆地棉区主栽品种。19811991年, 累计种植993330 hm2。1991年,创造了全国省(区、市)棉花皮棉单产最高记录3 013 kg/hm2。新陆早1号由石河子下野地试验站刘汉珠等选育。 该品种具有抗旱、早熟、结铃性强、吐絮集中、品质好等优点。 生育期110 125 d,植株呈塔型,株高60 80 cm,绒长29.5 30.9 mm,细度5 900 6 900 mg,纤维强度433 g,衣

9、分35.36%。1981 1985年累计推广34万多hm2,为北疆地区的主栽品种。 陕西、甘肃、山东等也有种植。军海1号由农一师农科所陈顺理等选育。 该品种具有零式分枝、早熟、结铃性强、吐絮集中、品质好等优点。 生育期130 135 d,植株紧凑,株高适中,绒长36.0 37.5 mm,细度7 000 7 600 mg,纤维强度453 g,衣分31% 33%。1968 1990年累计推广15万多hm2,为长绒棉地区的主栽品种。2.1.2引、育并举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棉花重茬面积的扩大和重茬年限的延长,病虫害逐年加重。为了找到代替军棉一号和新陆早1号的抗病品种,南、北疆垦区开始从黄

10、淮棉区大量引进抗病品种, 如辽棉10号、12号, 中棉所12号、35号等。 抗病品种的引进、筛选、推广,有效的遏制了棉花病害蔓延的势头。21世纪初, 兵团棉花生产已达到较高水平, 2002年皮棉单产已达到1 821 kg/hm2。 正当人们思考“棉花生产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的时候,农五师八十九团引进试种的标杂A1创造了北疆棉花的超高产记录,接着又在北疆创造了大面积超高产记录,使人们看到了杂交棉的增产潜力。于是,掀起了杂交棉的引种高潮。与此同时, 兵团的棉花育种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1)相继育成了一批高产、抗病的陆地棉新品种,如新陆早33号、新陆早36号;(2)相继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的长绒棉

11、新品种,如新海18号、新海21号;(3)开展了彩色棉的育种工作,育成了一批彩色棉新品种。2.2“矮、密、早、膜”技术路线使兵团棉业冲出起跑线兵团的棉花科技工作者针对新疆棉区无霜期短、热量条件相对不足的生态条件,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以提高密度为核心的“密、矮、早”技术体系。同时,还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与“密、矮、早”结合,形成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兵团棉花生产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密、矮、早、膜” 技术路线。 这一技术路线的广泛应用, 有效地解决了新疆不利的生态条件对棉花生产的束缚,使兵团棉花生产冲出起跑线,驶上了快车道。2.2.1密植技术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前, 西北内陆棉区的种植密度与内

12、地棉区相近, 大体在7.5万 9.0万株/hm2,产量一直徘徊在300 500 kg/hm2。20世纪80年代初, 兵团的科技人员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新疆棉区的生态特点:春季升温慢且不稳定,秋季降温快,有效积温不足,无霜期短;降雨稀少,土壤和大气干旱;棉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的有效养分含量低。 这些生态条件限制了棉花单株生产力的提高。 因此,提出了通过增加收获株数,依靠群体夺高产的基本思路。在将种植密度从7.5万株/hm2提高到15.0万株/hm2左右的同时,总结了与密植相配套的矮化和早熟指标,从而形成了“密、矮、早”技术路线。随着“密、矮、早”技术路线的推广,棉花皮棉产量由不足500 kg/h

13、m2提高到1990年的1 146 kg/hm2,单产翻了一翻。 20世纪90年代初, 农七师一二五团针对本团土壤盐碱重、出苗率低、肥力不高,棉花个体发育差的情况,开始进行地膜棉高密度栽培试验、示范。 全团棉花收获株数达到18.0万 22.5万株/hm2,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1997年农一师十二团在土壤肥力较低的新开垦条田进行地膜棉高密度栽培(22.5万 30.0万/hm2) 试验,1998 1999年又在较大面积、中上等肥力棉田进行了试验和生产示范,均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1999 2002年,兵团高密度栽培项目组又将近几年兵团推广的多项新技术: 膜下科 技 论 坛4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

14、5期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新疆农垦科技2010年第6期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新疆农垦科技2008年第5期新疆农垦科技2010年第6期滴灌、机械采棉、精量播种、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等与高密度栽培进行组装配套, 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构成单元多、总体结构优化、系统协同性好、输出效能高的 “棉花高密度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将兵团的植棉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推进了一大步。2.2.2覆膜栽培技术的发展新疆的覆膜植棉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兵团在0.5 hm2棉田进行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单产皮棉1 500 kg/hm2以上。1981年兵团推广地膜植棉面积1

15、 073.3 hm2, 皮棉平均单产1 185 kg/hm2,比露地植棉增产71.7%。1982年南、北疆垦区地膜植棉面积达到31 300 hm2。 北疆棉区在示范、推广地膜植棉技术中解决了两个技术问题: 一是研制和生产铺膜、 播种机械; 二是超薄地膜的生产与应用。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为地膜棉的大面积推广铺平了道路。 随后,地膜棉面积迅速扩大。1990年,农七师一二八团的科技工作者针对本团夏季高温、干旱、缺水的情况,开始了扩大地膜宽度 (由原来的40 60 cm,1膜种2行棉花, 扩大到120 140 cm,1膜种4行棉花), 提高地膜保墒、节水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同时,喀什地区也从甘肃敦煌

16、引进了宽膜植棉技术。 于是宽膜植棉技术迅速在南、北疆推广应用。1995年兵团宽膜植棉面积仅0.21万hm2,1996年达到6.87万hm2,1997年达到 20.67万hm2,占兵团植棉面积的65.5%。20世纪末,农一师十六团开始试验和示范膜宽210 cm,1膜种6行棉花的超宽膜植棉方式, 进一步提高了地膜植棉的生态效应和增产效果。2005年前后,超宽膜进一步与膜下滴灌结合, 形成1膜2管6行的高效低成本种植方式。在不断增加覆膜宽度的同时, 覆膜的空间结构也在发生变化。21世纪初,二十九团针对本团土壤盐碱大,播种后遇雨易形成碱壳,抓全苗难的问题,试验和推广了“双膜覆盖技术”,即在第1层膜的种孔行上再覆一层窄膜。 这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盐碱地和粘土棉田雨害缺苗问题。据二十九团测定:双膜下5 cm地温比对照的常规膜每天平均高2 。 雨后保苗率达到89.7%,较对照上升了9.3%,皮棉平均单产较对照增幅达到6.51%。在推广覆膜栽培技术的同时, 进一步丰富了覆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