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精益求精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3480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精益求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精益求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精益求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精益求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精益求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浅谈如何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 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 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 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教材,但也不能只 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 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

2、不 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当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在教学材料 选择上,可以从时间与空间考虑,选取一些新的、有联系的内容,在呈现和组织形式上, 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一、合理利用例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还原于生活,所以例题应该是学生生活的缩影。因此关注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 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在 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有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

3、例题的原型,再把教材中的例题融入这个原型,进行 生活化处理,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易学乐学。1、替换例题中的现实内容。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范 例进行合理的更新,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用新的素材和学生熟知的素 材换掉原题中过时、生疏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 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搬进课堂,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在三年级上册的“千米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城市的路标 图,而这个地方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他们很难体会到图中所标的“10 千米”和“23 千米” 大概有多

4、远,因此,我把这个例题更新成我班学生比较熟悉的“学校到继和桥大约有 10 千 米”,“红坪到野马河大约有 23 千米”,“红坪到松柏大约 57 千米”。学生基本都去过 这些地方,因此在此基础上比较容易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1 千米的长度观念。2、更换原有例题。新教材已经力所能及地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 兴趣和经验,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但是每个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 施和课程资源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并不是教材中的所 有范例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地更换原有例 题,以便学生更

5、有效地学习。比如把城市的生活情境替换为农村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到 格外亲切,就容易唤起山区学生的兴趣。3、合并简单例题,分解有难度例题。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对于一些比较 简单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把两个或几个例题内容合并在一起,在比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新教材有很多比较难的知识,大多 数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慢,需要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消化,此时,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可以 把一个例题内容或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散成两个例题或两课时甚至多课时来教学,以便学生能接受和掌握。有些生活中的问题需要三步甚至更多步才能解答的,例如三年级下册面 积的综合应用,学生很难

6、找到解题思路,如果把这样的例题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解答,学 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再如二年级的“认识角”一课的容量就相当大,其中“角的比较”是 一个难点,要突破难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操作体验,就应该划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比较合适。二、精心设计课后练习。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教材,是教师的义务和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 生活的练习内容,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1、对练习题进行大胆合理的改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 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乐于思考、真诚交流

7、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 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我经常将练习题 中的人名、地名和情境内容替换成学生所熟知的,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深 切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还比如有一些校外调查题目,对于寄宿学生来说很难完成,我就把 他改编成能在校内或者在学校附近能够完成的题目。2、适当补充练习内容。由于知识的难易程度不同和学生间的各种差异,对知识的掌握 程度也会不同,所以在学习了一个新的内容后,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地补充 一些练习内容,以巩固学生还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比如让学生正确计算从 8:30 到 9:15 经过了多长时间,就要多增加一些对时钟的操作练

8、习,才能保证效果。3、合理选择练习形式。新教材较旧教材的练习形式又有了新的突破,比较丰富多样, 我们除了要利用好教材里的“做一做”、“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练 习形式外,还可以把学生身边的事物和活动,甚至是学生中常见的游戏引入练习中,和所 学的知识进行结合,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对称图形”一 课的学习中,学生在画“2”的对称图形时没有进行左右的调换,画出的还是“2”,我就 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2”,让两名同学分别站在白纸的正面和反面观察,让其他 同学猜测他们看到是什么图案,通过反复交流和验证,学生很容易找到画对称图形的诀窍。 这样让学生感觉既轻松有

9、趣,又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三、优化呈现方式。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知识获得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 的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 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应深入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根据学习内容, 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组 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研究、发现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教材只是以静态的文本、图画形式反映出来,而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 律,因此需要我们采用各种手段来展现其动

10、态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量关系,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比较分数的大小中,学生很难直接比较出“2/2”和“8/8”的大小, 如果借助图形演示,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2/2”和“8/8”是相等的。又如在三年级下册 “平移和旋转”一内容的学习中,教材呈现的虽然是学生比较熟知的事物,但都是静态的 画面,而实际的“平移和旋转”都是以动态存在的,部分对这些事物不大熟悉的学生可能 比较难体会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因此,我把学生生活所熟知的地球仪等物体搬 到课堂上,以动态的切实感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理解所学知识。四、整合教学内容。对知识的有效整合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

11、之一,这里的整合不仅包括 数学知识本身之间的纵向整合,还包括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1、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承接。教材把这 些知识按难易程度分布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也就是说学生在每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只 是数学知识体系上的某个环节中的某个知识层面。因此,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 把它与以往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适度整合,在唤起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以更好地 掌握新知,在学习新之的基础上巩固旧知,达到温故而知新。2、与其他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新时期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通才,所以我们的任 务不只是教好自己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

12、识和能力。没有一门 学科是完全独立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机地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使学生的知识“贯穿纵横”,从而更加全面、和谐地发展。例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中,就可以与美术知识进行整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建立在教师对现行教材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之上。对 新课标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 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教学实践更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使教学内 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学习方 式,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使教学立足于现有水平,挑战潜在水平, 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开发是无尽的。如何使教学为学生服务,这应该是我们 数学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