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处理试验报告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13261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信息处理试验报告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信息处理试验报告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信息处理试验报告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信息处理试验报告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信息处理试验报告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信息处理试验报告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信息处理试验报告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 094100326 姓名 刘亚丽 学院 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 09D 班 实验课程名称 教育信息处理 教师及职称 肖斓楠【副教授】 开课学期 2010 至 2011 学年 下 学期填报时间 2011 年 12 月 5 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一一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序号实验名称视频教学分析实验时间2011 年 12 月 5 日实验室东区 1 栋 325 宿舍1实验目的 (1) 、根据视频对内容选取和采样 (2) 、对此进行 Flanders 分析、计算信息熵、画类别频度图互动曲线和迁移矩 阵 (3)对此进行 S-T 分析、画出 S-T

2、曲线、画出 Rt-Ch 图 (4) 、分析其教学模式 (5) 、小组讨论其分类系统 2 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实验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它是一种在时间轴上展开和变 化的过程。教学分析方法应基于教学过程的这种特点,有效的记录教学过程中的 各种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一定的信息,并将这种信息用于 评价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 试验流程图:试验流程图: 整体计划整体计划小组讨论,制定出初步计划。 观看视频观看视频 仔细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视频对内容选取和采样 分配任务分配任务根据采样内容,进行分工处理,画出相应图表。 图表分析图表分析

3、根据画出的图表,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填写试验报告填写试验报告根据上述分析,做出实验报告。3实验设备及材料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视频、笔、excel 软件、笔记本。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步骤:步骤:(1) 、经过小组讨论,制定出此次教学分析的计划。 (2) 、根据计划,全体成员观看视频并进行采样,每 10 秒采样一次,采样完后, 把每个人的采样结果进行对照,使其尽量无误,有偏差较大的,重新观看视频进 行采样。 (3) 、把最后的采样结果分发给每一个人,进行分工(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是序 列分析,另外一组进行 S-T 分析) ,并计算相应数据,做出相应图表。 (4) 、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把结果进

4、行汇总分析,进行总结。 (5) 、根据上述所做的内容,完成实验报告单。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分工一定要明确,具体到每一个。 (2) 、进行采样时不能分段采样。 (3) 、采样数据要精确完整。5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参照法、对比法、计算法、图表法。6参考文献1傅德荣,章慧敏, 教育信息处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1、实验现象与结果 采样之后,分类分析的数据结构数据结构为:8 分 45 秒13 分 45 秒 每格代表 10 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教师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13 分 45 秒18 分 45 秒 每格代表 10 秒, 代表被记录的

5、行为。 时间教师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18 分 45 秒23 分 45 秒 每格代表 10 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教师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3 分 45 秒8 分 45 秒 每格代表 10 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教师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23 分 45 秒28 分 45 秒每格代表 10 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28 分 45 秒33 分 45 秒 每格代表 10 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 教师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33 分 45 秒38 分 4

6、5 秒 每格代表 10 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38 分 45 秒43 分 45 秒 每格代表 10 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 教师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43 分 45 秒44 分 35 秒 每格代表 10 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教学过程中的单元行为根据行为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这些单元 行为由行为分类表所设定。教学过程中行为记录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的,在这里所选 取的时间间隔是 10 秒,通过采样,可得到教学过程的分类型为数据系列。 迁移矩阵

7、迁移矩阵 通过观看视频,进行采样后统计出各个元素表示对应行为组出现的次数如下: 出现 8 次 出现 1 次 出现 1 次 出现 1 次 出现 2 次 出现 1 次 出现 1 次 出现 1 次 出现 2 次 出现 11 次出现 1 次 出现 1 次 出现 1 次 出现 7 次 出现 119 次 出现 5 次 出现 1 次 出现 1 次教 师学 生计811101213111121111611711951113511663953教师216110学 生1111计114115136481411由迁移矩阵图可算出(比例分析):老师和学生的行为比例为: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218:12=109:6 由此可看

8、出:该课堂是一节讲授课堂; 教师行为:矩阵中(讲授)行为出现 135 次,(指示)出现 53 次,其他行为(制造动 机)行为 10 次,表扬行为出现 3 次,批评行为没有; 学生行为:学生应答行为出现 10 次,学生自发发言行为出现一次; 有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堂课老师与学生的行为交互不是很强,而更多的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 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能在这个矩阵中体现出来,因为学生的应答都是老师提问引起的。 根据计算:其信息熵 H=0.580754(dit) 时序列分析时序列分析:分析: 有上述两个时序列分析图可以看出,从六至十四分钟这段时间,老师讲课的 频率特别高,而学生的行为频率却非常短;从上述两

9、个图还可以看出:老实的行为 主要的是讲授和演示;由此得出:这是一段一教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时段。S-T 曲线 S-T 数据记录卡片数据记录卡片.NO:学校南昌十中教师李怡时间2011 年 11 月 20 日学科物理教材波的干涉采样间隔10 秒01234567890TTTTTSTTTT1TTTTTTSTTT2TTTSTTTTTT3TTTTTSTTTT4TTTTTTTTTT5TTTTTTTTTT6TTSTTTTTTT7TTTTTTTTTT8TTTTTTTSTT9TTTTTTTTTT10TTTSSTTTTT11TTTTTTSTTT12TTTTTTTTTT13TSTTTTTTTT14TTTTTTTTTS1

10、5TTTTTTTTTT16STTSTTTTTT17TTTTTSTSTT18TTTTTTTTTT19TTTTTTTTTT20TTTTTTTTTT21TTTTTTTTTS22TTTTTTTTTT23TTTTTTTTTT24TTTTT备忘:备注:分析:从这个图可以看出,该课堂主要是老师的教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频度 不是很大,学生的练习没有出现过,由此可以得出:这是一节讲授课程,学生没有 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我觉得这是一节不是很科学的讲授课,从头至尾没有一分钟时 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应该适当留给学生一段自主练习的时间。Rt-Ch 图分析: N=245 NT=229 NS=16 Rt= NT /N=2

11、29/245=0.9346 Ch=(g-1)/N=(17-1)/245=0.0653 从图中可以看出,Rt0.7,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为讲授型。RtCh 图黑色为(Rt,Ch)点存在的位置,经过与标准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为讲授 型。1Rt01 Ch1Rt-Ch 图我对这堂课的意见: 我认为这节课设置的不是很科学,整节课好像是很机械的演讲一样,每次教 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老师遇到问题就总采取“点名提问”的方式,而且 基本被点名的学生都在一二排坐,好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样;这样的课程让我们看 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气氛,沉闷的的教学氛围让我们觉得 这节课仿佛是一个排练了

12、好几遍却没有进步的“教学表演” ;另外,本节课中,老 师与学生的交互也是很机械的,都采用点名提问,没有小游戏,整堂课程没有生气, 没有活力,让人觉得是老师在进行“填鸭式教学” ; 我觉得,这堂课中,老师不应该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引进教学探究,而是有 实验直接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自主回答;另外,该堂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安 培也不是很合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只顾着自己讲自 己的,根本不管学生的反应;我觉得该堂课的内容安排应该减少一些,然后留一些 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做练习。经过我们的 A.N.Flanders 分析和 S-T 分析,我觉得这段视频采用 S-T 分析 更容易分析一

13、些,利用 S-T 分析,因为该堂课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与教 师的交互很少,利用 S-T 分析图就很容易看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频度,同时也很容 易分析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 实验现象实验现象:该课程为一节以“教师教授,学生接受”为主的课堂,整堂课都是老师 在讲,学生在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很少。 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结果及结论:利用 A.N.Flanders 分析方法和 S-T 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 的,即该课程是讲授型课程,学生与老师的交互性不是很好;3实验总结经过 A.N.Flanders 分析和 S-T 分析,我觉得这段视频采用 S-T 分析更容易分析一些,利用 S-T 分析,因为该堂课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很少,利用 S-T 分析图就很容易看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频度,同时也很容易分析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从视频上看来还是挺好的,但经过上述两种教学分析,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的,内容安排太紧凑,而且学生基本没什么思考的时间;我认为,这节课应该把教学内容减少腾出一段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评语及评分:签名: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