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论文(6)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2538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论文(6)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论文(6)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论文(6)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论文(6)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论文(6)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论文(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论文(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文章题目:姓 名: 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对一例社交障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对一例社交障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社交障碍心理问题患者刘某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认知疗法结合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原因的解释分析和咨询,改善了其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和别人交往的症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一般资料1、一般情况及个人成长史:刘某,女,25 岁,未婚,材料加工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来自河北农村,姐妹 2 人,父母健在,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家住农村,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从小

2、性格内向,怕见人,争强好胜。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有一次因放学回家晚了,父亲以为在外贪玩,我还未来得及解释,就让我到门后罚站,还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个耳光,瞬间脸上疼得像火烧似的,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怕。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很少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2、精神状态及身体状态:着装整洁,与年龄相称,说话不积极,谈话中总是低着头,不敢正视人,偶尔抬头看人,便立即躲闪,并表现出局促不安、紧张脸红。明知这种反应是不必要

3、的,但不能克制。感到痛苦,希望治疗。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但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害怕与人交流。近三个月以来,怕别人注视自己,与人讲话紧张,伴心慌、脸红、低头;自己独处或者与非常熟悉亲密的人(母亲)相处的时候无任何反应。3、社会功能:近三个月来,不敢与人交往,说话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上课、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学习效率降低。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自然的表情的状况有近三个月,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来访者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三个月以来,与人讲话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好像全身

4、都不自在。她不愿也不敢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内向、古怪的人” ;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就会不知所措,不知说什么好;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但作用不大,很少与人接触。刘某哭诉道, “这个怪毛病已经开始影响了我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同学们说我清高,同学关系不好,我该怎样才能克服?”三、 观察和他人反映:她的导师和同学都说她性格比较内向,与人相处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近期以来与人交往不敢抬头,老低着头。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和伙伴。学习认真,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但是,近一段时间来学习成绩下降明显,科研成果少。四、评

5、估与诊断:1、心理状态的评估:做 SCL-90 自评量表测验,分数结果显示:躯体化 1. .91,强迫症状 1.9,人际关系敏感 2.12,抑郁 1.92,焦虑 2.13,敌对 1.33,恐怖2.23,偏执 1.5,精神病性 1.8,其他 1.9.恐怖、人际关系、焦虑指数超过正常范围。总分为 163 分,总均分为 2.3 分,其中阳性项目数为 56 项,超过正常范围。做 SAS 焦虑自评量表,结果显示:标准分为 39*1.25=48.75 分,接近 50 分临界值。2、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所作的量表评估,拟诊断为较重心理问题。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

6、、协调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有特定的物体或处境所产生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而本求助者却是对人特有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因此排除焦虑症。(3)与强迫性神经症鉴别:强迫症是对来自自身的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不克制地去想、去做;而恐怖症所害怕的客体和环境是来自外界的。所以排除强迫症。3、诊断依据:(1)患者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和有强烈的求治愿望。根据

7、郭念锋(1986)正常与异常心理学原则三项原则,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心理紊乱。(2)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自然的表情,不敢和别人交往,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其害怕的主要发生在与人交往时的特定社交情境,而独处时则不发生。(3)病程不到三个月,评 1 分;自己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评2 分;妨碍了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评 1 分;总分为 4 分,排除了可疑病例及神经症的诊断,所以确定为较重心理问题。五、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经双方共同商定,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同男性交往是不正经”的错误观念和认知;缓解求助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

8、交往的障碍即克服不敢用目光与人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培养求助者独立自理的能力。克服不良个性特征的制约,注重自身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自己的个性,最终养成求助者健康的心理,掌握并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和正确途径,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水平,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六、咨询方案的制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人际交往障碍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上,人际关系问题是处在大学生及研究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导致各种神经症状的主要因素。人际交往障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是造成求助者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

9、和自身素质方面,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由于她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而求助者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调整能力差,以致形成不正确的认知、观念,所以难以适应新的人际交往和学校环境较为复杂的关系,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和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介绍,与来访者协商决定:采用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相合的方法,改变其错误的观念和认知,缓解其不良情绪。运用门诊咨询与来访者资助的方式开展咨询,时间为每周一次,每次 60 分钟。七、咨询过程1、咨询关系建

10、立和诊断评估阶段(第一次咨询):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了解刘某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并协助她作相关的心理测验,确定主要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与刘某商定咨询目标预定方案。2、心理帮助阶段(第二-四次咨询)通过交流之后,认为她的症状可通过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相结合予以改变。为她作了原因分析:父母对刘某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 ,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少儿时,刘某的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其随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产生了心理问题。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一方面有着正常

11、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刘某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具有性格内向、孤僻、追求完美的个性,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在经受心灵创伤后精神交互作用的影响,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我感觉恶化, “症状”便日益严重。由此建议刘某接受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系统性咨询。她愿意接受,并约定每周一次,每次 60 分钟。首先,向其介绍艾利斯的 ABC 理论,启发她认识到她的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对两性间的正常交往的认识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引导其摒弃同男性交往不正经的错误观念和认知,树立尊重自己的

12、正当意愿,积极发展健康的异性交往关系,直至建立幸福的恋爱与婚姻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与表现的观念。其次,建议她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同学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刘某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两位同学的评价会动摇刘某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我在她们面前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 ,别人也没时刻关注和对自己评头论足。同时让她清楚情绪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的,而恰恰相反你越努力控制情绪的表达,情绪越不能随你心愿,应“顺其自然” ,以平和态度面对各自攻人际交往。最后,对她的思考、领悟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

13、和鼓励。在对障碍原因对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进一步讨论做出必要的指导。根据刘某的实际情况,帮助她去掉一个“怕”字,去掉社交中的自卑感,树立自强、自信,认识正常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色彩,只不过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应酬,过分敏感是自己的自我心理暗示所导致的。在咨询过程中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家庭作业;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痕迹,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要求其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在进行认知疗法咨询的同时,配合使用系统脱敏疗法。首先在门诊教会来访者全身深度放松(渐进性放松) ,要求其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

14、即通过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弛的反应,在想象中将想回避又回避不了、最想见又怕见的人(某位男同学或者男老师),依据自己对这些人的恐惧程度依次从引起轻微恐惧到最恐惧的顺序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通过反复训练最后达到在想象中能够自如的进行人际交往,并逐渐扩展到现实行为中。通过使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的进一步帮助与指导,以及刘某的积极配合,经过 5 次咨询,刘某的人际关系质量有显著改善,开始主动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能主动与同学进行交往,原有的心跳,脸红等反应也逐步减轻直至消失。3、结束与巩固阶段(第五次咨询)咨询第 5 次时,刘某自述“同男性交往不正经”的错误认知

15、和观念已经改变,认识到与男性接触是很正常的交往,与同学相处、谈话时不再紧张,继续坚持放松训练,执行逐步扩大与人交往的范围。八、咨询效果评估:刘某自述“同男性交往不正经”的错误认知和观念已经改变,认识到与男性接触是很正常的交往,与人相处、谈话时不再紧张,能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已达到预期目标;咨询师同刘某交流时发现她不再低头说话,可以正视交谈,不再伴有脸红、害羞的症状;做 SCL-90 自评量表,SAS 焦虑自评量表,测验的结果显示,各测验结果均已达到中国正常人常模以下,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半年后电话随访,已没有原来不自然的症状,可以和别人随心所欲交流,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学习中讨论问题自己敢发言了,咨询效果得到很好的巩固。参考文献: 1、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第一版。2、侯沂、舒良, 现代精神病学诊疗手册 ,山东,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 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 年版。 3、王登峰、张伯源,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