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观能动性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2182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挥主观能动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挥主观能动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挥主观能动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挥主观能动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挥主观能动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挥主观能动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 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1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纲要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 客观因素的制约 知识要点 (一) 知识体系1.是什么 想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做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精神状态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主观主观能动性2.为什么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3.怎么做 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 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二) 点拨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 两者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我们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 合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

2、前提和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想按客 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先了解、认识规律,并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而这离不 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 这同样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的必要条件。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规律具有客 观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是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们 只有对客观规律把握的程度越高、了解得越深,越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越能取得积极的效果。从质的差别上看,人们是否 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

3、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2008 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2差别来看,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 的积极效果的程度。(2)防止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 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夸大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放弃发挥 主观能动性的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观点。2如何处理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正视客观条件的关系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活动,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需要 使用一定的物质条件作用于对象。即使我们有了关于对象的规律性 认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有效地改造它。所以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客观条件也是正确发 挥主

4、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它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这 种制约作用又恰恰要求人们去研究条件,促使人们积极地利用条件, 在条件不具备时,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并设法限制不利条件的作用。 同时,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反过来又给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提 供了广阔的余地。3如何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因素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积累知识和能力。一个 人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 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在发挥主观 能动性时,就必须善于把这些主观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进行新的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其次,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必 须选择

5、正确的利益出发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我们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考点扫描 1、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2、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对人们实践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 4、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知道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懂得人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5、了解分析与综合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6、了解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懂得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和想象力。 二、知识点

6、梳理 (一)基础知识填空1、现象是 ;2008 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3本质是 。 2、对事物 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 的 认识属于理性认识。3、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 。4、真理是 。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 , 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5、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6、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 、 。 而 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而言,人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7、分析就是 的思维过程。 综合就是 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 ,又要

7、 。8、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就要 、 、 、 。 (二)完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间联系)三、解疑释难 (一)重点知识 1 1、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认识认识认识的目的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什么为什么 (a、b、c)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分类认识的任务怎么样(a、b)本质现象2008 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4名 称现 象本质区别联 系 (2)比较真象与假象: 比较真象假象 区别联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第二,程度、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

8、认 识的高级阶段,它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第三,作用不同。正确的感性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而正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 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 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 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认识的根 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 实践。因此,必须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 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9、。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 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相互 33 认识的根本任务 3、认识的根本任务 (1)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现象与本质. 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因为现象和本质、规律是有区别的。 从认识的程度. 水平来说,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正确的理 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因为对本质、规律的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2)如何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通过实践这条根本途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

10、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2008 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5的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 检验标准,离开实践主观和客观就不能联系 起来,不能形成认识。 创造必要的条件 A (前提):占有 B (关键):对进行 的加 工制作。 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实践过程是创造必要条件的过 程,贯穿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要注意防止认识的僵化。(3)为什么人们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首先, 其次, 再次, 综上所述,从深度上讲 从广度上讲 从进程上讲 因而 4、合理科学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

11、的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 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合理想象必须坚持尊重客 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 决新问题。它要求人们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坚持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固 守书本,受前人现成结论所束缚,而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 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二)讨论、判断、说明 (1)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2) 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永恒不变的。 (3)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4) 理

12、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5)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6)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7) 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8) 综合就是对分析进行求和。 实践及其作用 【考点范围】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作用2008 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届高三政治复习学案6【知识梳理】 考点一: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的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 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 须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 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即实践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