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1324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光伏:后双反时代的救赎 2012 年 10 月 17 日 13:38 来源:能源 仅仅一年的时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瞬间转入冰冻期。在国内需求疲软、出口遭遇美欧“双反”阻击的当下,光伏企业将如何完成自我救赎?文本刊记者 王赵宾9 月 5 日,北京顺义区新国展,国际光伏展览会第一天。门口安检时并未出现排队,场馆内参会者寥寥,十分冷清。尽管昔日的“光伏首富”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前来捧场,但与此前展会他四处行走像巡视般的情形相比,已是大相径庭。多家光伏参展人员表示,公司高层领导不是未参加,就是迫于面子“呆一阵就走” 。行业的低迷,对行业展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原定于今年 12

2、月 12 日在北京举行的 Intersolar 中国展将延期至明年。作为光伏行业窗口的展会呈现萧条,无不印证了光伏悲剧的蔓延尚未停止。自 2011 年下半年以来,光伏企业面临着亏损、裁员、倒闭、破产甚至光伏老板无奈跳楼。一系列的负面消息不绝于耳。笼罩在光伏企业家头顶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去年 10 月美国掀起“双反”浪潮后,又逐步扩散至欧洲,无疑将中国光伏产业推到了生死边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曾对媒体表示,未来两三年内,光伏企业将超过 30%被踢出局。数年前,美国人迈克尔曼德尔曾经写过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一书,书中指出:旧经济像一辆汽车,可以开的很慢,甚至可以停下来,但并无大碍。

3、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却如同一架飞机,它的速度慢到一定程度就会掉下来。很不幸,历史的悲剧再一次上演。只不过这架飞机如今变成了光伏,它正面临坠落的危险。光伏劫难光伏劫难9 月 12 日,天合光能宣布裁减管理层 200 名。5 天后,尚德电力宣布削减 1/4 光伏电池产能,1500 名员工“绝大部分离职” 。当日,赛维将部分房地产物业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新余市政府,今年以来,赛维共计裁员 5554 人,占员工总数 1/5以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 10 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 175 亿美元,约合 1110 亿元人民币。国内光伏巨头的裁员举动以及糟糕的业绩,让中国光伏产业被一片前所

4、未有的悲凉所笼罩。光伏巨头尚且如此,中小企业关停、破产更不在少数。今年初,浙江曾出现国内第一家申请破产的光伏企业协成硅业。浙江太阳能产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未来将会有很多中小企业面临淘汰,这恰恰是此前一窝蜂上项目的恶果。 ”这并非国内光伏企业的首次危机,但却是最严重的一次。梳理10 年来,国内光伏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光伏企业此前大致还经历了两波危机。第一波是 2005 年原材料暴涨,导致企业成本激增;第二波则是国际金融危机,需求降低出口受挫。这两次均被随后而来的上涨行情所掩盖。如今,既有上一波危机的延续,又有美欧对中国光伏“双反”的新压力。继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后

5、,9 月 6 日,欧盟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据记者了解,国内光伏企业 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每年销往美国大约 10%,欧盟销量最大占国内全部产能的 70%,贸易金额超过 200 亿美元。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调查,将是迄今为止欧盟对中国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如果欧洲大门关闭,对于企业将会是灭顶之灾。那么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约 30 万从业人员将受到冲击。为何盛极一时的光伏产业,如此不堪一击?有“光伏教父”之称的海润光伏(600401,股吧)CEO 杨怀进向能源杂志分析称,我国光伏产业的过剩产能与国内应用市场开发的严重不对称,使得欧美等主

6、要应用市场在面向我国制造业大门骤然紧闭之时,无法有效地实现市场转移,规避市场风险。同时,经济危机使国外多数项目资金短缺而使需求更加不确定。而美国“双反”造成中国光伏企业几乎失去美国市场,欧洲“双反”使得行业更加风声鹤唳。多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扩张冲动引发的产能过剩,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暴露无遗。据专家介绍,2011 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为20GW,而中国的光伏产能远远大于这个需求,产能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见一斑。杨怀进对此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对比:2001 年全中国的太阳电池年产能不超过 2MW,而到 2008 年这个数字则超过了 20GW,扩大了约 1 万倍之多,更为惊人的是这个数字到 2011 年则

7、扩大到了 2 万多倍,也就是约 50GW。早期阶段的丰厚利润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蜂拥而入,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措施没有到位,众多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都随着卖方市场的浪潮趁虚而入,从而加剧了行业的无序发展,银行的积极信贷支持更是推波助澜,所以行业出现井喷式发展。哈德森清洁能源投资基金中国区执行主席沈忠民,对中国光伏产业也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中国光伏产业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成本分化不明显。 “光伏行业与半导体行业相比,其实步骤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很多企业家控制的不是价格,而是产能,他们主要靠产能来获取收益。 ” 沈忠民说。总结 10 年来,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到 2011 年为止,尽管中国

8、光伏上市企业数十家,但在诸多上市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在延续一种简单的模式:“圈钱后续生产规模再扩大再圈钱” ,真正用于技术更新和储备、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管理模式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少之又少。因此,产品同质化、行业发展十余年来技术更替和设备更新缓慢、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最大策略不是培养,而是同行间互挖墙脚恶意抬高劳动力成本,企业日益膨胀的规模与一成不变的旧式管理模式之间的严重不相称等问题,在光伏产业因资本的搅动而成倍膨胀的同时也日益突出。资本出逃资本出逃8 月初,浙江诚兴太阳能科技公司总经理李飞,因对保企业携款逃跑而跳楼身亡,也使其落得“2012 年最悲惨的光伏老板”称号,致使业界一片唏嘘。成也资本,败

9、也资本。 “行业好的时候,顺势而为从不拒绝;行业不好时,却抽身撤离。 ”在杨怀进看来,我国银行收紧光伏行业的贷款加剧该行业财务成本的上升,银行收贷将加剧企业现金流的危机,可能造成企业窒息而死。整个 9 月,记者走访了英利、海润、国电光伏、凤凰光伏等国内多家知名光伏企业,企业家们普遍呼吁:面对光伏寒冬,银行应该相信光伏产业未来的前景,给予有实力的光伏企业相应的支持,而不是急着催债和搞“一刀切”式的停止放贷。英利集团公共关系总监梁田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欧洲“双反”落定,企业又缺乏银行的贷款支持,估计很少有企业能活到明年上半年。届时,停滞不前的中国光伏行业,势必给外国企业留下大量的生存

10、空间,这恰恰是西方国家所愿意看到的结果。与银行相比,市场最为敏感的莫过于各类投资资本。几年前,光伏产业还顶着新兴产业的光环,受到资本的热捧。然而去年以来,盛极一时的光伏产业在上市融资中屡屡遭遇闭门羹。今年以来,只有隆基股份(601012,股吧)上市冲击成功,而折戟 IPO的公司多达 10 家。据统计显示,近三年 VC/PE 在光伏产业投资 50.13 亿元,随着IPO 受阻,风险投资的规模也急剧下降。2011 年 7 月 5 日以来的一年间,只有 7 家重要风投机构向光伏产业合计投资 4.71 亿元。而在此前的一年间,20 家风投机构合计投资 26.76 亿元。二者比较,近一年 VC/PE 资

11、本投资额同比减少 82.40%。除了资本退出渠道不畅之外,光伏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也致使各类资本不断远离。哈德森清洁能源投资基金是专注投资于可再生能源、替代燃料等的企业,其中国区执行主席沈忠民透露,该公司已经有一部分资金退出了光伏项目。事实上,在目前等待上市的光伏企业股东名单中,不仅有鹏润投资、优势资本、九鼎投资等资本,还包括了一些地方性风投公司。这些被困在光伏产业中的风投,因为 IPO 遇阻,将不得不另觅退出之路,否则只能随着产业周期而被套牢。而低端的光伏制造业,则是资本撤离的重灾区。在江浙地区,已有不少规模较小的光伏企业关门歇业。江苏省规模较大的中盛光电集团也因严重亏损,已宣布关闭硅片工厂

12、。2005 年前后,在几多光伏发电补贴政策扶持之下,企业成功上市,新经济+资本市场快速成就了一批中国光伏企业家,让他们瞬间变为亿万富翁。一时间,光伏行业也被称为“印钞机” 。可怕的是,部分光伏企业家真的把它当成永远的“印钞机” ,进入到最终连自己都无法控制的扩容轨道。杨怀进曾多次向记者提到一点, “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将一去不复返” 。残酷的现实面前,光伏行业挣“快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光伏光伏“联合体联合体”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由于企业停产、倒闭,恰好给行业整合带来了机会。今年 2 月份,工信部公布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 2015 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 5 万吨级,骨干企业

13、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 5GW 级,骨干企业达到GW 级水平;1 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 家年销售收入过 500 亿元的光伏企业;34 家年销售收入过 10 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这意味着,将会有一部分企业进行扩容。数月前记者在河南走访时,曾有一家叫林州中升的多晶硅企业,因销路无门而面临破产,曾寻求出售,但因产能和技术等因素,并未寻找到合适的买家。尽管寒冬尚未停止,但国内光伏产业正出现一种新的趋势:优势企业有潜在的扩容空间,同质化严重的中小企业则面临自行消亡的风险。在国电光伏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忠看来,如果出现好的资产,不排除收购的可能,但更多的会是一种合作关系

14、。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屡屡受挫的光伏企业,把国内市场作为主战场的情况下,实行国企与民企的结盟,已经成为新的模式。9 月 17 日,国电电力(600795,股吧)公告称,其下属公司将与太阳能设备制造商海润光伏联手,将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设立四家光伏公司。国电电力对四个项目公司的持股比例均为 65%,海润光伏的持股比例为 35%。本次合资建设的四个光伏电站容量共计 69MW,总投资额为 9.95 亿元。针对国电电力的这份公告,杨怀进告诉记者:由于国电在发电领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双方早在去年就已经有了合作。国电电力称,对外投资利用合资双方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在青海、新疆、甘肃和

15、内蒙古地区的太阳能电站业务,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和长远规划,将为公司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事实上,民营企业与国企的联合,一直都不乏存在。2009 年,首轮敦煌 10 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招标中,英利就与国投电力(600886,股吧)联合投出了最低竞标价格每度 0.69 元,远低于最终确定的每度 1.09 元。而该项目的最终中标方,则是阿特斯与国电电力联合成功竞标。类似的“联合体”成为当年竞标的主力。金融危机之前,光伏产业一直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的热点。时光回到 2001 年,施正荣创办尚德电力时,国有资本在光伏领域几乎一片空白。2005 年到 2006 年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营光伏企业多达 11

16、家。在民营经济强省浙江,就聚集了中国四分之一的光伏企业。随着国企大举进军,光伏发电领域国企的影子也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新的国进民退?徐忠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双方的优势可以互相结合。因为行业比较年轻,技术更新很快,需要有民企作为补充,相对而言他们的反应速度较快,作为央企可能做电站运营有优势,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不是说国企要把所有的制造板块都纳入到公司,可以通过合资的方式共同进步,双方的资源互补,毕竟还解决了很多的就业。 ”整体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国企将会在光伏产业的下游占据主导地位,民企的优势还在中上游。多元化布局多元化布局在与企业家的交流中,除了上述“联合体”模式之外,记者听到最多的概念是:分布式发电。所谓分布式发电,通常是指发电功率在几千瓦至数百兆瓦的小型模块化、分散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高效可靠的发电单元。徐忠向记者介绍说,未来的光伏市场必将是一个细分市场。目前,国电光伏除了在西部青海、甘肃等地有常规的大型地面电站,同时还开始分布式发电项目的投资,尤其是在建筑一体化和屋顶。与大规模地面电站相比,分布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