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旦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511211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穆旦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穆旦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穆旦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穆旦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穆旦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穆旦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穆旦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穆旦诗歌中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论穆旦诗歌中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的美感从从春春 、 赞美赞美中分析穆旦诗歌的艺术手法中分析穆旦诗歌的艺术手法【摘要】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诗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1 在他的诗中,语言意象是多样化和富于现代感的,他善于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来组合语言意象,使现代知识分子的口语具备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功能。他善于从现代日常生活中锻造语言,融注主观意志使之成为智性化的心象结构。所以说,在诗歌意象艺术上,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意象增加了穆旦诗歌的新颖性和现代性,也延长了审美感觉的时间和过程

2、。【关键词】穆旦诗歌、意象组合、意境创造、艺术美感在九叶诗派的诸多诗人当中,穆旦的诗歌是特殊的,这不但表现在其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思想意义,并且有着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还特别表现在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及等意象美感方面。一、一、 匠心独运的意象组合匠心独运的意象组合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至关重要的。20 世纪初,西方意象派诗人休姆认为:“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2同样,庞德也认为:“完成诗歌意象,就是登上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3弗罗斯特也说得好:“一首好诗,必须是你的信念(idea),找到准确的意象(image),又找到合适的音调(tone)。”4“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

3、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谓:“夫情动而音行,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5体性“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5。

4、物色说的也正是意与象(即情与形)和谐结合的过程。穆旦诗歌的各种意象组合都显示出他匠心独运的布局,在此摄取其前期著作春做一番小品,该诗既能体现出其独特的意象组合艺术,显现出他的精神气质,也能表现出他区别于后期著作的前期行文风格。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此诗1942年2月发表于大公报(天津版),那时穆旦

5、未满24岁。可以说,此诗是他心灵感受或人生体验的一种表现,但表现心灵感受和人生体验的方法却与传统诗歌的抒写方式大为不同。诗人不直接写景或抒情,也不刻意寻求向人倾诉,而是采用让心灵与身体对话的方式,借意象传达个体的经验,表现年轻人的情欲被身体的发育成熟所唤醒,却又没有找到具体的爱恋对象时的独特感受。穆旦以“春”为诗题,但全诗却无一处直接描写春天景色,只是用“绿色的火焰”“花朵伸出来”这些意象引发读者对春天的联想,继而由自然界的“春季”联想到人生的“春季”。“爱情”是这首诗的主题,但诗中并无一句直接点明爱情的存在。穆旦在诗中很注重语言的色彩,他让蕴含丰富色彩的词语使人生发联想,而诗意正是从联想中产

6、生。诗人用一系列带有迷离色彩的意象来凝固起全诗的主题,促使读者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蕴产生思索,这正是此诗的独特所在。对于春 ,张同吾认为“这是一首青春的赞歌” , “第一节着力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焕发,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以通感把欲望变成色彩,增添诗的感染力;第二节以别开生面的比喻:青春的生命如同泥土做成的鸟的歌,燃烧、卷曲、无依,在痛苦中等待新的组合,这样把诗人心中的复杂感受具象化了。 ” 6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

7、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二、二、 恢弘壮阔的意境创造恢弘壮阔的意境创造“意境”一词由来已久,把“意境”和“境界”当作同义词交替使用,作为诗学的基本范畴,并加以系统论述的,首推王国维。王国维

8、把他的“意境境界”说跟前人联系起来,提示我们去追溯其来龙去脉。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 5同时期的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7这大概是涉及诗歌具有不可言传的意境美特征的最早表述。王昌龄最早提出了“意境”一词。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 8物境的“形似”当时并非像后来那样是跟“神似”对应的

9、概念,而是包含着形神统一的要求,有时也称“巧似” 。王昌龄谈到“意境”时突出的是一个“真”字。 “意境”中的“意”并不是心意之意,而是“真意”之意,陶渊明不是早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著名诗句吗?“意境”就是含有“真意”之境,所谓“真意”就是宇宙人生固有的、先验的真谛。这是三境中的最高境界。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有几句话似乎是专就“意境”而言的:“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 9后两句里“义”(意)与“境”对应并提,可视为互文,两句都是对“意境”的描述。 “境生于象外”的说法是最值得重视的,揭示了诗歌意境和诗歌形象的区别与联系。穆旦的诗可谓有意

10、境,因为他不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景物,而且饱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如前人对王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 ,有着令人叫绝的诗情画意。但是,意因世变,境随情迁。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受也形成穆旦诗歌前后期不同的意境。大致说来,穆旦前期诗歌的意境追求精确性,譬如前文探讨过的春 ,生动、逼真,意境宏大、悠远、寥廓,颇似有着浓浓诗情的油画。穆旦后期的诗歌则重视写意性,蕴藉而传神。意境明快、淡雅、深邃,更像中国的水墨画,带着深藏于内心的忧愁和哀痛,与前期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后期代表作赞美则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意境广阔深远,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的堆叠组合创造出的恢弘

11、壮阔的意境表现了了他对祖国的深重灾难的忧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民的赞美。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

12、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

13、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

14、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本诗作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穆旦已是沧桑不已。全诗共分四节,恰如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涌动着激情。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 6 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

15、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创造出来的意境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 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

16、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创造出无边无际的悲凉的意境。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12-18 句)来描写“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子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一样,表明“我”与“人民”是一体的,患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