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建议物理1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1184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建议物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物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物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物理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复习建议物理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建议物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建议物理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复习建议物理 1物理高考复习的策略与方法首都师大附中 王邦平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主任赵凯华先生指出:“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存 在的突出问题是,绝大部分学校累加起来约拿出 1/3 的时间(一整年) ,用题海战术组织学 生对付高考。把一部分水平较低的学生拉入苦诵强记、负担沉重、甚至令他们丧失学习信 心的状态,又把一批优秀的学生引入索然寡味的重复做题中去,消磨了他们的精力、锐气 和创造能力。我国高中毕业生在全民中的比例已经是少得可怜了,他们都是科技队伍的后 备军。上述状况长此下去,我国人才素质的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有效地调整和改进复习的策略与方法,使物理的高考复习

2、成为提高 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既可以为大学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新生,又可以减轻考生过重 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考试改革方向,把握复习目标 有些老师认为,高考不就是考一张卷子吗?物理高考就是考会不会做题。这种说法有 点偏颇。仔细想想高考时发生的各种奇闻轶事,我们会发现高考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通俗地说高考从知识、能力、考试策略、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1知识上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本功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知识的准确掌握,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深入理解概念、规律 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系列的符号系统(概念)和符号关系系统(规律) 。在这个 庞大的

3、系统中,准确地理解符号模型的内涵(包括理解一系列日常用语在物理学领域的特 定的含义) 。例如:物理学中所叙述的绳、杆都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绳的质量忽略不计, 绳子不可伸长,在外力作用时绳子能产生拉力而不能产生压力,外力撤消弹力立即消失, 弹力的大小(有时给出绳的最大拉力)无法用公式计算只能根据平衡、加速等运动状态的 变化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规律去求解。杆模型与绳模型大致相同 ,只 是在力的方向上不同,杆既可以产生拉力又可以产生压力,还可以沿垂直于杆的方向上产 生弹力,也就是杆既可以“拉”又可以“压”还可以“挑” 。学习物理规律时必须弄明白, 符号关系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怎样的条件

4、下才能成立。例如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当它们所受到的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时,系统 的总动量保持不变。系统是研究对象,外力的矢量和为零也就是外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为零, 系统与外界没有动量的交换,系统才可能保持总动量不变。 怎样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呢?赵凯华教授说:“教好物理学,关键是教思路,教方法, 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悟物穷理 ,自觉地努力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鼓励勤于思考,就要 让学生对新的概念、定义、公式中的符号和公式本身的含义,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出来。对 于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最好在了解了基本思路之后,让学生自己背着书本演算出来。 这样学生才能对它们成

5、立的条件、关键的步骤、推演的技巧等有深刻的理解。倡导悟物穷 理,就要启发学生多向自己提问: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推论?推论是怎样得来的?我为什2么相信它?” 物理概念的最大用处是用它去思考问题。例如,摩擦力是否存在,首先应该老老实实 地根据定义来判断。摩擦力的定义说:两个相互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 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两个 物体间接触了没有?接触后发生形变没有?物体间有没有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 可以先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此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的方向就是静摩擦力存在时的运动 趋势的方向。 除了物理概念之外,物理学习、解题过程

6、中会遇到一些表述空间、时间、状态、程度 等内容的定语、状语、补语或者是从句。这些语言成分在物理学科当中有其特定的物理意 义,平时就应该特别注意搜集整理这类词语,提高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能力。例如物理题中 经常出现“恰好分离”这个词组,它的物理含义是两物体间的弹力作用 N=0,但位置坐标 相同,加速度不同, “相对静止”则是指两个物体的加速度相同、速度也相同,等等。 将知识结构成网络 只有当学生能够像穿珍珠那样把知识串起来,并编制成网,形成知识体系,才能够比 较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的全貌。才可能站得高一些,学会从全局的高度去总揽物理知识。 举例来说力学的五大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机械

7、能守恒定律和动量 守恒定律。其中前三个规律描述的是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力的作用效果的规律“力的瞬时 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是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力在空 间上的积累效果是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用这三个基本规律就可以把力和运动状态变化 的关系从各个侧面概括清楚。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描述的都是过程与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过程量之和等于状态变化量之差。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将知识结成如下的网: 力学结构图机械守恒 匀速直线运动动能动能定理 直线运动机械能 弹性势能 匀加速直线运动 万有引力重力 势能 重力势能 平抛弹力 功 功率 曲线运动 斜抛匀速圆周运动摩擦力 力 运动

8、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简谐振动冲量 机械振动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动量定理 机械波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搞清模型与规律的关系问题 相当初,物理学家们是将具体的物理现象经过抽象变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进而通过 实验,归纳总结出模型运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或者先对物理现象进行抽象,并对模型所 遵循的规律进行猜想或假设,然后用实验一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牛顿第二定律3中学阶段学习运用规律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高考中考生所面对的所有问题都是早已 被验证是正确的。学生要做的工作:一是将具体的问题转化成一个模型;二是将这个模型 所遵循的所有规律都找出来。由于高中阶段规律学习是分阶段的,所以模型所对应的规律 不是一次完成的。高考

9、复习中应该对模型所遵循的规律加以整理,以便得心应手地运动这 些规律。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运动学公式(五个) 、牛顿运动定律(三个) 、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如果转换研究对象(以物体+地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匀变 速直线运动还可能遵守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物理过程就是从中挑选合适的规律,用最 经济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2以形象思维做能力展示的平台 高考必须把能力要求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察知识点的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 的高低。高考说明上提出物理高考要考察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将高考对能力的要求具体化为一个一个操作

10、技 能。知识和技能在新的情境下的迁移本领的大小就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 这五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形象的手段作为思考问题的平台,也就是说:理解、推理、 分析综合、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等能力的实际运用、展现全都离不开形象化的思维过程。其 实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而物质的运动是离不开时间与空 间的,所以解决物理问题时,重要是先弄清时、空关系。利用示意图将头脑中形成的物理 图景记录下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 关于理解能力, 考试说明中指出: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及规律的适 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 字表述和数学表述

11、) ;能够鉴别关于概念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的联 系。 下面以 2000 年高考第 20 题为例,说明理解能力当中非常重要的“对物理过程的空间 想像能力” 。 2000 年 1 月 26 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同步卫星,其定点位置与东经 98的经线在同一平 面内。若把甘肃嘉峪关处的经度和纬度近似取东 98和北纬 =40,已知地球半径 R、 地球自转周期 T、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g(视为常量)和光速 c。试求该同步卫星发出的微 波信号传到嘉峪关处的接收站所需的时间(要求用题给的已知量的符号来表示) 。 从北京市考试的情况看,一些同学不能将文字所描述的物理情境通过画图形象地反映 出来。

12、考生按照题意,应该先想像出一幅立体的空间情境,如图 1 所示。再进一步画出 98 的剖面图,帮助进行空间想像。将空间的位置关系弄明白,如图 2 所示。在空间示意图的 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物理过程的分析:光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出地面的嘉峪关与同步卫星 的距离,就可以用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题了。42000 年高考第 21 题:如图 3。两个共轴的圆筒形金属电极。外电极接地。其上均匀分布着平行于轴线的四条狭缝 a、b、c 和 d,外筒的半径为 r0。在圆筒之外的足够大区域内有平行于轴线方向的均匀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在两极间加上电压使两圆筒之间的区域内有沿半径向外的电场。一质量为 m、带电量为+q

13、 的粒子,从紧靠内筒且正对狭缝 a 的 s点出发,初速度为零。如果该粒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之后恰好又回到出发点 s,则两极之间的电压 U 应是多少?(不计重力,整个装置在真空中。 )这是一道考察分析能力的题目,带电粒子从s 出发,在两筒之间的电场力作用下加速,沿着半径方向穿出 a 进入磁场区。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粒子再回到 s 点的条件是能沿半径方向穿过狭缝 b,只要穿过了 b,粒子就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先减速,再反向加速经过b 重新进入磁场区,然后粒子以同样的方式经过c、d 再经过 a 回到 s,如图 4 所示。从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中我们了解到:考生往往不能从物理的新情境中建立

14、物理模型,不会从正确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得出运动规律,而是乱套公式。这说明学生缺乏从物理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训练,分析能力不强。3策略上要求考生抓住主要矛盾,如实定位,把该得到的分数拿到手识别物理问题的策略一些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不习惯对问题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不对具体的物理关系进行分析,而是从记忆库中寻找相似的题型,如果找到了比较类似的题目,就“照方抓药” ,如果找不到相类似的题目,心里发慌,就只会乱套公式。正确的策略是:先通过形象的手段对题目所叙述的内容做透彻的了解,对题目所叙述的和理问题做深入的分析,认真考虑物体运动的过程所对应的模型,然后用模型所对应的规律进行定量计算、逻辑推理、

15、分析判断,最后对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思维模式如下列框图所示:理解题意 定性分析 确定物理过程 解题 分析答案选择解决物理问题方法的策略一般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都是先审题,题意弄清楚,模型抽象出来后,模型所对应的规律也回忆起来了。接下来就会用“试错”的方法解题:不断地尝试一种解法,出现错误,就回过头来换另一种方法来试探,直到正确地解决问题(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优化的方法) 。有的同学把问题解决了但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要选择该解法。另有一部分同学则在规律中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比较选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解题之前画出解题的流程图。解题时的过程简单明了,解题之后能说了是遵循着怎样的思路一步一步把问题解决的,这道题的关键在何处,对结果的合理性做进一步5的分析。这两种解题策略的比较见下列框图:理解题意 理解题意定性分析 制定单一解题方案解 题 结 束 考生在考场上的考试策略 考试比什么?比谁错得少。因为通俗一点讲,当你进考场之前,你会做的题目数几乎 已经定下来了。考试时把会做的题目做对就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考试中有不少考生总 想快点儿把会做的题目做完,好集中精力去攻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