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0852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丰宁剪纸的历史沿革丰宁剪纸是枝经久不衰,深受当地各族人民喜爱,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完美艺术风格,强烈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之花,她的出现、兴衰都是丰宁历史的旁证。丰宁剪纸的形成丰宁剪纸的形成宋辽时期已较为繁荣的丰宁地区,由于明永乐年间靖边政策的实施,汉族军民南迁人关,这一带成为废地。到清顺治、康熙年间,由于清军人关时,留下部分守军。人关后,清政府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雍正时,为扭转旗人的不劳而获,减轻国家开支重负,鼓励垦荒,一些王公、军政人员到这一带圈地屯垦。由于军队又是民众的行政建制,为此,人烟逐渐稠密。乾隆元年(1736 年)设四旗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设县。此时,丰宁已

2、成为沟通关内、蒙古的重要城畿。这里除原来旗兵及家属,一些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灾民自南涌人,成为一处多民族杂居之地。满族人久有神牌前贴吊签的传统,而南来的移民带来了多彩的年画,南北、满汉文化发生了撞击,丰宁民间剪纸应运而生,成为当地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了。由于丰宁所处的地理位置,一年的一半时间里,无花无果,山秃地黄,人们采取了用料极廉,技巧易掌握又有缕空透光特点的剪纸来补充这一不足。把自己的追求(有福、禄、寿、喜)、希望(庄稼忙、大白菜、水果丰收)、喜闻(戏曲人物)、乐见(日常生活中的陈设、花卉),寄情于剪端纸上。利用自己的智慧,剪出了巧夺天工的剪纸窗花,贴于窗上户首,使黄沙蔽日的早春晚秋、

3、白雪皑皑的严冬在每家每户的窗上红花盛开,草翠水清,充满了生机,增添了话题。充实了、美化了自己的生活,这是其一。其二,每逢春节,大家都把自家的窗子贴上窗花,端午门首贴上除五毒的葫芦。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俗,除非老人过世不足三年的人家,为了“背素” ,不贴窗花,其它无一例外,怕违人口碑,即使家境十分贫窘,也要贴上红红绿绿的剪纸过年过节。其三,丰宁一带的民房多为向阳北房,仅下部装块玻璃,以窗棂糊纸为主,这就为贴窗花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丰宁较东北的风雪少,窗纸都糊在屋内一侧,更便于张贴窗花。其四,这里冬季多是最为农闲的时候,亲戚、邻里的母女、姐妹相聚一起,互相传描熏染花样,交流技艺,互相比巧。这在以后

4、搜集民间剪纸时,摸到一条规律。即只要找到一位剪纸高手,在她的亲朋中会找到一群剪纸家,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上都十分相似。剪纸的初稿多是有一定创作能力的民间艺术家信手勾出的墨稿,有的则是在木版年画中脱胎而出。清代至现在传世的戏人剪纸,从造型上看,很有杨柳青年画刀马人的影子。丰宁剪纸在表现手法上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其中的阳刻造型与山东高密剪纸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其阴刻部分与蔚县的阴刻剪纸十分相似。这充分印证续清朝文献通考中:“热河迄北一带,承蒙古藩游处所,自乾隆四十三年改设为县以后,民人聚集渐多”之说;也旁证以丰宁有“两河(河南、河北)、两山移民(山东、山西)”之史实。汉书日:“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

5、俗” 。自上而下的教化,如风一样推而广之,下层民间的自我教化为一方人们所沿习,故称之为“俗” ,民俗现象一旦形成,就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宁剪纸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追求,它的产生无一不和丰宁当地的民俗结缘,浏览异彩纷呈的丰宁剪纸,如翻阅一部民俗大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宁人巧取生活的各个空间,贴上自己信手剪得的纸花,充实、补充自己的精神世界,美化生活环境,这就是丰宁剪纸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吧!丰宁剪纸出现在清初,成熟于清朝中叶,到清末民初已经是当时热河一带剪纸的佼佼者了。村村都有自己的艺术家村村都有自己的艺术家丰宁剪纸所以经久不衰,极为重要的一点,是群众性的参与,丰宁剪纸的作者和

6、民间花会一样,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既是剪纸的创作者,又是它的观众。因此,村村户户都有土生土长的剪纸艺术家。长期以来,山区人民把剪纸广泛用于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当年未嫁的姑娘得艺于母辈,在农闲时,用一把剪刀、几片薄纸,创作出无数富有情趣、乡情的剪纸。在长期实践中,她们互相观摩、传抄、争奇比巧,翻新花样,淘劣传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也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剪纸队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县平均每一户都有一位艺术家,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到六十年代初。由于社会的变革,建国后的女孩子,从小上学读书,到社会上就参加了工作或集体劳动,无暇去学习传统的女红,这时的剪纸队伍锐减,而几百年留下的习俗没有

7、变。一些老艺人还健在,一些有志于此的青年人接过了上辈的剪刀,这些人由于是偏爱而学,一般都是些剪纸高手。这时,平均每一个自然村还能形成一个小的剪纸群体。同时,因大部分剪纸人无暇再剪,而贴窗花之俗依然存在,一些剪纸专业户应运而生。一些艺人受到蔚县、迁西一带刻纸的肩示,掌握了刻纸技术,把过去一次剪纸不足十幅,一下子提高到上百幅,为剪纸艺术商品化提供了条件。从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刻剪队伍日渐形成,刻纸虽然保留了丰宁剪纸的风格,但较剪纸必然会有些变化,丰宁剪纸的表现手法,又有新的补充。这些人利用农闲,全家都投入到剪纸的制作,到春节前投入市场,既为需要剪纸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又得到一笔可观的副业收入,这些人

8、就具有了农民、剪纸家、剪纸经营者的三重身份,他们主要集中在风山镇、县城大阁镇两地,凤山镇刻纸户最多时达到百家,能搞剪纸的人员约有四百余人。县城也有几十个人从事剪纸。八十年代,由于民间美术得以复苏,在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剪纸队伍从小抓起,一批年轻的剪纸艺术家成长起来了,这些人都是情钟于民间剪纸,又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创作能力。她们的作品无论技巧、内容,都不是简单的继承,现在全县拥有几百位剪纸高手。在全县的许多中小学里也注意到剪纸的学习,剪纸在这里得到普及,这些为未来的剪纸队伍提供了保障。热河窗花热河窗花1952 年冬,人民政权已十分巩固,可谓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

9、热河省文联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民问剪纸的搜集、整理工作,丰宁文联王树棠、文化馆何振民、姜书海、杨满瑞等组织人员深入走访民问剪纸艺人,进行首次民间剪纸的搜集和改革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收集上来大量作品,由当时省文联王信等同志筛选,于 1955 年出版了热河窗花一书,在这本画册的前言中写到“窗花在热河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民间装饰美术” 。 “窗花都是作者根据生活,用智慧和劳动创作出来的” 。 “对窗花像对于所有民族艺术遗产一样加以搜集、整理和研究,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将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 ”这本画册是从原热河省各市县一千余幅剪纸中选出了围场、承德市

10、、承德县、隆化、敖汗旗、丰宁、青龙、平泉、赤峰九县市 58 件 63 幅窗花剪纸,其中丰宁窗花共收入 24 幅,占全书的 38,民间艺人辛孟氏还受到热河省文联嘉奖。这本书的出版是丰宁民间剪纸在建国后的第一次搜集、整理的总结,也是丰宁民间剪纸第一次以出版物的面貌展示于世人面前。在搜集的同时,改革工作也在进行中,由李霭然、辛孟氏执剪,在专业工作者指导下创作出了斗地主分田地 、 送子参军 、 夫妻识字 、 新婚姻法好等用传统技法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窗花作中断了普查工作六十年代初,为迎接华北地区美展,由丰宁县文化馆姜书海领导,赵介民具体工作的又一次民间剪纸普查工作在全县(重点是凤山、大阁)展开。由于种种原

11、因,此时在搜集工作中较上次困难了许多,而在指导思想上,对剪纸艺术的品味上则有了较大的提高。1960 到 1964 年的搜集工作中,一些清代精品仍流存于世,一些当年的剪纸高手,虽眼力不支而记忆力尚好。年近 70 的刘桂林献出其母在光绪年间创作的送财童子 、丁春娥尚未出嫁时(民国初)创作的一套牛郎织女 ,白梦兰、李霭然的鲤鱼童子 、 草虫 、打金枝等。也出现了余季林、王国藩、王国瑜、张振芳、褚景艳、王德、宫令娣等新人。1965 年整理出了全县第一册民间剪纸原始资料集。由赵介民写出了第一篇关于丰宁剪纸的专文浅谈丰宁民间剪纸 。由于 1952 年、1956 年、1965 年三次较大的对民间剪纸的挖掘、

12、整理工作,使得丰宁剪纸得到恢复和发展,也积累了一批珍贵的资料。未想到一场“文化大革命”狂飚使得多少人长时间劳动的积蓄,一夜间化为灰烬,民间剪纸遭到极大摧残。王德当时被扣上了资本主义尾巴的罪名,到春节上市的剪纸受到严格审查,只有一些纯花鸟、样板戏人物、毛主席像(葵花向阳)出现在春节市场,其它都被销毁。普查、搜集、整理民间剪纸工作中断了。民间美术的复苏民间美术的复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同时也挽救了民间美术,使民间美术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8 年冬在刘保华、姜书海主持下,专业干部张冬阁、仇承轩为主要力量开始进行了第四次对丰宁剪纸的搜集、整理工作。1980 年把这次工作

13、推向高峰,由于历次运动的冲刷,尤其是,一些民间剪纸几乎绝迹,这次工作是名符其实的抢救了。解放后,广大妇女参加了社会活动,很少再做“女红” ,剪纸技艺濒于失传,而传统样子只能出自五十岁以上人的手。据此,这次重点放在走访这一代人身上。1979 年 73 岁的大阁镇贾张氏(已故)是一位剪纸高手,她不愿把自己的藏品展示于人,后经她儿女帮助,她献出了四、五十年前几十件两百多幅剪纸,其中八仙上寿 、石鸟 、 戏曲人物等作品都是丰宁剪纸的代表作。有些作品是在 1936 年,洪水冲塌的住房内,她冒生命危险,抢出来仅有的财产。在这次挖掘、搜集过程中,收集到胡文莲(1949 年已故)剪纸,又找到她嫂嫂康永莲。康永

14、莲老太太又介绍了她的姨母,这样几位作者同时被发现,一大批民间艺术珍品也破土而出。这种现象在搜集过程中很普遍,几乎每一位作者都不是单独发现。经过单调、枯躁而有序的工作,一些揉成团的剪纸也复见旧容颜,终于在 1981 年整理出,花鸟草虫、果碟花池、戏剧人物、传说与历史、动物、风景、花字、特用图案八大类册丰宁民间剪纸;并且一一注明原作者、复制者、收藏者、发现地、搜集人和复制时间。民间剪纸家无碑无传,在这次搜集工作中,注意到对剪纸作者本身情况的搜集,凡知道的作者,就弄清她们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籍贯和主要创作时间)。如果健在的剪纸艺术家,还要掌握她们健康程度,刻、剪的能力,住址。针对

15、她们的作品,列出代表作及对她们周围的影响。作品影响较大的作者写出小传,拍照留档,掌握了一百位剪纸人的简况,为刘坤之母、周凤莲、胡文莲、贾张氏、刘炳莲、王德、郝焕书、高立江等近三十位作者写出小传。在这次普查、搜集工作中,注意到以前仅留意剪纸作品的收集,因而忽略了丰宁剪纸历史,源流,与习俗的关系,艺术风格探讨。而把上述工作都纳人这次工作的重点。在走访作者时请她们谈自己作品的寓意、创作动机,还请她们讲有关剪纸的习俗、传说。在这次搜集、整理工作中,实存抢救之义。由于前几次普查,搜集资料的遗失,民间也因历次运动的冲刷,传统民间剪纸幸存者微乎其微。许多珍品随珍藏者逝去而消失。1974 年到1980 年了解

16、到三位较有名望的已故剪纸高手,走访她们的子女,想得到这几位老人的遗作,而她们的子女把她们的剪纸都焚化在灵前了。1982 年秋找到梁宝兰老太太,经多方工作,她把一个装满剪纸的盒子从无人所知的墙洞中取出交给我们,万没想到事隔一周她即与世长辞了。民间剪纸的抢救工作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抓好这一工作是遗泽后世、功德无量的大事。在挖掘、抢救剪纸技艺同时,剪纸队伍的建设也列人工作日程。丰宁剪纸在北京美术馆展出后,当时的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组长曹振锋,研究员李木松对丰宁剪纸传统剪技十分珍爱,担心后继无人。为此,在普查工作同时,注意到技术上有潜力,年龄较小的爱好者的发现。在与承德地区群艺馆合办的丰宁剪纸培训班上涌现出了石俊风、魏文娥、范凤珍等新人。魏文娥的技艺受到省领导高占祥高度评价,范凤珍曾获河北省首届电视剪纸大奖赛二等奖,石俊凤曾十几次出国访问表演剪纸,更可喜的是她们周围又带出一批剪纸新手。第四次关于丰宁剪纸的普查、搜集工作,为河北民间美术展览(在石家庄、北京、日本长野等地)、中国民间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