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0433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劉力嘉 March 2008 印第安納大學副教授 俄勒岡大學中文領航項目教學主任背景背景 華語文教學這幾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國際政經的變化,在美國國内逐漸受到 了各方的矚目。中文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學習項目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課程 安排、課堂活動全都繋乎於教師一人,可以說沒有好的教師就不可能有好的項目。 而現在中文師資的匱乏,幾乎是大家公認的難題。在這中文教育蓬勃發展之際,中 文學校的教師應該成爲進入美國中、小學中文教育的主力軍。在大家向前邁進的同時,希望能夠把握這歷史性的契機,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在 美的文化背景常識,深入了解華語文教學的基本

2、原則,以期在課程設計與教案、活 動安排上更上一層樓。因此,今天要與各位探討的就是從前人以及自己的研究教學 中整理出來的幾個基本原則。原則一:目標明確、成果在先原則一:目標明確、成果在先 雖然每個中文項目的教師因生源、背景、環境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要求、規定,但 這些年來大家對美國外語教育的五大目標已經達成共識,即爲:交流溝通、文化理 解、觸類旁通、語文比較、學以致用 (communication, cultures, connections, comparisons, communities)。這些目標給了老師們很好的方向,但具體落實到課程、 教學上還需要大家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在課前就訂出學習

3、成果,再以此為標的, 領導教學。大家必須注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並不意味著老師跟著學生走, 相反地,老師應該在授課前就知道自己今天期待的學習成果是什麽。這種反其道 的設計法(Wiggins 2001)成果在先,教學在后,過去幾年已經應用於很多課程、 項目,成效顯著。原則二:評估隨後、形式多样原則二:評估隨後、形式多样 在傳統的語言教學過程中,評估似乎是教師最后考慮的問題,但評估其實十分重要。 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學習成果的界定與要求越明確、學生越容易達到目標。有了 評價學生表現的方法及標準,教案及活動的安排自然有跡可循。值得注意的是評估 並不單指傳統的考試,所以對評估的重視,並沒有考試領導教

4、學的副作用。要 想證明學生的進步,評估的手段可以各種各樣:口頭報告、演講、辯論、表演、作 文、錄音、繪圖、攝影。實際上,形式越豐富,越有機會讓學生展示他們多元化的 才能。相信大家都聼過多元智能理論(Gardner, 1983):研究證明每個人的天賦不同, 有人長於語言學習、有人長於數據分析、有人對空間敏感、有人善於肢體表達、有 人有音樂細胞、有人擅長人際交往、有人很會自我分析、有人善於自然觀察。中文 教學的重點雖然是語言,但並不表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只能以語言呈現,或教師給學2生提供的信息只能以語言輸入。另外,評估的目的並不是爲了“一試定終身”,而 是爲了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所以老師們應該盡可

5、能的鼓勵學生自我評估。原則三:主題導入、循環提升原則三:主題導入、循環提升 中文課程及教學都應該有組織、有方法。那麽組織的原則應該是什麽呢?傳統以語 法、結構為對象,由簡入繁的做法固然科學,但不利溝通,容易流於支離破碎。 考慮到與其他學科銜接、貫穿的需要,利用主題使課程及活動有機結合,不失 為一個好方法。主題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有意義的、有目的的,也便於記憶。此 外,根據學生身心智力的發展、相同的主題可以重覆出現,只要探討的内容深度增 加,要求的任務難度加大,還是可以有效提高語言水平而不會使學生產生膩煩感。 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Bloom (1956) 就將教育的目標分類、解説,很可以作爲任

6、 務難度提高的依據。一般說來,要求學生記住信息、知識是最簡單的,如果要求的 是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估,對學生的挑戰也逐步提高。原則四:任務真實、適時有趣原則四:任務真實、適時有趣 所謂的任務 (Pica, 2008) 過去二十多年來,也是語言教學界的熱門話題。任務 簡言之是語言教學活動,但必須有目的、溝通、完成等含義。Nunan (1999) 把 任務歸類,分成真實任務 (real-world/target tasks) 與教學任務 (pedagogical tasks)。教學任務又包括排練式任務 (rehearsal tasks)及思考式任務 (activation tasks)。教學

7、任務越真實,就越有意義,也越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 要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前提必須有足夠的語言技能(enabling skills),技能不 足,自然詞不達意。因此語言技能涵蓋了語言練習(language exercises) 與 交際活動(communicative activities)。可惜的是,傳統的華語文課程與教學,經 常滯留在語言練習的階段,不能環環相扣,致使學生見樹不見林,不知語 言學習的目的爲何?機械練習過多固然是問題,語言練習缺乏對學生將來長期的習得發展也可能造成致 命傷。對詞彙、語法的掌握不夠,基本功薄弱,任務肯定會失敗。這就解釋了適 時的重要性一定得條件成熟時,學生才可能順

8、利完成老師要求的任務。此外, 條件指的不只是語言的熟練程度也包括智力的發展,所以,同一個任務給初一和高 一的學生,結果也可能不同。另外,有趣的任務必須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並 不是填鴨,給學生適當地留白,讓他們的思維有馳騁的空間,反而有利於 語言習得,所以我們關注的應該是學生在做什麽,而不是老師說了什麽。有些過於 熱衷傳道、授業的教師,將教與學等同,以爲自己講解過的内容,學 生就應該學會,殊不知教與學之間還有一條漫漫長路。原則五:結構功能、情境搭配原則五:結構功能、情境搭配 在語言練習和交際活動的階段,要特別注意所學結構、功能、情境的搭配。一般來 説,中英之間有對應、形式簡單、功能少的結構比

9、較容易,因此情境可以多樣化、 稍難。若中英之間沒有對應、觀念抽象、形式複雜、功能多的結構,學生的習得就 會遇到障礙。要讓學生理解、使用這種結構,老師一定要大量利用學生的背景常識,3創造簡單易懂的語境讓學生練習。中文的習得研究也指出,複雜的結構學生往往出 現學三步、退兩步的現象。所以學生退步時,不必自責灰心,一時的停滞、下滑可 能是為了攀登更高的山峰作準備。原則六:任務内容、適度平衡原則六:任務内容、適度平衡 傳統的語言教學,特別在大學階段,似乎和其他學科分離,内容多限於個人生活、 時事社會。隨著中文水平的提高和階段的加長,大學前的中文教學很可能與其他學 科串聯,而大學高級中文訓練如俄勒岡的領航

10、項目,也與專業内容緊密結合。值得 教師注意的是教學的内容和任務必須適度平衡。如果内容太難,學生沒有足夠的背 景知識理解,任務的難度就必須下降;如果内容明白易懂,任務就可以較有挑戰性, 這樣,學生不至於因為太難而沮喪或太易而倦怠。原則七:知性感性、挑戰適中原則七:知性感性、挑戰適中 除了語言、内容上的挑戰,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學習時還面臨著心理上的壓力。大 學前的學生,因個別的發展不同,對事物理解的差異可能很大。大一點的學生,因 爲擔心同儕對自己的看法,可能不敢發言、練習,有情緒和心理上的障礙。所以很 多研究指出學外語的學生容易有着急、不安的情緒,如何設計課上、課后的活動, 佈置任務鼓勵同學參與、

11、交流、合作,發揮個人所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 一個教學上值得考慮的問題。基本原則是,知性及感性上的挑戰必須符合學生的承 受能力,當然,這牽涉到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有多少,了解越多,讓學生學到的機率 也越大。 原則八:創造動機、反饋多樣原則八:創造動機、反饋多樣 非華裔的學生在學中文時常有碰壁不能的感受,而華裔學生若被迫學習則可能 有不為的情緒,所以創造學習的目的與動機是必要的。而目的可能因任務、技 能而改變。除了獲取信息、獲得樂趣以外,維持人際關係和加深對自我與他人的了 解也可以成爲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實際上,很多學生表示能跟中國人交朋友是他 們學習的最大動力,所以教師應該利用現代科技,多創

12、造真實交流的機會與學習的 動機。此外,教師的反饋也是必要的。反饋不僅要及時,還要因人而異,盡量多樣 化,不必怕打擊學生的信心而敷衍了事。當學生的情緒壓力適中,師生關係融洽時, 真實、有效的反饋對語言習得更有助益。結語結語 以上的八大原則,簡單地介紹了在課程安排、活動設計上應該注意的方面,希望對 大家有所幫助。如何將這些原則納入課程及教學安排中,應該是大家關注的課題。 在今天的工作坊中,我會進一步和大家説明教案的構思與設計(範例演示)、分析 與修改(小組練習)、使用與發揮(課堂互動)、評估與總結(反饋問答)。參考文獻參考文獻4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

13、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NY: BasicBooks.Krathwohl, D. R., Bloom, B. S., & Masia, B. B. (1973).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14、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 Nunan, D.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 Heinle/Thomson Learning. Pica, T. (2008). “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Edited by B. Spolsky and F. Hult.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Wiggins, G. and Jay McTighe (2001).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Prentice Hall In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