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舞台道具一肩挑

j****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50KB
约5页
文档ID:45103575
舞台道具一肩挑_第1页
1/5

舞台道具一肩挑 一人能演一台戏———妙趣横生的高邮卸甲木偶戏◇尚 梦一2007 年,高邮市卸甲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挖掘出卸甲木偶戏这样一个珍贵的项目,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卸甲木偶戏确切的起源时间,已难考证据有关史料推算,卸甲木偶戏出现在清代中叶以前清李斗著《扬州画舫录》载:“凤阳人,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阗,词曰则用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 这里说的肩担戏,就是目前还留存在卸甲的所谓布袋木偶戏,只不过那时是由凤阳人演出的清无名氏《一岁货声》云:“耍傀儡子,一人挑担鸣锣,前囊后笼耍时以肩杖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蓝布,人笼皆在其中笼内作偶人鸣锣衔哨,连耍带唱 ”这和《扬州画舫录》里所说的安徽凤阳“肩担戏”形式接近此种形式,其他地方称“扁担戏” 、 “被褡戏” 、 “布袋戏” 、 “被单戏” ,惟扬州称之为“肩担戏” 扬州流行木偶戏时间较早唐杜佑在所著《通典》中考证曰:“窟儡子,亦曰‘傀儡子’ ,作偶人以戏,善歌舞……今闾市盛行焉”,便基于他在扬州“入市看盘铃傀儡”的考察及至清代,扬州流行的木偶样式主要有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清乾隆五十七年前后,由于徽班进京前齐聚扬州,占据了演出市场以及朝廷禁演小戏,木偶戏被迫转移到乡间和集镇。

其中,因地域条件的不同,杖头木偶转移到三泰地区,提线木偶转移到兴化一带,布袋木偶转移到高邮、宝应一带清乾隆年间,高邮诗人沈锜在《龙灯行》一诗中,有“或为傀儡戏,舞袖歌喉工献媚”的描述高邮木偶戏的出现,也与扬州木偶戏的迁移相印证又据卸甲木偶戏艺人回忆,其传承谱系可以上述到一百五十年前上世纪三十年代,卸甲木偶艺人又将他们的木偶戏传入上海崇明崇明地方文献称:“扁担戏被誉为世界三大木偶剧种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江苏扬州传入崇明,这一剧种在江南已濒临失传据有关专家考证,布袋木偶戏大约起源于明末清初扬州乃至高邮卸甲是布袋木偶戏最早的流行地区和传播地之一现存于卸甲的木偶戏与其他地方的布袋木偶戏,都是“一副扁担一台戏,一人演戏百人看,说、唱、做浑为一体” ,因此都可称之为“扁担戏” 但是卸甲木偶戏,在二百多年的传承中多有发展变化,具体表现形态有别于各地,可谓独树一帜二卸甲木偶戏的初始形态,已很难描述清楚,现遗存的木偶戏形态当为发展了的传统布袋木偶它保留了肩担戏共有的基本特征,即一副扁担一台戏,艺人集操纵表演、配音说唱、器乐伴奏于一身同时,它又吸纳了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两种木偶表演形式之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浑然一体。

因此,卸甲木偶戏可以称为“肩担戏” ,但不宜简单地归类到布袋木偶戏或杖头木偶戏中卸甲木偶戏一根扁担挑起全部家当,一边是木制舞台,一边是木箱轻装,给卸甲木偶戏的演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农村的田头场头、家前屋后,都可以作为木偶戏的演出场地搭台(俗称搭高架子)时,一根竹竿支撑的台布背面要倚靠着墙,前面两根等高的竹竿支撑布幔,搭成一个小花轿的形状, “花轿”呈长方形,中心框面由四块平板拼接而成,固定在花轿四围,距离脚底五尺五左右前面和左右两面平板上,打通一个个的小圆孔,以备插置木偶转场待用的木偶,可暂时放置在靠墙那块平板上 “花轿”露口,即为戏台,高约尺余,宽约三尺,开场后,木偶艺人在“花轿”内进行表演,其左右与前方,观众都可以观看卸甲现还保存着几个已逾百年的古代杖头木偶,它们是由民间艺人用棠梨木整体雕刻而成木偶的嘴、眼、手臂都没有活动装置,著衣后方成人形但雕刻工艺刀路清晰,线条粗犷,轮廓鲜明,个性突出上世纪中叶,改为泥塑造型,石膏翻模,有的还装配了可以活动的眼、嘴或根据剧中人物和情节的需要,另设置了眉毛、胡须、耳朵、鼻子,穿上布袋的戏服,戴上各色各样的头饰等,增强了木偶的表现力用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同台表演,杖头木偶一般用于剧中主角,而布袋木偶则多用于配角或龙套。

卸甲木偶的操纵也是非常有技巧的卸甲木偶戏艺人需同时掌握三个基本功:一是“手上功” ,指的是操纵表演“托偶”(杖头木偶)和“掌中偶”(布袋木偶)的各种技巧,包括腾空翻跟头、舞刀弄棒等特技;二是“嘴上功” ,指的是道白、唱腔以及“口嗓子”(一种含在口中的特别哨子);三是“脚上功” ,指的是表演者能自如地用脚踩动踏板,有板有眼地敲动相关器乐(一般为一面大锣和一面小锣)伴奏操纵木偶表演必须做到“稳(木偶不能随意晃动)” 、 “正(木偶体态方向正确)” 、 “平(木偶不能或高或低)” ;“托偶”和“掌中偶”的操作技巧各不相同,但要配合默契;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唱腔、不同的语调,均为一个演员所扮,要区分明显,各具个性;打击乐的配合要准确到位,与角色表演相谐相扣因此,卸甲木偶戏的表演难度大,对艺人基本功的要求高且全面传统的卸甲木偶戏唱腔、唱词、念白都很少,凭借一只“口嗓子”配合演出,不时地发出“吱吱吱”的叫声或变调的唱白,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后来发展到学唱徽剧、京剧以及民歌小调,这才丰富了音乐形态卸甲老艺人吴锦田至今还能哼唱几句老徽调卸甲木偶戏演出多以传统剧目为主,一般婚嫁时唱《龙凤呈祥》 ,白事则表演《小寡妇上坟》 ,做寿唱《彭祖祝寿》 。

一般不演出剧目全本,往往只选择其中精彩的、动作性强的、适宜夸张表现的一折或一个片断,重在突出卸甲木偶戏独特的表演魅力三卸甲木偶戏艺人亦农亦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上世纪初,卸甲镇的木偶戏艺人有孟氏、吴氏等六个家族二十四户,他们农闲时划着小木船或挑着戏担子,巡回演出于高邮、宝应一带,也常常沿着运河线,在邗江、扬州、江都等地演出,后又扩大到苏、锡、常、沪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也曾根据形势学着编演或移植演出过《打鬼子》 、 《小二黑结婚》等剧目由于戏剧、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的逐步普及,卸甲木偶戏一度陷入低迷状态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卸甲木偶戏终于淡出演出市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